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偉
(安定區新集畜牧獸醫站,甘肅定西 743024)
布魯氏桿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又稱波狀熱。它由布魯氏桿菌所引發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布魯氏桿菌寄生于 6 個種和 19 個生物群體上,而我國的布病感染源多數是牛、羊、豬三型菌種,尤以羊型布魯氏桿菌對人類的傳染性為甚,最容易引發布病。了解布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治現狀,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措施,為減少布病造成的損失提供技術參考。
布魯氏桿菌為球桿狀,屬革蘭陰性菌,不形成芽孢,無鞭毛。多發于牛和羊。該菌具有極強的侵襲和擴散的能力,可以通過接觸帶有病原體的糞便、粘液、血液等經皮膚和黏膜侵入,并且擴散分布到動物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中。其存活能力極強,不但可以在水、土壤、及動物的皮毛上存活幾個月,而且還能夠在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生存4月左右。同時,布魯氏桿菌在60℃的高溫下經過 15~30min 便可致死,另外用消毒液也可快速的滅菌,比如 20%石灰水、3%來蘇兒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季與春季多發。在動物群體中,布病的傳播范圍很廣,如豬、牛、羊、駱駝、馬、狗、狼、兔子、雞、鴨、貓以及一些嚙齒類動物都可能進行傳播還可感染人,而其中豬、牛、羊的發病幾率最高。
患病或感染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而其中感染布病的懷孕母畜危害最大。在分娩和流產中,動物排出的胎兒、羊水、胎衣等都會攜帶大量的布魯氏菌,乳汁中也含有布魯氏菌,這有可能會將病菌傳播給其他動物,并且降低食品安全性。
其主要經消化道、皮膚黏膜以及呼吸道等途徑傳播。在消化道傳染途徑中,通過布魯氏菌污染的水和飼料進行傳播。而在皮膚感染中,通過完好的皮膚也會進行傳播,而當皮膚出現破損時,感染的幾率更大。另外,進行分娩和流產時也易感。
布病潛伏期通常為半個月到半年不等。牛、羊、豬等家畜感染該病后,癥狀一般大同小異,多數時候為隱性感染。初期,一般會表現為發熱及結膜感染。對于母畜,若處于妊娠期容易在 2~8個月內引發流產,或導致出生后的幼畜體弱等。還易導致子宮內膜炎、乳腺炎和陰道炎等炎癥乃至不孕不育的發生。對于公畜,易造成生殖系統感染,如睪丸發炎、腫大、上縮,陰囊腫大,精索粗硬等。嚴重者可引發不育。同時,布病還容易引發肢體尤其是關節等部位的感染,引發腹瀉等腸道癥狀[1]。
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
4.2.1 試管凝集反應(SAT)
SAT已經被列為我國法定診斷方法,通過該方法進行檢測,如果發現凝集價大于1:100,則可判定患有布魯氏桿菌病,但是慢性期的布魯氏桿菌病牛的陽性檢出率較低。如果覺得檢查結果可疑,則可以在10~25 h后進行重復檢查。實驗室中也可以采用這種操作方法。
4.2.2 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
RBPT適用于對初步確定是否患有布魯氏桿菌病的情況,并且這種方法具有簡單快捷的特點,幾分鐘內就能得到試驗結果。
4.2.3 熒光偏振試驗(FPA)
FPA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通過調整閾值而提高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該試驗便于操作,不受免疫接種的干擾和影響,從而減少了對疑似病例的誤診,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布病檢測試驗。
4.2.4 布魯氏桿菌病快速診斷試紙條
又稱為膠體金法快速診斷試紙,方法十分簡單,并且與試管凝集反應法的符合率能達到97%以上。是良好的群體布魯氏桿菌病的初檢方法。
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是預防布病的基礎。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當前主要使用的疫苗有S2和M5。
建設隔離圈舍,注意圈舍的消毒清掃,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并保護好水源。最好做到糞便的日產日清,有條件的可以對糞進行高溫堆肥,以殺滅糞便中的細菌。
在調運外來動物時,要確保動物來源屬于非疫區,遵循低風險區域可向高風險區域調運、同等風險區域間可進行調運的原則,并需要各地區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對需要調運的動物出具相關的檢疫合格證明,避免患病牛被運輸從而傳播布病。
密切接觸牲畜及其產品的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助產和診療時,戴口罩、眼鏡和手套,穿防護衣,皮膚有傷口者應暫時避免接觸家畜。防護設備應常消毒。飼養人員每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患布魯氏菌病的應調離崗位,及時治療。
通過電視、廣播、宣傳冊等手段廣泛地宣傳布魯氏菌病防控知識,特別是在牛羊產犢的季節,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布魯氏菌病的危害性,提高群眾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目前布病是牛羊養殖過程當中一種高發性疾病,一旦發生傳播速度快,不僅會危害牛羊生長,也會危害養殖者的生命安全。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布病防控,外來沒有檢疫合格證的牛羊一律不允許進入本地。同時也要加強對養殖者的專業培訓,從根本上提升思想意識,在引種方面加強防范,一旦發現可疑牛羊要能及時上報,減少布病對養殖經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