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田祖順
(花垣縣畜牧水產局,湖南花垣 416400)
非洲豬瘟(簡稱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野豬(包括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和鈍緣軟蜱為主要傳染源。
主要通過接觸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或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物(餐廚剩余物、飼料、飲水、圈舍、墊草、衣物、用具、車輛等)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經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叮咬傳播。
家豬和野豬高度易感,無明顯的品種、日齡和性別差異。
非洲豬瘟潛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徑的不同,潛伏期有所差異,一般為5~19d,最長可達21天。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陸生動物衛生法典》將潛伏期定為15d。
實踐中非洲豬瘟臨床表現有幾種
(1)無明顯臨床癥狀突然死亡。
(2)體溫升高至42℃,沉郁,厭食,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發紺,步態僵直,病程2~10d。
(3)沉郁,厭食,便秘或腹瀉,糞便表面有血液或無糞便帶血現象。病程4~10d。
(4)體溫波動無規律,呼吸窘迫,濕咳,鼻有黏液性分泌物,嘔吐。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長。病程4~15d。有病例4月后康復。
常見的病理變化為脾臟腫大,易碎,呈暗紅色至黑色。有時腎臟表面有出血點,心內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點,胃、腸道黏膜彌漫性出血;膽囊、膀胱出血、肺臟腫大。頜下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腫大,出血。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該病需要采集病豬血清在獸醫實驗室進行熒光定量PCR檢測。
加強生豬養殖的飼養管理,科學搭配飼料,提高動物營養需求,增強動物免疫力。
對養殖場周邊環境、場內場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消毒滅源工作。最有效的消毒產品是10%的苯及苯酚、次氯酸、強堿類及戊二醛。強堿類(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適用于建筑物,木質結構,水泥表面、車輛和相關設施設備消毒,酒精和碘化物適用于人員消毒。
(1)搞好安全防護,做好養殖場滅鼠滅蚊工作,防止其它動物出入養殖場。
(2)飼養管理人員及車輛進入養殖場前,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后,方可進入。
(3)養殖場內禁止購買生豬及其產品進入養殖場,飼養管理人員禁止接觸養殖場外的生豬及其產品。
(4)嚴禁屠商,豬販子及其運輸車輛進入養殖場防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