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在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生產過程中建立了“政府引導,公司帶動,農民主體,科技支撐”的發展模式。科學規劃適度發展,引領有力。
武勝選定了猛山、雙星、樂善等最適宜發展蠶桑產業的鄉鎮建立標準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全方位提供各項保障,完善支撐體系。基地與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在基地種植示范基地核心區建立“蠶桑專家大院”,引進了家蠶遺傳育種、桑樹遺傳育種、蠶業機械、蠶病蠶藥研究等專家團隊,還建立了“土專家”“田秀才”人才庫,根據種植養殖進展需求,隨時為農戶提供經營管理培訓和各項技術支撐,并參加特色農業保險,由政府補貼保費。
四川安泰繭絲綢公司投資自建10000畝(666.67hm2)蠶桑產業高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了高標準桑樹種苗繁育基地、小蠶共育室、貯桑室、養蠶大棚和標準化桑園,為業主高標準發展桑園切實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建設優質基地20000畝(1333.33hm2)。桑園建成后,除業主自行管理養蠶外,安泰集團將桑園按50~100畝(3.33~6.67hm2)的面積劃片,并配套小蠶共育室、養蠶大棚、省力化蠶臺等設施設備,向社會招租,返租倒包到農戶,以市場價格收購蠶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推進了蠶桑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并強力推進蠶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為武勝蠶桑產業復興轉型及爭創“全省前列、全國一流”的優質蠶繭絲綢生產基地提供了基礎。
(蠶桑綜合技術集成崗位 李龍供稿)
為加快四川省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集成,推進四川蠶區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生產實用化進度,9月2日,國家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教授到四川省農科院蠶業所調研并指導人工飼料相關研究。蠶業所所長張友洪研究員,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肖金樹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功能研究室主任張劍飛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蠶病研究室主任青學剛副研究員等參加。
魯成教授先后聽取了關于適宜人工飼料育家蠶種質資源的發掘、實用化品種篩選、適宜人工飼料育家蠶新品種選育、人工飼料小蠶飼養技術、人工飼料飼育機械和智能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匯報,對四川所在家蠶人工飼料領域做出的工作表示肯定,同時提出了三點期望:
1.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種養模式。四川所應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快適宜人工飼料育小蠶共育技術、飼養方法、給料技術和環境人工智能控制技術等方面的技術集成研究,并在生產上示范推廣。
2.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完善科技轉化平臺。四川所應依托省農科院、省蠶業管理總站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在全省建立人工飼料小蠶共育基地2~3個,開展小蠶共育室的自動化示范機械示范、智能控制系統省級和技術人員培訓等工作,完善示范基地基礎設施設備,完善人工飼料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3.總結前期試驗數據和工作經驗,發表相關科研論文,集成高水平重大成果,爭取專項科研經費支持。
最后,張友洪所長對下一步開展家蠶人工飼料的研究工作進行了部署:1.各研究室要全力配合,加快研究進度,全面突破、重點推進,重點開展適宜人工飼料育家蠶種質資源篩選和品種選育、人工飼料小蠶共育技術研發、省力化機械設備研發和智能控制系統改造升級等方面的研究。2.整合資源,建立家蠶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示范基地,完善基地條件。3.加快技術集成與創新,集成家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養蠶技術和環境控制技術,制定相關標準,為今后四川省家蠶人工飼料推廣和省力化飼養技術等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撐。
(特殊性狀品種改良崗位 肖金樹供稿)
土壤安全是保障蠶桑生產安全的重要基礎。根據《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最新研究結果,全球鱗翅目昆蟲正受到嚴重的環境威脅。而這些威脅的根本原因在于集約化農業。本團隊在處理體系應急任務和生產調研中發現,蠶作為鱗翅目昆蟲的代表,也正受到此類環境事件的威脅。如在施用康寬農藥的稻田上新建桑園、在集約化的蔬菜地上新建桑園、用沼液灌溉新桑園等情況下都出現了大量蠶不結繭,蠶生長異常、甚至死亡的情況,并且所造成的損失持續多年。因此,為保障未來蠶桑的生產安全,保護蠶農的生產積極性,維持蠶絲的市場穩定,在流轉新的土地進行蠶桑業生產和進行蠶桑園土肥水藥管理時都應更加的重視土壤環境。
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昆蟲體內聚集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其中有一些已報道的細菌與昆蟲健康息息相關。除了植物作為媒介為地上和地下生物傳遞信息外,昆蟲還可以直接從土壤中有選擇性地獲取微生物,無需植物干預。該結論進一步暗示了土壤環境對蠶養殖的影響不僅是間接效應,還有直接效應。由此可見,在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新建蠶桑園土壤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呼吁各地方政府、企業和蠶農在新建桑園的過程中重視土壤環境安全。
(土肥水管理崗位 張建華供稿)
近日,儀隴蠶桑專家大院成立。專家大院位于四川布碧絲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萬畝現代蠶桑產業園區,占地420m2,設有專家辦公室、實驗室、培訓室、專家休息室、專家食堂。配套建有標準化小蠶共育室180m2,新蠶品種試驗示范養蠶大棚800m2,桑樹品種試驗示范基地0.67hm2(10畝)。
儀隴蠶桑專家大院由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聯合體系蠶養殖設施設備崗位、特殊性狀品種改良崗位、四川蠶桑創新團隊聯合組建,入駐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省蠶桑創新團隊專家和團隊成員21人,是一個綜合型的蠶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直接面向生產第一線開展優質蠶桑新品種的選育引進、試驗示范;栽桑模式集成創新及桑園林下種養技術研究、試驗示范;養蠶模式集成創新及優質高效省力化養蠶新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蠶業新機具、新設施設備示范推廣;蠶桑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生產應急服務;蠶桑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機制研究與應用;蠶桑生產技術咨詢與技術培訓。為儀隴縣及四川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研成果支撐、科技人才支撐、科技服務支撐。
(南充綜合試驗站 張友洪供稿)
為降低養蠶勞動強度,提高蠶桑生產效率,貴陽綜合試驗站結合示范縣的實際情況,在荔波、七星關等縣(區)的養蠶大戶中因地制宜示范大棚養蠶軌道式給桑,實施成效顯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了大蠶期給桑的勞動強度。養蠶大戶每批養蠶一般10張以上,大蠶期特別是壯蠶期一次性給桑超過200kg,拖著背簍給桑勞動強度大,軌道式給桑操作輕便,勞動強度至少降低80%以上。
2.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以飼養10張的5齡蠶為例,2個中等勞動力用傳統方法給桑一次,總計用時3小時,軌道式給桑1個中等勞動力1小時即可完成,用時減少三分之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65%以上。
3.配套提高了飼蠶中的消毒防病規范化操作水平。大蠶期蠶座面積大,消毒防病用工、用時、用物及勞動強度比小蠶期大幅度增加,在給桑軌道上增設粉劑藥物機撒振動器,用藥均勻,速度快,消毒防病省力,工效高,對人體危害小,規范化操作水平得到提高,同時,給桑軌道“一軌多用”,也提高了給桑軌道的綜合使用效率。
4.促進了農戶栽植養蠶適度規模發展。大棚養蠶軌道式給桑要具備一定的養蠶規模才能體現出應有價值,如養蠶規模小,反而事倍功半。根據貴州蠶桑主產區的實際情況,每戶桑園面積不低于0.8hm2(12畝),年養蠶35張以上,每批養蠶不低于8張。
(貴陽綜合試驗站 韓世玉供稿)
為充分利用養蠶空檔期桑園,種植苜蓿為飼養的鵝、羊提供飼料,增加土壤肥力,減少雜草滋生,宜賓綜合試驗站與水稻體系崗位專家彭云良(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共同在敘州區復龍鎮、珙縣底洞鎮、興文縣共樂鎮開展桑園套種紫花苜蓿試點,共播種約50kg,2.67hm2(40畝)桑園。從實際操作看播種一月后株高10cm,基本覆蓋桑園空地,預計11月能投放小鵝。具體操作如下:
1.場地選擇:選擇桑園集中成片,相對平坦,光照條件好。
2.播種時間:建議在九月初(2019年為9月3日到9月10日)。過晚不利建立越冬群落;選擇雨后土壤充分濕潤時播種,或雨前播種。注意避免暴雨前播種以免種子沖走。
3.播前準備:用草甘膦等除草劑滅除林下已有雜草,如土壤過于板結,可用耙子拖地上挖出淺溝。
4.播種量:紫花苜蓿種子15kg/hm2,按照種沙比1:6混勻進行撒播。
5.播后處理:不做任何處理,如果播前用耙子拖過溝,則用帶葉樹枝或竹掃把輕輕掃動將種子覆蓋,但不可用力太大影響種子均勻分布。如果要澆水,則需要連續幾天澆透,以免發芽種子得不到水分而干死;如遇發芽后久旱,需要及時澆水。
紫花苜蓿播種一次可收獲5~6年,耐陰,不妨礙桑葉的采摘。簡單省力,覆蓋效果好,摘桑葉的踩踏對苜蓿生長沒有影響。
(宜賓綜合試驗站 劉學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