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紅 湯喜林
(遼寧省北票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北票 122100)
疾病防疫工作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的首要工作,只有對細菌疾病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控制,探討有效的治療策略,進行良好的分析與預判,才能通過疫苗接種、環境控制等方式提高養殖的控制效果。
從目前的臨床研究與生豬養殖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常見的豬細菌性疾病包含鏈球菌病、豬肺疫、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豬丹毒、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水腫病、豬附嗜血桿菌等等。上述這些細菌性疾病均具有比較高的傳染性,一旦生豬發現細菌感染的情況,沒有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那么整個養豬場的其他牲畜也可能會存在細菌感染的風險。還有一些細菌性疾病潛伏期較長,如果在引進和輸出的過程當中沒有進行全面的疾病防疫與控制,就會影響消費者的飲食安全[1]。
鏈球菌病是由不同鏈球菌感染導致的一種急性傳染疾病,急性期可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等等,發病率可達到30~40%,死亡率可達到1~3%。豬鏈球菌病好發于冬春季節,慢性癥狀表現為關節炎、化膿及心內膜炎等等。患病生豬會存在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少現象,20~30%的生豬還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情況。15%以上會呼吸急促,伴隨盲目走動、步態不穩情況,這都是腦膜炎出現神經損傷的主要病癥。急性期感染之后生豬會在兩天之內死亡,而慢性疾病也會造成生豬體重下降。在臨床治療當中主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實驗室細菌培養的方式對生豬的感染情況進行鑒定,日常要做好消毒與控制,對于患病生豬做好無害化處理,并及時隔離送診治療。
豬肺疫主要是由巴氏菌感染造成的一種急性感染疾病,由于這種細菌對于外界的抵抗能力不強,日常的光照和常規的抗生素消毒都能可以將其殺死,但是由于感染癥狀較急。急性感染可造成生豬出現敗血癥、炎性膿腫、高溫不退等現象,20~30%的生豬會存在呼吸困難的現象,40~50%的生豬存在慢性感染現象,表現為纖維性肺炎,也會誘發關節炎。對豬肺疫進行診斷和治療主要是通過實驗室細菌分離培養的方式,配合生化實驗,分析確定之后要采取疫苗接種的方法,對于豬肺疫進行有效的治療,患病生豬要采取有效隔離方式對整個養豬場進行系統消毒與隔離,一些生豬發病時可以對未發病生豬進行血清注射治療,提高抗生素治療的有效性。
仔豬黃白痢主要是由大腸桿菌感染所致,潛伏時間較短,一般在感染12h之后就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病癥狀。患病仔豬排便異常、全身衰竭,尤其是肝臟和腎臟衰竭迅速,12h之內就會出現死亡狀態,尸體脫水、腸黏膜出現粘連。在日常生豬養殖的過程當中,要對生豬的排泄物進行檢查,如果患病生豬突發腹瀉,立即要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在日常養殖的過程當中,要做好環境控制與豬舍衛生消毒,尤其是加強保溫治療等方式,選擇合適的藥敏實驗藥物對生豬進行抗生素治療。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疾病,主要分為急性敗血癥和亞性急疹塊,慢性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關節炎和心內膜炎等等。這種病菌對于外界的抵抗能力較高,日常的光照對其影響較小,但是對消毒藥物比較敏感。這種疾病在我國云南、四川等潮濕悶熱的地區比較盛行,尤其是在炎熱多雨的季節,發病率可達到10~20%,患病生豬病死率在80%左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情況,皮膚潮紅、結膜充血,溫度上升率可達到10~15%,指壓褪色,后期有淤血。患病生豬的體重可在72h之內下降3~5kg,出現消瘦、貧血癥狀。慢性疾病病程較長,通過染色鏡檢查等方式可以發現豬丹毒桿菌,這是臨床診斷的主要方式。在進行日常養殖的過程當中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下奶之后就要立刻進行,防止母原體的干擾情況,發病豬在養殖的過程當中要隔離飼養,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采用焚燒、填埋等方式做好防護和消毒工作。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病原菌為胸膜肺炎分歧桿菌,屬于革蘭氏小桿菌的一種亞型。患病豬會通過飛沫來進行傳染,傳染性非常強,空氣當中的溶膠也可以對這些疾病進行傳播,在日常養殖的過程當中,要做好豬舍的環境控制,潮濕、擁擠、不通風的環境,都可能會造成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的傳播。日常養殖過程當中,養殖人員要對生豬的急性病證和慢性病證進行全面的觀察,一旦患病生豬出現體溫高、食欲差等情況就要立刻送診。也要分析患病生豬的呼吸困難、咳嗽以及張口呼吸等癥狀,對生豬的肺部呼吸到進行臨床診斷,采取早期抗生素治療的方式,有效隔離,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豬常見細菌性疾病種類多樣,大多數都由不同的細菌種類感染引起,只有做好環境控制才能夠提高生豬養殖的效果,避免發生感染疾病。從本文分析可知,研究豬常見細菌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有利于我們從問題的角度看待目前生豬養殖當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們要加強系統性研究,建立合理的免疫與治療方案,提早隔離做好環境控制,保障生豬養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