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李勤
摘要: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正在全社會不斷落實。近年來,蘇州市平江片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落實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本文在對平江片區生態文明建設優劣勢分析的基礎上,從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惠民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制度建設等方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研究。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平江片區;蘇州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2-000-03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goa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in China. 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is being continuously implemented.The task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uzhou are being fully implemented in Pingjiang are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work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ingjiang area is carried out form five aspects, ecologi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social benefiting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Pingjiang area;Suzhou
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日趨完善,全社會對于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日益深刻,各級政府、社會各界都充分重視生態文明,并設法將它貫穿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之中,十八大確立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正在不斷落實[2]。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目前,蘇州已建成國家生態市[3],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近年來,平江片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落實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本文在對平江片區生態文明建設優劣勢分析的基礎上,從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惠民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制度建設等方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研究。
1 規劃區概況
平江片區隸屬于蘇州市姑蘇區平江街道,位于蘇州古城區東北隅,東到護城河,南至干將路,西至齊門河、臨頓河,北至護城河,地理坐標為31°18~31°20N, 120°37~120°38E,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溫暖潮濕多雨,四季分明。平江片區為平原水網區域,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有北園河、婁門內城河、耦園東側河、平江河、東北街河、麒麟河、胡廂使河、柳枝河、新橋河、懸橋河、齊門河、臨頓河等河道(段),呈南北或東西走向的直線狀,組成比較規整的方格狀水網。轄區內有拙政園、獅子林、耦園、半園(北)、惠蔭園、東園,有博物館(太平天國忠王府)、民俗博物館、園林博物館、戲曲博物館,有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還有北張家巷雕花樓、潘宅磚雕門樓等,園林集中,文物薈萃,歷史文化氣息濃郁。
2 生態文明建設優劣勢分析
2.1 優勢條件
2.1.1 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平江片區是蘇州古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由城河、水巷、小橋、舊民居、牌坊、古井、園林、會館、寺觀等交織而成的城市景觀保存了老蘇州的特色、風貌和古韻。2012年,蘇州市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成立,將古城保護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可以更好地整合各項資源,統籌各方力量,從整體上對蘇州古城進行規劃保護,有效做到古城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為平江片區充分挖掘利用轄區內的歷史、人文等優勢資源,明確發展定位,加快提升轄區功能,增強區域品牌影響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1.2 生態保護基礎良好
平江片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到位,近年來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環境衛生面貌不斷提升。轄區積極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綠色細胞創建活動,下設拙政園社區、歷史街區社區、大儒巷社區、東園社區、鈕家巷社區和北園社區6個社區均建成蘇州市及以上綠色社區,80%以上的學校建成蘇州市及以上綠色學校。蘇州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也為平江片區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2.1.3 組織領導堅強有力
平江片區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響應蘇州生態文明建設號召,認真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境改造與生態修復,綠色現代化理念基本確立,生態和環境保護觀念已貫穿于決策、管理和執行等重要環節中,工作決策正在向生態化逐漸轉變,綠色執政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平江片區重視在社會各級推廣生態文明的理念,其對生態建設的重視促進了生態理念在全社會的傳播,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可以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2.2 制約因素
2.2.1 區域發展資源空間受限
平江片區面積2.48km2,均為城市建成區,用地性質主要為居住用地、行政辦公用地、商業金融業用地、文化娛樂用地等。隨著蘇州古城區“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平江片區重點發展了旅游、文化、商貿商務等第三產業,實現了經濟平穩健康的增長態勢。但受蘇州古城區土地資源限制、交通運輸限制、以及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規劃、政策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區域經濟發展載體存在瓶頸制約,經濟結構轉型壓力較大。
2.2.2 區域人口壓力巨大
平江片區人口密度高,給資源環境造成了較大壓力。特別是近幾年,老年人口多、外來人口多、弱勢群體多,給人口管理體系、老年人服務體系、社會就業管理體系、勞動保障體系、社會援助體系等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口壓力大、老齡化趨勢快是平江片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2.2.3 基礎設施建設亟待提高
平江片區基礎設施建成時間較早,雖然近幾年不斷改造,但仍與城市現代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進一步提高。如污水管網建設不完善,管網未覆蓋區域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河道,對地表水環境影響較大。同時,居民住宅小區存在大量老住宅小區,房屋陳舊、外立面破損,給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及老城區環境面貌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3 規劃方案
3.1 規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緊緊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重點把握平江片區面臨的保護與建設、傳承與發展問題,立足于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具體情況,有機地整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轄區建設、生態保護及生態文化建設,促進生態產業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生態惠民建設有效加強、生態文化特色進一步彰顯、生態文明制度深入人心,將平江片區建成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民生幸福,生態文化繁榮、生態制度完善的歷史文化片區[4]。
3.1.1 和諧發展原則
充分考慮平江片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尊重生態規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共贏。
3.1.2 科學發展原則
統籌兼顧,合理布局,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促進地區間公平協調發展,實現代內關系、代際關系與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
3.1.3 傳承弘揚原則
既要繼承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又要發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生態文明觀;既要傳承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又要弘揚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
3.1.4 共同推進原則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觀念意識的轉變,因此圍繞政府、企業、公民三類主體,深入、扎實、有序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3.2 規劃內容
3.2.1 生態經濟建設規劃
(1)挖掘歷史文脈,發展文化旅游業。依托轄區內眾多的世界遺產、歷史街區、風貌街巷以及非物質文化資源等載體,科學規劃、統籌開發,打造古城文化旅游景區,加大古城旅游品牌建設。著力構建拙政園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和平江歷史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同時協調周邊區域統籌發展環古城河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帶、干將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觀前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聚圈、古城新興文化產業集聚片,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凸顯文化產業發展的集聚和倍增效應。
(2)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引進培育現代服務業。積極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完善平江片區產業空間和功能布局,著力打造優質經濟載體,營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綜合環境,實現優勢資源的集中高效利用,促進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加快實現平江歷史街區與觀前商圈的連通互動,抓住觀前商圈作為蘇州核心商貿區的優勢地位,以古城區潛力地塊、商務樓宇為突破口,努力打好資源整合牌、文化旅游牌和人文服務牌,不斷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層次。在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路段發展商貿商務、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軌道沿線經濟。
3.2.2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1)水環境保護規劃。提高轄區內污水管網的覆蓋率,改善部分管道漏損現象、部分區域存在一定的雨污混接、私接現象等問題造成的部分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河道的現象。圍繞清淤、截污、暢流、保潔四個環節進行河道環境整治,全面提升河道管理水平,對河道進行長效管理,確保河道兩側綠化、美化[5]。消除餐飲企業產生的餐飲廢水直接進入河道現象,確保轄區內餐飲廢水無偷排、漏排現象,餐飲廢水均通過餐飲企業隔油池進行預處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
(2)大氣環境保護規劃。未安裝油煙凈化裝置的餐飲企業采取油煙治理措施,積極配合姑蘇區環保部門實施餐飲企業的油煙在線監控安裝。通過短信報警、監督檢查、建立餐飲單位誠信記錄等方式處理問題,消除轄區內餐飲業油煙污染、擾民事件的發生。強化建筑施工工地管理,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施工揚塵污染。著重抓好居住區周圍的社區綠化、道路和濱河綠化以及公共游覽設施綠化等,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地表裸露,有效減少風沙揚塵,改善生態環境。
(3)聲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加強對轄區內社會生活噪聲的污染控制,商業企業不得對外安裝高音喇叭,杜絕公共活動場所可能出現的一切噪聲擾民問題。擴大機動車禁鳴范圍,加大禁鳴執法力度,保持良好交通秩序。合理規劃道路兩側用地,搞好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從根本上解決道路交通噪聲的污染。同時加大施工噪聲污染管理。
(4)固廢綜合治理規劃。提倡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方式,從源頭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加快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廣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系統。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宣傳活動,引導群眾形成垃圾分類的觀念,提高垃圾分類處理率。轄區內產生的危險廢物委托具有相應處理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
3.2.3 生態惠民建設規劃
(1)優化人居環境質量。積極配合市、區相關部門做好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居民家庭改廁工程、中張家巷河道恢復工程等民生工程,將古城保護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結合起來,保證居民享受現代文明,重點完善文化教育、農貿市場、社區服務、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配套,大力改造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居民骨干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進一步開展好綜治網格化管理試點工作,提高居民生活環境和質量,切實提高城市環境品位。
(2)生態景觀綠化建設。重點建設東園擴建改造工程,抓好居住區周圍的社區綠化、道路和濱河綠化以及公共游覽設施綠化等景觀綠化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社區用地,建設一批城市公園、小游園以及立體綠化項目,增加綠地面積。
(3)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大力發展群眾健身事業,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合理設置一定數量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積極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增加社會福利床位數。進一步完善就業救助體系,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的醫療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力度,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繼續做好民情直通車、銀齡關愛樂齡配餐等具有良好社會反響的民生服務品牌,不斷擴大號召力和影響力。
(4)倡導綠色交通。積極開展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綠色交通方式和健康有關的各種宣傳活動,加強城市居民對改善交通出行環境的關注,引導和鼓勵市民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提高居民綠色出行比例。
3.2.4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
(1)提高文化軟實力。結合古街、古巷、古宅等控保建筑和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繁榮民俗文化節慶活動,提升城市魅力。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承人體系建設,完善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隊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建設生態性保護基地。建設成較為完善的、覆蓋全轄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促進文旅大融合。活化特色文化資源,在深入挖掘平江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整合、提煉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形成文化旅游產業的集群優勢、整合優勢和互補優勢。將旅游消費與文化消費有機結合,有效延長產業鏈,有力帶動產業發展。將旅游產品開發作為一種文化建設,通過對本地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積極、有效、可持續地進行保護傳承。
(3)綠色創建。綠色細胞工程創建活動全面開展,使環保理念深入到各個社區,再從各個社區到各自的小區,再從小區落實到每一個家庭,層層推進到每個居民的心里,全面提高居民整體環保水平。落實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的長效管理制度,對照考核指標標準,結合各社區、學校實際情況,按照擇優先創、先易后難原則,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的社區、學校,認真組織開展省級創建活動,進一步提高省級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建成率。
3.2.5 生態制度建設規劃
(1)生態行政制度。通過強化生態為政的決策準則來加強政府自我約束力,加深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和認識,構建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體系,在嚴格遵守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相關規章和制度,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轄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2)企業生態文明制度。出臺調動企業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制度,讓企業在循環經濟、環境管理、產品研制、技術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發揮作用。在政策指引和制度約束的基礎上,逐步制定和完善企業管理中的環保規章,形成政府指導企業、企業自我約束、主動接受監督的企業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3)社會監督制度。通過完善政府和企業信息公開制度、健全公眾參與制度以及建設完善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聯動信息共享平臺等方法,促進企業自律提升、提高政府生態意識和行政效率、減少解決環境問題社會成本、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平江片區在生態制度建設中提供堅實的保障。
4 結語
蘇州市平江片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備良好的生態保護基礎,同時具有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本文從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惠民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制度建設等方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研究,以期為同類歷史文化片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和現實參考,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并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統一,構建新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2]鄭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從“十二五”到“十三五”[J].生態經濟,2016,32(10):205-209.
[3]蘇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0-2020)[R].蘇州:2013.
[4]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街道指標(試行)[R].蘇州:2013.
[5]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EB/OL]. http://www.suzhou.gov.cn/asite/zfgk2012/zfgb/2013/zfgb_08.shtml#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