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林 李楚平
(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甕江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南岳陽 414515)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致病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豬鏈球菌是豬的一種常見和重要病原體,屬于鏈球菌科鏈球菌屬,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它是一種革蘭陽性球菌,兼性厭氧,無鞭毛,不運動,不形成芽胞,但有莢膜,在液體培養中呈鏈狀。目前,根據豬鏈球菌病莢膜多糖抗原種類的不同,人們將其劃分為35個血清型,(1~34型,1/2型),其中以2型流行最廣,它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等途徑感染人類,從而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危害。該菌能夠在糞便、灰塵及尸體中存活較長時間,但是對于消毒劑和去污劑敏感,消毒藥在 3~5 min內可將其殺死,對干燥、濕熱環境也較為敏感,在60℃30min的條件下即可滅活。豬鏈球菌病因不同菌群的致病性不同,急性病例常引起敗血癥和腦膜炎,慢性病例則為關節炎、心內膜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哺乳仔豬下痢、母豬子宮炎、以及流產等。因為豬鏈球菌病引起的臨床癥狀較為復雜,而且與易與其他豬病如豬瘟、豬偽狂犬病、副豬嗜血桿菌病等進行混合感染,相應地增加了鑒別診斷難度。此外,該病流行無明顯季性,夏秋季節易多發,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易給養豬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平江縣甕江鎮某養殖場2頭公豬,患病4d,在發病期間,該病豬體溫高達42.6℃,精神沉郁,不食,流黏性鼻液,甚至出現非正常的精神癥狀,如轉圈,磨牙,空嚼,繼而出現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呈游泳狀,四肢關節部位伴有一定程度的水腫疼痛,并且出現腹瀉,呼吸不順暢,在創口去勢部位出現明顯紫斑。到場詢問以后,發現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對飼養管理缺乏重視,養殖場的衛生條件較差,人員與車輛出入均未進行嚴格消毒。根據養殖條件和臨床癥狀分析,初步診斷為豬鏈球菌病。取患豬病料進行相應的病理解剖檢查以及病原學檢查,最終確診為豬鏈球菌病。
針對本次病例,我們采取了青霉素與鏈霉素聯合用藥的方法對病豬進行治療,同時配合中藥療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加速機體康復。中藥方劑可以參考如下:雙花 20g、蒲公英 20g、黃連 40g、黃芩 30g、黃柏 30g、郁金 30g、梔子 25g、白芍 25g、訶子 40g、甘草 15g,煎湯拌料喂服。同時加強飼養管理,對豬舍以及周邊區域進行了全面的打掃和消毒,保證豬舍環境衛生清潔干凈。通過以上的措施,5d治療后,該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病豬的癥狀已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增加。
常見于流行初期,發病急,病程短,全身癥狀明顯,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郁,體溫升高(41~43℃),眼瞼水腫、眼結膜潮紅、流淚、常有漿液性或粘性鼻漏。呼吸急促、廢食、便秘、發紺,全身皮膚發紅,耳、頸、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膚出現紫斑,指壓不褪色。病豬多在 1~3 d內死亡。
大多是由急性型轉變而來,病豬主要表現為關節炎,肢體關節腫脹疼痛,無法站立。母豬發生乳房炎和子宮炎,引起流產和不育。該病特點是病程長、癥狀緩和發病率低。
以腦膜炎為主要癥狀,多見于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常因斷奶、去勢和氣候驟變等誘發。病初體溫升高(40.5~42.5℃)、廢食、便秘,繼而出現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轉圈、空嚼、發抖、四肢呈游泳狀等癥狀。病程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1~5 d,致死率極高。
該型是由豬鏈球菌經口、鼻及皮膚損傷感染而引起。多見于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患病豬的頜下、耳部、頸部等部位的淋巴結化膿和形成膿腫。當膿腫破潰后,就會有黃綠色膿汁流出,癥狀逐漸減輕而康復,病程3~5 周。
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豬場應該依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規范的“規模化豬場程序免疫”進行相應的免疫接種。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成熟的豬鏈球菌2型滅活疫苗,應該每年定期進行鏈球菌疫苗預防注射,一般仔豬斷奶后進行免疫一次,公母豬每隔6個月進行免疫接種一次[1]。
本病流行期間,可以用藥物進行預防,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仔豬斷奶后,在日糧中添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等藥物拌料,連喂一到兩周,可以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2]。其次,根據不同病型選用不同的敏感藥物。發病初期治療時可將青霉素與鏈霉素混合進行肌肉注射,每日注射2次,連用3d;或者30%安乃近注射液與青霉素混合肌肉注射。對于出現有神經癥狀的患病豬,用磺胺類藥物加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或者用復方磺胺嘧啶預混劑拌料,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對于患腦膜炎型病豬,除了使用復方磺胺嘧啶外,還可以肌內注射林可霉素或者恩諾沙星,每日注射2次,連用3~5d。對于淋巴結膿腫病例,應及時將成熟膿腫切開,排除膿汁,用3%的雙氧水和0.1%高錳酸鉀液沖洗,然后涂上碘酊,同時輔以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消除炎性感染。
在預防措施上,也不能單純依靠疫苗和藥物,首先應該從加強飼養管理入手,注意保持營養的均衡搭配,增強豬群的抵抗力,平時應保持豬舍通風、干燥,適當降低飼養密度,防止豬群過度擁擠,最大程度上減少應激因素。在平時的飼喂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按照規定進行引種,嚴格執行檢疫隔離制度,及時淘汰帶菌的母豬。其次,加強豬和周邊環境的消毒工作,可用10%石灰乳或2%燒堿對未患病的養豬場及其他區域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將病原體徹底消滅和清除,同時定期對豬舍墻壁、地面、使用器具等進行全面消毒,保持豬舍與場地環境清潔。此外,豬舍內應避免放置尖銳物品,豬圈和飼槽建造時表面要比較平滑,以防劃傷仔豬皮膚而發生感染。當豬只意外出現外傷時,養殖人員應及時進行相應的外科處理,避免受到豬鏈球菌的感染。最后,在對豬只進行斷尾、去勢等操作時,應注意加強局部消毒,尤其是初生的仔豬,應立即進行無菌結扎臍帶,并用碘酊消毒。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致病性鏈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屬于動物二類傳染性疾病。臨床上可將其分為急性敗血癥型、慢性型、腦膜炎型和淋巴型。鏈球菌病有致病性強、死亡率高、危害大的特點,養豬場應當高度重視豬鏈球菌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豬鏈球菌的流行病學特點的調查以及臨床癥狀的分析,進一步加深對該病的認識。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報道表明豬鏈球菌對多種抗生素已產生耐藥性,且在臨床上出現混合感染趨向,這也給我們的治療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平時應當將豬鏈球菌病的預防治療工作落實到位,一旦發病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患病類型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提高存活率;在平時管理過程當中,必須提升養殖人員的飼養管理水平,定期接種疫苗,提升生豬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使養殖戶經濟收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