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占 王大帥 韓雪峰
(1.吉林省農安縣萬順鄉畜牧獸醫站,吉林農安 130231;2.吉林省農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吉林農安 130200;3.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畜牧獸醫站,吉林農安 130200)
引起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綜合征的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成員。盡管牛是BVDV的第一宿主,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數偶蹄動物也是易感動物。根據接種細胞培養物后細胞出現病變的情況,可將BVDV分為致細胞病變型和非致細胞病變型2種典型的生物型。另外,還存在有第3種類型的BVDV,這種病毒在非淋巴樣細胞系中培養時是非致細胞病變型,而在淋巴樣細胞系中培養則是致細胞病變型。在自然界中,BVDV主要以非致細胞病變型為主,致細胞病變型BVDV則相對比較罕見,患牛通常是由于持續感染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所致。病毒生物型之間的轉變是由突變所引起,通常是由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自身同源重組,或者是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與異源病毒RNA或宿主細胞RNA重組產生的。BVDV-1和BVDV-2呈世界性分布。使用康復牛的血清進行血清檢測可以將BVDV-1與BVDV-2鑒別開來。
持續感染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的牛是該病毒的自然宿主。非致細胞病變型在通過胎盤傳播給4月齡之前的胎兒時,可引起持續性感染。這樣的犢牛一出生即攜帶病毒,可終生帶毒,對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具有免疫耐受。母牛妊娠期感染BVDV時,病毒經胎盤傳播后,可引起流產、胎兒先天性畸形或初生正常的犢牛攜帶BVDV抗體。BVD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地區,持續感染后的發病率差異較大。在某一特定的牛場,經常發現持續性感染的牛多為一些年齡大致相同的群體。持續性感染的牛,可通過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大量BVDV,進而感染易感牛群。當健康牛群與持續性感染的牛接觸后,常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和繁殖障礙。而持續性感染的牛是BVDV的主要傳染源。病毒還可通過昆蟲叮咬、污染物、精液、生物制品和其他動物(包括豬、綿羊、山羊、駱駝甚至是野生反芻動物)進行傳播。
根據患牛的病史、臨床癥狀、眼觀及顯微病變,可以對BVD作出初步診斷。在臨床癥狀和眼觀病變很少時,必須利用實驗室檢側。當暴發黏膜病或出現嚴重BVD的臨床癥狀時,由于這2種疾病的臨床癥狀與牛瘟和惡性卡他熱極為相似,因此也需要采用實驗室檢測。
BVDV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從血清抗體檢測陽性的臨床樣本中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也可從病毒RNA或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的臨床標本和組織中分離病毒[1]。由于牛群中普遍存在BVDV抗體,故單一的血清學診斷還不足以對BVD進行判定。間隔采集雙份血清樣本,得到增加4倍以上抗體效價的試驗,是驗證近期感染的必要試驗。病毒分離的替代方法有,采用抗原捕獲ELISA從血液、血清或活體組織切片中檢測病毒;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冷凍組織或固定組織中的病毒蛋白;采用RT-PCR方法檢測臨床樣本中的病毒RNA;用RT-PCR或原位雜交法檢測分解或固定組織中的病毒RNA,單獨采用RT-PCR方法,或先利用RT-PCR,之后再進行核苷酸序列分析、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或回文核普酸置換方法,可以完成病毒基因型或基因亞型的鑒別。單克隆抗體結合試驗和病毒中和試驗也能夠用于病毒基因型的鑒別。
BVD的治療主要仍限于輔助療法。控制則基于健全的管理規范,如生物安全措施的買施、淘汰持續感染牛和疫苗接種。后備牛進入牛群之前應進行持續感染的相關檢測。后備牛進入原有牛群之前還應考慮買施2~4周的檢疫或物理隔離,并同時進行BVD疫苗免疫。胚胎移植時也要對胚胎的供體和受體進行持續感染檢測。如果必須對胚胎的供體和受體進行疫苗免疫,那么疫苗免疫至少有胚胎移植前的一個發情周期進行。由于BVDV能夠進入精液,因此,在使用種公牛前應進行持續感染檢測。人工授精的精液必須來自無持續感染的種公牛。
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對BVD是有效的。其中含有多種不同生物型和基因型(BVDV-1和BVDV-2)的BVDV毒株。特別是當疫苗病毒或病毒與攻擊病毒具有顯著差異時,BVDV之間的抗原多樣性就能夠影響特定疫苗的免疫效果。牛群免疫接種滅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時,應根據疫苗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由于BVDV對胎兒易感并可出現免疫抑制現象,故對于妊娠母牛及表現臨床癥狀的牛,不推薦使用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滅活疫苗可用于妊娠母牛。滅活疫苗產生的保護期較短,因此可通過多次免疫接種預防疾病或繁殖障礙。牛初乳抗體能夠為大多數初生犢牛提供3~6個月的部分或完全保護。給已獲得初乳抗體的新生犢牛接種疫苗可能不會產生保護性免疫應答,需要在5~9月齡時進行強化免疫。一般應在首次配種之前進行一次強化免疫,在下一年進行配種之前再進行一次強化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