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平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龍壩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呂永平,云南墨江 654817)
雞大腸桿菌病是雞養殖業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高危害性病癥,具有傳播速度極快、根治難度較大、易造成大規模經濟損失的特點,其解決方法在雞養殖業中一直以來是一個技術難題,因此探究如何有效防治雞大腸桿菌成為了一個研究熱點[1]。
雞大腸桿菌病的致病病菌廣泛存在于雞群腸道系統當中,因此雞群發病的比例非常高,在雞群飼養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暴發大范圍的疫情。在相關研究當中發現雞大腸桿菌的致病菌源多達六七十種,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發病雞群當中可能存在著多種致病病菌,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疫苗注射防治效率會大大降低,很容易擴大養殖戶經濟損失。
第一,部分養殖場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因此他們在進行疫苗引進時無法對其質量合理判斷,對疫苗的投入量也缺乏合理的把控,這便導致雞群的抵抗能力被大大削弱,增加了集體患病的風險。第二,在養殖過程中,如果不能科學合理的為雞群搭配飼料不僅會影響到雞群的生長發育也會削弱雞群自身對病菌的抵御能力。第三,受到資金和養殖規模限制,部分養殖戶缺乏良好的雞舍環境,衛生情況較為糟糕,交叉感染風險劇增,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雞群暴發雞大腸桿菌疫情的概率,例如:養殖空間過于狹小時,雞群密度過大,加上通風不佳,讓病情的擴張速度大大增加。第四,飼養環境的維持是至關重要的,例如雞舍溫度、濕度的變化對飼料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如果不及時調整會發生飼料變質的問題,雞群進食后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降低成活率增加額外的患病風險。
大腸桿菌的存在環境非常復雜,飼料、水源、周邊環境都可能寄生大量致病菌群,因此,雞大腸桿菌病在雞群飼養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發生,尤其在冬夏兩季,雛雞的發病率更高。雞群在發病后會出現多種并發癥,例如呼吸道感染,傳染性極強的支氣管炎、腹水癥,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如果養殖場消毒工作做得不到位,發病率會成倍提高。
雞大腸桿菌病一旦在雞群中暴發,其傳播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在疫情爆發期主要的傳染源是病雞和帶菌雞,雞群之間經由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以垂直傳播和橫向傳播的方式交叉感染。垂直傳播主要是指雞蛋殼受到病雞或帶菌雞糞便的污染,病菌通過蛋殼進入到雞蛋內部,致使孵出來的雛雞帶病或出現死胚。橫向傳播是指雞群在接觸已經被致病大腸桿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生活環境后發病,并成為新的傳染源,發病范圍爆發式擴大。
養殖場要實行嚴格的環境管理,保持雞群生長環境的安全性。首先,飼養場應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時刻保持空氣清新,防止致病菌通過呼吸道感染雞群。其次,養殖區要注意室內溫度的維持,一定要避免冷熱溫差極具變化而導致雞群機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發生,同時雞群產生的代謝廢物要及時清除,降低致病菌由消化系統感染雞群的幾率。此外,雞養殖具有密度大的特性,因此,各種飼養次生物,會形成大量的空氣污染,例如腐敗物產生的二氧化硫、硫化氫等氣體,對于這些有害氣體要及時排出。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養殖戶不能只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擴大養殖密度,增加雞群患病風險;在飼養過程中技術人員要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包括熏、蒸、噴灑等消毒手段。
上文已經提到,雞大腸桿菌病的血清型是多種多樣的,并且在不同地區還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疫苗的接種工作存在很大困難。在不考慮地區差異、病菌差異的情況下接種的疫苗往往不能發揮出很好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建議在接種疫苗之前首先從感染雞群體內分離出大腸桿菌,然后對其進行生化分析,得到結論后再科學的選擇疫苗種類,或新制備相應的疫苗。這種方式充分解決了病菌多樣性和差異性帶來的疫苗選擇問題。
雛雞由于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抵抗力最差,也更容易成為感染源,因此對其飼料要進行專門陪住,幫助提升它們的免疫力。具體如下:大黃50g、黃柏100g、黃連100g、純凈水1L,煎制成后稀釋10倍供給1000只雛雞飲用,每天一次,周期為7d。
目前我國針對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抗菌藥物,如大環內酯類、氨基糖甙類及喹諾酮類等。但是隨著大腸桿菌抗藥性的增強,傳統的抗菌藥物所能取得的效果已經變得微乎其微。因此,為了降低大腸桿菌抗藥性帶來的影響,在使用藥物前首先要進行藥敏實驗,嚴格控制藥物投加量,避免過量。
抗菌藥物存在固有缺陷,在長期使用后會對雞體產生不良影響,使生理性微生物受到損傷。與抗菌藥物不同的是微生態制劑不僅能夠保證雞體內的微生物保持平衡的狀態,還能夠有效地防止大腸桿菌出現耐藥性,使得雞的腸道菌保持活力,有效地避免了二重感染。
通過以上論述,本文從加強養殖管理、優化疫苗、抗菌藥物使用方法、提升雞群自身免疫力、微生態制劑的使用等方面給出了一些雞大腸桿菌的防治策略,對廣大雞養殖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但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還需要相關學者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