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倩
[摘 要] 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普及在各個領域里愈演愈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針對建筑室內設計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以“互聯網+”為載體,探討在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探討未來高職院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未來的發展模式。而互聯網家裝的興趣無疑是成為目前建筑室內設計教育發展的指向標。
[關鍵詞] 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聯網家裝
隨著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筑室內設計領域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建筑裝飾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保持家裝設計行業年均增長速度在8%左右,互聯網家裝在市場占比份額也在逐年增長……針對這一現狀,如何培養“互聯網+”時代下的建筑室內設計專業人才,也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一)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目標依然局限于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未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平臺,從而導致學生從學校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與社會人才市場需求接軌,甚至出現學校教育與市場人才需求脫節的情況,學校教育教學能力不盡人意。
(二)課程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目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課本知識,進而忽略了學生的品德、藝術審美、思想教育等學科的教育,只是在期末時象征性地去考核一下學生以此交差。這無論是對學生本人或學校或是社會而言,都是不可取的。專業知識能力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如果充分地學習專業知識要以忽略學生的品德思想、體育、藝術審美的學習為代價,那這樣的學習未免顯得太小氣了。
二、探討互聯網家裝背景下,建筑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
(一)明確教學目標,創立新的教學模式
由于目前的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主要還是強調學生掌握教程基礎知識和設計的基本技能,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并不包括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掌握,導致了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在互聯網時代下快速發展的企業,當前的市場環境對人才的要求更多的是具備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相結合,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技能掌握。
所以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去培養高校人才,在依托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兩手抓”的教學模式:改善建筑室內設計教學體系,提升課程設置的合理化以及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化將是高職院校對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诨ヂ摼W時代下,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以貼近社會標準去了解人才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真實,并以此調整高校教學教育方式,實現數字信息教學與教學方式相結合,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水平。
(二)根據市場人才需求,創建實踐平臺
科學技術的普及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原本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符合當前企業的用人標準,目前市場上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建筑室內設計作為一項與市場可直接對接的課程,學??梢酝ㄟ^結合互聯網背景創建室內設計電商創新平臺,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平臺對外出售自己的作品和設計創意,在滿足課堂上對理論知識要求的同時也能根據市場人才需求做到創新與創意思維同步,并且能利用創新平臺直線對接市場情況,提前了解市場,也可以對比自己的作品與市場上的優秀作品之間的差距,在對比中學習,使學生未來在企業就業上能有更好的作為。
(三)建立聯動機制,促進校企合作無縫對接
實現校企合作不僅能讓企業提前了解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計劃等情況,同時也能讓企業為學生帶來市場對人才的最新需求情況,院校根據企業提供的市場情況進一步調整學生的教學課程計劃,與企業共同設定教學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準,同時也不落下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促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當然,除了在教學情況上做到校企合作之外,還可以在學生學習一段實踐之后,讓學生到企業中相應的建筑室內設計崗位進行實習,實現教學與生產相結合,幫助學生自我檢查,在回校之后對自己在實習期間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邀請老師與之共同研究,以此促進高職院校建筑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快速成長。
互聯網家裝的快速發展對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由于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室內設計的教育方式難以跟上互聯網家裝的發展速度,使得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難以在社會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對這樣的情況,高職院校應當立足于學生本身,根據時代發展的態勢,尋找高職院校室內設計行業與互聯網家裝中的鏈接點,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校、學生和企業之間的共贏。
參考文獻:
[1]韋春紅,歐東林.“互聯網+”技術與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藝術科技,2017,30(1):52.
[2]戴智敏.高等職業教育中室內設計教學的實踐探索[J].大眾文藝,2018(16):179-180.
[作者單位]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