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瑞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中垌鎮獸醫站,廣東茂名 525144)
豬肉一直是我國城鄉居民最主要的肉類來源,生豬的生產關系著國計民生,可以說“豬糧安天下”。但是自2019年初在我國部分省份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國的豬肉生產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生豬出欄量快速下降,豬肉的價格更是翻了幾番。為了更好的做好防治工作,本文對非洲豬瘟的排查方法進行了闡述,并將其與其他豬病的鑒別方法進行了總結。
非洲豬瘟最早與1921年在非洲肯尼亞被發現,傳入我國是在2018年8月3日,到了2019年初開始在我國各省份傳播蔓延,到2019年下半年一共發生了近200起,給各地的生豬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疫情引起來的一種高致死性、接觸性的劇烈傳染病,生豬感染后的死亡率高達100%,我國也將非洲豬瘟列為一類動物疫情。非洲豬瘟是一類由病毒引起來的傳染病,屬于雙鏈DNA病毒,主要以蟲媒介傳播。
當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后,發病率高達40%~90%,其造成生豬死亡是由非洲豬瘟病毒的強弱來決定的。一般情況下,高致病性的毒株對生豬的致死率高達90%以上,中等毒力的非洲豬瘟毒株的致死率為25%-50%左右,而對仔豬的致死率高達70%以上;而低致病性的毒株造成的生豬死亡率較低,但也達到20%-30%左右。非洲豬瘟主要有四種感染型,分為特急型、急性型、亞急性型以及慢性型。特急型,當生豬感染后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且突然死亡,有的病豬感染后只是表現高溫和皮膚出血的癥狀,且高燒在生豬之間扎推出現,對生豬的死亡率高達100%。急性型,生豬感染后出現食欲減退且體溫扎堆升高的現象,生豬呼吸急促,皮膚發紅且出現廣泛的出血點,有的甚至出現嚴重的便秘和嘔吐現象,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急性型的致死率也高達100%。亞急性型,生豬感染后的癥狀與急性型的癥狀表現類似,只是死亡率降低,不會造成生豬的大量死亡。慢性型,生豬感染后會出現嘔吐、鼻出血和便秘等現象,在生豬皮膚出現會出現一些出血點,妊娠的母豬也會造成流產。因此,非洲豬瘟主要出現全身臟器壞死、出血等,肺部出現水腫和充血,腎臟表面有斑點狀出血點等。
豬瘟與非洲豬瘟的致病病毒種類不同,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如下:生豬染病后的脾臟大小不同。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后的脾臟腫大為原來的3-6倍,而且呈現易碎的紫色;而生豬感染豬瘟后的脾臟是邊緣呈現蒼白狀。感染非洲豬瘟的生豬,其淋巴結往往充血腫大,而普通豬瘟病沒有呈現類似的癥狀;另外,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后的腹水比較多,并且腸道也會出現明顯的出血癥狀,但是普通豬瘟腸道出血癥狀并不明顯。
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后,與感染豬藍耳病癥狀類似,會引起哺乳期的仔豬急劇死亡,而且會導致妊娠的母豬流產,另外還會導致染病的生豬出現咳嗽、高燒、不進食、呼吸困難等癥狀。而兩者之間的不同表現在呼吸困難癥狀的難易程度上,豬藍耳病只是出現間歇性的肺炎變化癥狀,并且肺還容易出現胰樣變化;脾臟雖然有腫大,但是不如感染非洲豬瘟的變化程度大。
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和豬丹毒的癥狀類似的地方在于,生豬感染兩個疾病均呈現小面積爆發且呈現地方性流行的特點,均容易導致生豬的急性死亡,而且染病的生豬四肢和腹部出現紫色的敗血癥狀。兩者之間不同的地方在于染病的生豬會出現“打火印”現象,使用抗生素后可以有效的防治豬丹毒;但是用抗生素防治非洲豬瘟卻無效。另外,生豬感染豬丹毒后會出現大紅腎的現象,既生豬腎出現腫大、淤血和紅紫色現象,而非洲豬瘟卻沒有出現此癥狀。
生豬感染豬肺疫和非洲豬瘟兩種病癥后,均表現潛伏期短、急性發作并且致死率非常高,而且任何臨床癥狀在短時期內不會表現。另外,生豬感染上述兩個疾病后,體溫在短時期內都會上升到41-42攝氏度。生豬感染兩個疾病后的明顯區別在于豬肺疫主要以喉部出現水腫為主,并且周圍的結締組織都會出現明顯的出血性浸潤癥狀,當解剖生豬的頸部皮膚后會出現大量的黃色或者淡黃色纖維樣液體;而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后則不會出現上述癥狀。
生豬感染兩個疾病后,均出現高熱、食欲不振和腹瀉不止的癥狀;而且生豬感染兩個疾病后在腹部和生豬的四肢會出現紅色的出血斑點。生豬感染兩個疾病不同之處在于沙門氏菌會導致的生豬出現腹瀉的糞便呈現淡黃色,而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的糞便則便中帶血。當仔豬感染沙門氏菌后會出現抽搐以及震顫等神經官能癥狀;并且生豬感染沙門氏菌的肝臟會有出血和淤血癥狀,而生豬感染非洲豬瘟則不會出現上述癥狀。
非洲豬瘟與其他常見的生豬疾病相比,具有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等特點,因此必須加以高度重視。生豬感染疾病后,最重要的是做好鑒別工作,認清楚發生的是哪種疾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