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濱
(吉林省農安縣畜牧總站,吉林農安 130200)
患病動物可從糞便中排出大量副結核分支桿菌,從初乳和常乳排出的相對較少。病原的抵抗力較強,可在牧場存活1年以上,在水中存活的時間會更長。本病常經糞口途徑傳播,而其感染劑量仍不清楚。對于未感染的群體,常在需要擴大或更新種群規模時,因購入亞臨床感染的動物而被感染。
副結核分支桿菌除了感染牛,還可使其他反芻動物(如綿羊、山羊、駱駝、鹿)以及動物園和野外的動物感染發?。粚τ陔s食動物和肉食動物,如野兔、狐貍、鼬鼠和非人靈長類也存在感染的情況。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國。
犢牛易感染本病,經常在剛出生后不久即感染,但由于病程發展緩慢,直到2歲后才會表現出臨床癥狀。隨著年齡增長,牛的抵抗力增強,所以成年牛一般不會感染。當犢牛吸吮被污染的乳頭,采食被污染的奶、飼料和水,或在污染的環境舔故整理被毛時,均可吞入病原體而感染本病,隨著病程發展,可能會出現菌血癥和子宮內感染。這種胞內寄生菌從小腸末端的集合淋巴結處侵入,感染胃腸道和胃腸道相關淋巴結中的巨噬細胞,其中有些動物可能會通過促進具有殺菌活性的巨噬細胞的免疫應答來清除病菌,但這種情況的發生機制還不清楚。在大多數情況下,病菌會增殖,最終引起慢性肉芽腫性腸炎,導致營養吸收和加工障礙,晚期還會出現特征性惡病質。這個過程可能需經歷數月或數年,在此期間,還伴隨有細胞免疫勸能下降、血清抗體升高、病菌突破胃腸道屏障形成菌血癥。感染動物在出現明顯癥狀前就開始排菌,處于這個階段的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
動在感染早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隨后逐漸變得明顯,牛在患病晚期主要表現為消瘦和腹瀉。??赡苁浅掷m性腹瀉,也可能是間歇性腹瀉,而山羊、綿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無腹瀉癥狀。典型癥狀是,牛腹瀉時排泄的稀糞不夾雜血液、黏液和組織蔽片,也不存在里急后重癥狀。數周或數月后,病情惡化,病牛變得更加消瘦,毛色也可能變淡,由于腸病變導致大量蛋白質丟失,還可能造成腹部和下頜部才腫。蛋白丟失也導致血漿中的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陣低,而丙種球蛋白含量可能正常。奶山羊和奶牛的產奶量可能會下降或達不到預期水平。動物感染初期體溫和食欲一般表現正常,渴感可能增加,此時應引起警惕。本病呈漸進性發展,終歸會過度虛弱而死亡。對于一些感染的動物群,在最初幾年內死亡率可能很低,但當50%的動物呈亞臨床感染狀態時,就會對其生產造成損失。綿羊和山羊的癥狀相似,通常不出現腹瀉,嚴重患病動物可能易掉毛。對于鹿科動物,病程可能更短。
患病動物病變表現多樣,從無任何肉眼病變到腸壁變厚、起皺褶,且伴隨有鄰近的淋巴結水腫。通常,病理變化的嚴重程度與臨床癥狀不存在相關性。尸體消瘦,在更為嚴重的病例中,還可能出現心包脂肪和腎周圍脂肪的缺失。腸道病變常不明顯,但小腸末端除外,此處的小腸壁會出現大面積增厚,黏膜雖不潰爛,但形成明顯的橫褶。病變也可能會向空腸和結腸擴展,出現顯著的漿膜性淋巴管炎,以及腸系膜淋巴結和其他區域的淋巴結明顯腫大。從組織學上來看,還發生彌散型的肉芽腫性腸炎,它是由上皮樣巨噬細胞和巨細胞在腸道黏膜和黏膜下層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巨噬細胞內有抗酸性物質呈散在分布。通常,病理變化的嚴重程度與臨床癥狀不存在相關性。綿羊、山羊和鹿的腸壁及淋巴結有時出現鈣化,形成局限性的干酪樣壞死。
當繁育犢牛、羔羊時,須遠離被糞便污染的地方,若母牛菌檢呈陽性,應立即將犢牛與母牛分離,人工喂養經滅菌的初乳或陰性牛的奶,并盡可能地將它們與其他成年牛及其糞便隔離,直至犢牛長到1歲以上。此期間可以給犢牛飼喂代乳品,不可喂被病菌污染的牛奶,除非這牛奶經滅菌處理。此外,制定并實施常規的檢測程序可有效地控制本病。若動物群中發現有確診病例,應對群體進行檢測,確定感染率。為了減少損頭,對檢測呈陽性的動物,尤其是排菌量多的或ELISA呈強陽性的動物,應立即捕殺。往后每年對動物群至少做1次檢測,直到感染率低于5%。本病也可經子宮傳播,若防控措施較為嚴格的話,凡出現疾病癥狀的母牛所生產的犢牛均應淘汰。若需要引種,應確定引進動物所在的動物群呈全陰性,且在混群前必須對它們進行檢測,確診健康者方可混群。為了更好地控制本病,還可以采取更多常規措施,以減少排泄物對畜牧場的污染,如提高飼槽和水槽的位置,用管道替代池塘供水,經常清理經糞便污染的牧草[1]。此外,建議牧場主對副結核病的防控應至少持續5年。
對1月齡以下的犢牛接種疫苗可有效地降低牛群發病率,但不能阻止病菌的擴散和其他健康牛感染。因此,疫苗接種雖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搞好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的作用。牛接種油佐劑滅活疫苗后,在接種部位(胸部)會出現一直徑為數厘米的肉芽腫,對以后進行的結核菌素試驗可能呈陽性反應。然而,有時自體接種也可能會引起嚴重的急性反應,如癱瘓、慢性滑膜炎與肌腱炎。本病有人畜共患風險,相關人員需做好自身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