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成 楊超 張衛東


摘要: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旨在檢驗生態補償實際效果是生態補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論文從指標體系構建、指標權重確定、指標量化及評價模型構建、評估結果分級等方面,以公路建設項目為例探析了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法。
關鍵詞:生態補償;效益評估;公路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2-0-02
Abstract:The benefit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ims to verify that the actual 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 systems, determination of indicator weights,indicator qua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results classification.The case explor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index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ompensation;Benefit assessment;Highway
現有的生態補償研究主要集中在補償金額核算及補償政策等,對補償的效益評估研究很少。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是指對補償方案實施后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進行跟蹤性評價,以診斷生態補償標準、模式、政策框架及其執行過程的有效性,旨在檢驗生態補償實際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調整建議。
本論文以公路建設項目為例,嘗試通過構建生態補償效益評估的指標體系、研究指標體系的權重等方面探索生態補償效益評估的方法。
1 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效益評估的特點
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效益評估具有以下特點:
(1)復雜性。公路路域是一個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對生態補償效益進行有效識別和科學評估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和難度。(2)區域性。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效益評估必須因地制宜,要著眼于區域尺度并體現不同區域的特殊性。(3)動態性。公路沿線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子系統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補償效益評估具有動態性特征。
2 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法
公路是典型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本論文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方面,提出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法。
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法以遞階層次綜合評價思想為基礎,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定量性的原則,從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選擇個指標,計算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首先以基本指標為單元,根據各指標對應權重值和量化因子,求取各單項效益指數;然后通過數學模型綜合各單項指數求得綜合效益指數值;最后根據效益指數分級標準來判斷生態補償效果的優劣。邏輯框架見圖1。
2.1 指標體系構建
在對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相關理論及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參照生態補償實踐和評價相關成果,構建了3個層次31個指標的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體系的第一個層次是目標層,即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第二個層次是準則層,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3個方面;第三個層次是指標層,指每一個準則層下包涵的具體的評價指標。指標體系的總體層次結構見圖2。
圖2 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的總體層次結構
2.2 指標權重確定
權重的確定采用專家咨詢和層次分析(AHP)相結合的方法,根據評估指標體系中各層次的支配關系形成遞階層次結構。由專家對所有指標進行兩兩比較重要程度逐層判斷,構造判斷矩陣并計算其特征向量,確定下層指標對上層指標的貢獻程度,最終確定評估指標體系中各層次所有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值。
2.3 指標量化與模型組建
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和對應的權重值之后,進一步明確各指標的合理評價標準。為了消除各指標在量綱上的差別,根據指標性狀從優到劣分為五個級別,并且分別賦分值5,4,3,2,1。在評價過程中對各指標進行數值運算就以指標性狀對應的分值來進行。
評估體系中的每一個單項指標,都從某一角度表征了綜合效益的某些方面。根據不同級別各因子的分值與權重,建立以下評價模型:
2.3.1 準則層的計算
式中,為準則層的分值,為指標層中第個指標的權重,為指標層中指標的個數,為指標層個指標的得分值。
2.3.2 目標層(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的計算:
式中,A為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為準則層中第個指標的權重,為準則層中指標的個數,為準則層的分值。
2.4 評估結果分級
根據評價指標內涵和評價的標準,綜合考慮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區域實際情況把生態補償效果分為五級,分別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各級別對應的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值見表1。
3 指標體系的選擇及權重確結果
在咨詢專家確定判斷矩陣的基礎上,通過前文的方法計算得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對目標層的權重。具體結果見表2。
4 小結
本論文嘗試構建生態補償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法,從指標體系構建、指標權重確定、指標量化及評價模型構建、評估結果分級4個方面,以公路建設項目為例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建設項目的生態補償效益評估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崔超,李紹才,許睿,孫海龍.公路建設項目生態損益驅動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4(5):126-133.
[2]王金南,莊國泰.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3]戴娟娟,楊海真.高速公路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綜述[J].四川環境2006(12):52-56.
[4]熊鷹,王克林.洞庭湖區濕地恢復的生態補償效應評估[J].地理學報,2004(9):772-780.
[5]歐陽強,朱文婕.湖南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經濟地理,2001(1):131-134.
[6]楊佩佩,公路建設項目社會效益評價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8.
[7]聶碧娟,林敬蘭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評價研究進展[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9(9):39-41.
收稿日期:2019-11-17
作者簡介:蔡邦成(1978-),男,漢族,博士學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環境規劃、生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