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陽 羅 耀 張林達 黎德貴
(貴州省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貴州畢節 551700)
貴州畢節地區地處烏蒙山腹地,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境內多山,土壤較為貧瘠。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多山多水。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宜人。地區也有很多代表性物種,比如烏蒙地區的烏骨雞。
烏蒙烏骨雞是貴州省的一種藥用和肉用兩用的雞種。它主要產于烏蒙山區,畢節、納雍、水城等地都有產出。這種雞一般為中等體型,公雞比母雞要稍顯雄壯。毛色多以黑麻色和黃麻色為主,也有少量的白色黃色以及灰色的烏雞。烏蒙烏骨雞成年夠的平均體重,母雞一般為1500g左右,公雞可達到1800多g[1]。
首先,運用生態放養技術,能夠減少養雞成本。生態養雞,烏骨雞日常生長所需要的飼料,大都來自于烏蒙山區的果子、樹葉、花草及蟲子等天然的食材,食用飼料的情況比較少。這些天然的食材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而且能夠保證烏骨雞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
其次,生態放養下的烏蒙烏骨雞,更受市場的歡迎。生態放養技術不同于傳統的養雞方法,它能夠讓烏骨雞接受充足的陽光照射,從而提升烏骨雞的免疫力。食用天然的果葉、昆蟲等食物,也能夠讓烏骨雞更健康,肉質更加緊湊。這樣綠色的養殖技術,在當前的市場上很受歡迎。與此同時它的市場價格也會提高,從而拉動經濟效益的增長。
最后,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烏骨雞的放養過程中,雞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糞便,這對于土地來說,是最好的綠色肥料。這些糞便經過發酵,能夠直接變成有機肥料,再將肥料施給植物,這對烏蒙山區林木的生長十分有利。此外,也能減少化肥的使用,土壤鹽堿化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在選擇烏蒙烏骨雞的放養區域時,盡量選擇地勢較高、排水狀況較好、通風向陽的地帶。其次也要考慮周圍環境的相對安靜,選擇林地、茶園或者是果園,如果沒有污染最佳。選好區域后,可以用木條結合金屬片、尼龍網等工具在飼養區邊緣設置一些防護欄,防護網的密度要保證雞不能鉆出,高度上也要保證雞不能跳出去。此舉是為了防止烏骨雞鉆出或調出,便于日常管理。
另外,在飼養區也要修建一定的排水設施,以使飼養區的積水堆積問題能夠有效減少。同時也要安裝一定的遮陰棚,避免夏天的高溫對雞造成影響。烏骨雞一般沒有牙齒,因而在選址上還應盡可能選擇有小砂石的地區。如果實在沒有,可以人工設置砂石,來幫助烏骨雞消化食物[2]。
使用生態放養技術,一定要建立在烏骨雞的生長習性基礎上,才能進行。因而在生態放養時,要注意把握好烏骨雞的育雛期。一般來說,烏蒙烏骨雞的最佳育雛期,是在陽歷的4月中旬。當烏骨雞育雛結束后,通常會在一個月后,也就是5月中旬,一般會對其進行放養。這個時期屬于春末初夏時節,此時畢節地區萬物正處于勃勃生長的時期,樹葉、鮮草、蟲子等資源十分豐富。因而,在此時進行放養,烏骨雞不需要其他的飼料,食用這些天然的食物,能夠充分滿足烏骨雞的生長需求。
在6月初,飼養員需要準備培育第二批雛雞。一般在7月初,飼養員可以對第一批生長快速的公雞提前完成出欄。在8月初就要使所有第一批烏骨雞都要進行出欄。在這些首批的烏雞都出欄后,飼養員需要先簡單收拾雞舍,然后準備第二批雞的放養工作。通常在10月的時候,第二批烏骨雞就可以出欄了。
不少烏骨雞的飼養戶缺乏放養密度的控制和考慮,往往就會造成土地承載量太大,樹木、草地、昆蟲等資源的再生能力又有限,短期內無法恢復。植被就會變得貧瘠,土壤出現板結。放養區域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烏骨雞的放養飼料來源就成了一個問題,從而影響到了生態放養的可持續發展。以貴州畢節地區為例,飼養區的放養負荷量在每畝地130只為宜。
烏骨雞的飼養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糞便。飼養員應該注意及時對糞便進行處理,不能在雞舍中堆積糞便。對于這些糞便的處理,可以進行堆積發酵,通過發酵能夠將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殺死。發酵后,可以用這些糞便去給農田施肥,這是天然的有機肥料,植物接受這種肥料,一定會生長地非常茁壯。
在進行生態放養時,飼養員也要適當地給予烏骨雞一些飼料,來保障其飲食中營養的均衡搭配。與此同時,要注意增加青綠飼料的補充,這能使雞蛋的口感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烏蒙烏骨雞的養殖中,運用生態放養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廣大飼養人員在運用生態放養技術時,首先要選好放養區域,把握好育雛期。同時注意放養的負荷量,還應注意糞便的處理和烏骨雞營養的均衡搭配。只有這樣,生態放養技術才能在烏蒙烏骨雞的養殖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