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祁連縣默勒鎮畜牧獸醫站,青海祁連 810499)
在藏羊養殖的過程中,藏羊患上肝片吸蟲病的疾病為25~55%之間。甚至有的養殖場,在對藏羊進行養殖的過程中,只有極少一部分藏羊沒有感染上肝片吸蟲病。在藏羊養殖過程中,溫濕度、日光、空氣等諸多環境因素、椎實螺等,都是導致藏羊患上肝片吸蟲病的重要因素。
藏羊肝片吸蟲病主要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種。其中急性型的癥狀表現為;急性型藏羊肝片吸蟲病,在秋末初冬時間階段最常見,當藏羊患上急性型的肝片吸蟲病的時候,會出現體溫上升、消瘦、精神出現不同程度的沉悶、抑郁、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有時候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肝區域叩診的時,半濁音區域會出現擴大的現象,并且實際的敏感程度呈上升趨勢。患上急性型的肝片吸蟲病的藏羊,短時間內會快速出現貧血現象,在初期階段,眼角膜會出現潮紅黃染,隨后會逐漸轉變為蒼白黃染,并且伴隨著急促的呼吸、淺表、脈搏跳動速度加快。有些藏羊患上急性型的肝片吸蟲病時,會在5~10d內病死。慢性型的肝片吸蟲病的癥狀表現為;慢性型的藏羊肝片吸蟲病,在藏羊養殖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急性耐過或者輕度感染之后的疾病。慢性型肝臟吸蟲病的發病歷程較緩慢,常常在2個月左右,發病期間會出現體溫升高現象、消瘦。最典型的癥狀表現為,食欲逐漸減退并且會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現象、糞便多呈現出黑褐色。通常情況下,肝片吸蟲病會在患病的3個月左右之后,病情會逐漸加重,并會伴隨著嚴重水腫癥狀的出現。但是,在藏羊養殖的過程中,當發現肝片吸蟲病時,可以通過改善藏羊的養殖環境及日常管理條件,病情會有所好轉。并且藏羊患上慢性型肝片吸蟲病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為衰竭致死。
診斷藏羊肝片吸蟲病的主要依據為羊群的臨床癥狀以及流行性的病學,而確診肝片吸蟲病需要結合蟲卵的漂浮沉淀法。去除藏羊3g新鮮的糞便放置于玻璃杯中,加上適量飽和狀態的鹽水,用玻璃棒加以攪拌均勻,靜置20min后,將玻璃杯中漂浮于表層的糞渣清理干凈。再倒掉上清液,使玻璃瓶底留出25ml左右的糞渣,加滿清水,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均勻,使用金屬篩過濾掉混合的懸液,靜置5min后取出上清液,并留出15ml左右的沉渣。最后將沉渣置于錐形的小杯中,加入適量清水洗滌于玻璃杯內。將上述步驟重復2~3次左右,再將沉渣置于載玻片上,使用顯微鏡檢查沉渣中是否含有蟲卵,以此來確診藏羊群中的肝片吸蟲病。
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對水洼地和沼澤地等進行滅螺的工作,能夠有效降低藏羊發生肝片吸蟲病的風險。由于低洼的沼澤地面積較大,所以可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排水,通過陽光的暴曬來消滅椎實螺。由于死水池的面積比較小,排水會出現很大的難度,所以可以使用5%的硫酸銅,定期對其進行噴灑,也能夠起到消滅椎實螺的效果[1]。但是為了能夠提高消滅的效果,至少需要使用5L/m2的溶液,或者氯化鉀,每平方米的面積使用20~25g/m2,每年噴灑兩次,就能提高消滅椎實螺的效果。
養殖人員需要加大對羊群的管理力度,以免出現誤食囊蚴的情況。進行放牧時,應該密切跟群,嚴禁在低洼的區域內進行放牧。放牧羊群的區域應該配置足夠的水井,給藏羊提供潔凈的水源,以免羊群誤飲被螺獅污染的水。另外常年飲用的水源地需要定期撒上生石灰,能夠有效加強螺獅的消滅力度。農忙時收割的牧草大多來自于沼澤區域或者低洼區域等,所以在喂養羊群前,早期的牧草需要經過晾曬后,才能進行飼用。收割后的稻草需要及時割斷根部,以免產生螺獅病菌,影響羊群的生長。
場地內排出的糞便需要堆積起來集中處理,可以借助生物學來殺死寄生蟲卵。每日清理羊群產生的糞便,堆積進行發酵后,會形成生物熱能,從而消滅蟲卵。而經過處理的糞便,不能隨意放置,應該集中堆積,避免出現二次污染,給藏羊的健康生長造成嚴重威脅[2]。
通常來說,驅蟲的周期處于春季以及秋末冬初季節兩次預防性的驅蟲工作,所以養殖人員可以在這兩個時間段中做好羊群的驅蟲工作,可以使用硝氯酚或者三氯苯唑藥物來展開驅蟲,從而為羊群的健康生長和養殖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語:綜上所述,在藏羊養殖過程中,肝片吸蟲病的出現,會對養殖效益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在藏羊實際養殖早期,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對這種疾病進行防治,有助于降低肝片吸蟲病的發生概率,對保證藏羊的健康生長,保證養殖戶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