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影
(農安縣黃魚圈鄉畜牧獸醫站,吉林長春 130229)
有記錄顯示,在易發生瘤胃膨脹牧場放牧的牛,死亡率可高達20%;在牧區放牧的奶牛,因瘤胃臌脹而造成的年死亡率接近1%。奶牛即便是沒有死亡也會出現產奶量下降,對易引起瘤胃臌脹的牧場的利用率下降,進而造成一系列經濟損失。另外,瘤胃臌脹也是舍飼育肥牛死亡的主要原因。
引起原發性瘤胃臌脹或泡沫性瘤胃臌脹的原因是瘤胃正常發酵產生的氣體,以穩定泡沫的形式滯留在瘤胃內,抑制了小氣泡的融合,導致噯氣障礙,使瘤胃內壓力升高。動植物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影響到穩定泡沫的形成。可溶性植物葉蛋白、皂苷和半纖維素都被認為是主要發泡劑,可以在瘤胃氣體泡沫周圍形成單分子層,且這種泡沫在pH為60左右時的穩定性最高。唾液黏蛋白可以阻止泡沫的形成,但多汁草料可造成唾液分泌量減少,使瘤胃臌脹的牧草消化速度非常快,釋放出大量可捕捉小氣泡并防止其聚集的葉綠體。飼喂上述飼料的直接效果可能為突發的微生物發酵提供營養物質。但決定瘤胃臌脹是否發生的主要因素是瘤胃內容物的性質。飼料蛋白質含量、消化率和瘤胃對草料的反應決定發生瘤胃臌脹的程度,采食24h內,引起瘤胃臌脹的牧草和未知的動物因素共同造成飼料小顆粒的濃度上升,并使瘤胃臌脹的易感性增強。瘤胃臌脹常見于采食豆科植物或以豆科植物為主的牛,尤其是苜蓿和三葉草,但在采食嫩綠谷物、油菜、羽衣甘藍、大頭菜以及豆類作物的動物中也很常見。
瘤胃臌脹是猝死的常見原因。如果檢查不夠仔細,放牧和舍飼的育肥牛以及干奶期的奶牛,通常會死于瘤胃臌脹。在對泌乳期奶牛進行定期觀察時發現,通常被轉移至易引起瘤胃臌脹的牧場1h后,即可開始出現瘤胃臌脹。在草場放牧的第一日即可發生瘤胃臌脹,但以第二日或第三日更常見。發生主要由牧草原因引起的瘤胃臌脹時,瘤胃可突然出現明顯的膨脹,特別是左側,由于張力作用而使腰椎窩的輪廓突出并高過脊柱,造成整個腹部膨大。隨著瘤胃膨脹的進一步發展,左側腹部的皮膚逐漸繃緊,在重癥病例中甚至都無法“牽拉”皮膚,病牛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和咕嚕聲,并伴有張口呼吸、吐舌、伸頭和尿頻,有時會發生嘔吐。直至發生嚴重瘤胃臌脹時,才會出現瘤胃蠕動減弱。若瘤胃臌脹繼續惡化,動物會因衰竭而死亡。死亡可能會發生在放牧1h后,但更多病例發生在臨床癥狀出現后的3~4h內。在一群發病牛中,通常僅有幾頭出現瘤胃臌脹的臨床癥狀,而另一些僅見有輕度至中度的腹部膨脹。發生繼發性瘤胃臌脹時,在瘤胃內固體和液體內容物的上方常游離大量氣體。盡管在瘤胃動力增強時可見有迷走神經性消化不良引起的泡沫性瘤胃臌脹病例,但繼發性瘤胃臌脹屬于零星的散發性病例。在對病畜腹部正中線偏左進行叩診時,通常可聽到鼓音。與泡沫性瘤胃臌脹相比,叩診時由游離氣體發出的鼓音音調更高。也可以通過直腸檢查對瘤胃膨脹進行確診。對于游離氣體性瘤胃臌脹,插入胃管或套管針時能排出大量氣體,并可使瘤胃膨脹的癥狀減輕。
一般情況下,通過臨床癥狀即可對泡沫性瘤胃臌脹作出確診。而繼發性臌氣則需要通過臨床檢查并確定噯氣受阻的病因后才能予以確診。
對于已危及生命的病例,需要立刻對病畜實施瘤胃切開術。這種方法可瞬間釋放大量瘤胃內容物,使病牛的癥狀明顯緩解,一般都可順利康復,僅偶爾出現輕度的并發癥。
套管針和插管可用于緊急救助。由于標準規格套管針的尺寸不足以迅速釋放最急性病例瘤胃中黏稠的穩定泡沫,因此,大口徑的套管針和插管(直徑2.5cm)是牛場必備的施救工具,但前提是必須先切開皮膚,再通過肌肉層,將插管插入到瘤胃內[1]。如果插管術不能減輕瘤胃膨脹,且病畜的生命已受到威脅時,則需要實施緊急的瘤胃切開術。如果插管術能夠使瘤胃臌脹的癥狀得到一些減輕,可通過插管向瘤胃內注入消泡劑,此時也可將插管繼續留置在原位,直到病情恢復正常,插管的留置時間通常以幾小時為宜。
當病畜暫時沒有生命危險時,建議插入一根口徑足夠大的胃管。通過向胃管吹氣以盡量保證胃管通暢,通過前后移動胃管確定瘤胃內富含氣體的大氣囊,使其中的氣體釋放出來。發生泡沫性瘤胃臌脹時,使用胃管減壓的可能性不大,但可通過胃管向瘤胃內注入消泡劑。如果使用消泡劑不能立即消除瘤胃臌脹,則需要對病畜進行密切觀察數小時,以便確定上述治療是否有效,或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治療措施。
許多消泡劑都非常有效,包括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礦物油(液狀石蠟),使用劑量為250~500ml。二辛基硫化琥珀酸鈉(多庫酯鈉)也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常與上述油類中的某一種聯合使用,是一種具有抗臌氣的專利療法,早期使用效果顯著。泊洛沙林(25~50g,口服)可有效治療豆科植物引起瘤胃臌脹,但對舍飼牛的瘤胃臌脹無效。放置瘤胃瘺管對于外部性食道梗阻引起的游離氣體性瘤胃臌脹的病例,在短期內有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