文生萍 竇永芳
(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青海湟源 812100)
蛋雞的生產性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品種、遺傳、體重、生活力和繁殖力的因素外,還受到飼料營養因素的影響。然而,蛋雞所需營養并非一層不變的,其往往會隨著個體特征、外界環境、生長周期而有所不同,這就給蛋雞的營養供給提供了很大的挑戰。所以,對蛋雞進行飼料營養調控,就是為了滿足各個階段蛋雞的營養需求,最終達到預期的生產效果。
雖然蛋雞在采食方面有一定的自行調節能力,但如果能夠在飼料中做到能量、粗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的均衡搭配,那么蛋雞的生產性能往往會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武書庚等,2013)。相反,如果存在營養供給方面的不足,則可能影響到蛋雞飼養的經濟效益。為了便于論述,本文主要從蛋雞的三個生理階段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蛋雞的雛雞階段通常是6周齡內,處于該階段的蛋雞存在生長迅速、代謝旺盛的特點,但因為其體質較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所以雛雞階段的飼料營養調控是非常重要的。石天虹等(1999)研究發現,日糧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是營養供給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指標,高水平的營養供給雖然可以提高蛋雛雞的生長狀況,但無疑會增加養殖戶的飼料成本,而如果營養供給不充足,則會影響到蛋雞后續的經濟效益,因此保持合理的營養供給(能量11.98MJ/kg;蛋白21%),成為了蛋雛雞飼養的關鍵。
蛋雞的育成階段通常是指7周齡~產蛋前的這一階段,育成期是蛋雞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蛋雞能否高產,取決于養殖戶的飼養管理情況。蛋用育成雞主要是長肌肉和骨骼,并且各器官及生殖系統逐漸發育完全,相較于蛋雛雞而言,其營養需求有所不同。張蒙等(2018)以大午粉1號商品代蛋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飼糧中適宜的能量和蛋白水平,在充分分析日采食量、脛骨長、平均日產蛋量、料蛋比等指標后,得出育成階段最佳的能量水平為10.72~11.76MJ/kg,蛋白質水平為15.3%。
從生理特點來看,蛋雞開始產蛋時,其雖然已經性成熟,但機體尚未發育完全,一般至22周齡,體重增加才會變少。從開產到高峰期,蛋雞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強,具體表現為采食量的持續增加,而到了產蛋后期,蛋雞表現為消化吸收能力減弱,脂肪沉積能力增強。為了延長產蛋的高峰期,提高蛋雞飼養的經濟效益,翁文盛(2012)強調,可將產蛋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42周齡)、第二階段(43~62周齡)、第三階段(63周齡后),三個階段的營養供給把握由高到低的原則,其蛋白質水平分別為18.0%、16.5~17.0%、15.0~16.0%,且各階段需要2周左右的過渡期,以減少蛋雞的應激反應。
從上文的論述來看,當前的成果大多基于蛋雞生理階段劃分與營養需求,缺乏不同品種、不同周齡和不同營養成分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動態影響,而目前認可度較高的蛋雞營養標準(NRC),往往存在實用性不高的問題。究其原因,還在于養殖戶對飼養管理不重視,缺乏蛋雞營養供給與經濟效益的直觀性概念,商品飼料營養成分難以把握等問題。因此,蛋雞飼料營養調控的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把握。
不可否認,不同品種、不同周齡蛋雞的營養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給后續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對蛋雞營養需求的不確定,特別是對一些新品種而言,這就導致養殖戶難以精確把握飼料配方,只能通過實際的飼養環節進行摸索,這就提高了養殖戶的隱性成本投入。
當前,諸多飼料添加劑已經應用于實際的蛋雞飼養環節,比如木寡糖、有機酸、精油、益生菌等,但這些飼料添加劑的使用目前還未在學術界形成統一的標準,其相互作用及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還不明確,因此制約到了蛋雞飼料營養的精確調控。
綜上所述,蛋雞飼料營養調控是學術研究中的熱點話題,并且絕大多數結果都顯示了合理的飼料營養與產蛋性能間的正向關系,但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僅選擇了其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和重要指標做出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指向面較窄,成果轉化較為困難,難以給養殖戶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因此,研究人員一方面要著重對蛋雞的新品種做出實驗,另一方面還需要兼顧到蛋雞生長、生產和繁殖的各個階段,力求使蛋雞飼料營養研究與養殖戶的生產管理形成無縫對接,實現蛋雞飼養經濟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