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家權
(珙縣人民政府蠶桑辦,四川 珙縣 644500)
珙縣是烏蒙山連片扶貧開發縣、省級貧困摘帽縣、“6·17”地震重災區。近年來,我縣以推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提高產業綜合效益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把蠶桑基地建設融入國家生態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全力推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全縣桑園總面積達到19.66萬畝(1.31萬hm2)、發種18萬張,產繭8285t,農民繭款現金收入3.95億元,蠶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產值達到14.49億元。預計2019年底全縣桑園面積達20.6萬畝(1.37 hm2),產繭達9000t,農民繭款現金收入達4.5億元,蠶業綜合產值達18億元。具體做法是:
近年來,在省、市農業等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珙縣蠶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丘陵山區現代蠶業發展的典型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但對照園區建設的要求,珙縣蠶業產業鏈條不完整、綜合效益不高、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必須正視和解決,珙縣蠶業才能有大的提升和發展。
按照《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關于印發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認定評分標準》,通過反復調研和論證,我縣將現代蠶業園區核心區確定在蠶桑產業發展的基礎較好、蠶桑科技推廣水平較高、群眾積極性很高,有川南蠶業重鎮之稱的底洞鎮。園區建設為解決珙縣蠶業發展的短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對照園區建設的要求,珙縣底洞省級現代蠶桑產業園區建設將立足改革創新,以三產融合發展為載體,突出“創新轉型、綠色循環”發展主題,到2020年:建成全域高標準農田種養循環兼石漠化治理示范區,以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等農業新形態為核心,形成集中連片、具有相當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集中發展區;培育出集現代種養、加工物流、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綜合服務和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萬畝集中連片蠶桑產業園1個,其中桑蠶綜合種養核心區面積3000畝(200.00hm2)以上。到2022年:園區主導產業蠶桑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關聯產業“桑-豬”生態循環、桑枝食用菌發展壯大成為特色產業,園區桑園面積達到1.2萬畝(800hm2)、“桑-豬”生態循環面積5000畝(333.33hm2),桑枝食用菌500萬袋,輻射帶動底洞鎮桑園面積3.5萬畝(2333.33hm2)、成為全省現代蠶業示范鎮。
縣委、縣政府對園區建設高度重視,從縣級財政資金中專門安排園區建設規劃設計經費,聘請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進行園區的總體規劃;聘請了成都市藍瑪景觀藝術設計公司對園區綜合創新服務中心和蠶桑文化廣場進行具體的施工設計和文創設計。聘請四川晟輝工程勘測設計公司對園區4000畝(266.67hm2)高標準農田進行了工程規劃設計。
園區底洞鎮陳泗、郭斯、兩河、白合、景陽、楠橋、芭蕉等7個村,共有村民小組36個、農戶1860戶、人口7445人。根據山區地形高低起伏大,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園區總體規劃為“一心、三區”,即:一心:園區綜合創新服務中心,主要設置院士工作站、蠶業資源綜合利用研發“專家大院”、智能化蠶種催青室、家蠶飼養中心、菌菇培育加工中心、蠶桑園藝創新中心、蠶桑文化創意體驗中心;三區:蠶桑文化旅游區,通過建傳統蠶桑主題民俗廣場,將楠橋村整體打造為以蠶旅互動和蠶文化科普教育的蠶桑文化旅游景區。生態循環示范區,依托溫氏集團年出欄24萬頭仔豬種豬場,修建規范化蓄糞池84個1000m3,布局田間灌溉管網29km覆蓋園區兩河、陳泗兩個村的桑園面積3000畝(200hm2);標準化桑園種植區,在芭蕉、楠橋、景陽、白鶴、等4個村建設提升規模化、標準化桑園種植基地8000畝(533.33hm2)。
園區布局1個主導產業——蠶桑產業:桑蠶絲一條龍發展,同時積極引進發展非絹絲產業;2個關聯產業:溫氏種豬場—肥水一體化示范區,發展標準化養殖小區—家庭適度規模養殖,生豬屠宰—冷鏈倉儲物流。有效實現栽桑養蠶與生豬養殖的生態循環,全面實現了農業農村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桑枝食用菌產業,通過桑枝粉碎加工,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園區發展規模化堆料制袋、菌袋培養、大蠶房出菇、桑園林下種菌,桑枝菌采后商品化處理、鮮菇冷鏈倉儲物流、食用菌烘干商品化銷售。N項產業功能拓展:主要有蠶桑文化旅游、蠶桑科普教育、桑海康養、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農業品牌創建等。
園區建設任務重,建設內容多,需要整合的資金量大。在充分利用好省上支持的1000萬元資金基礎上,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多方統籌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化生豬養殖糞污處理、農村道路建設、鄉村振興、企業、農戶等4000余萬元資金投入園區建設,溫氏集團在園區的24萬頭生豬養殖項目投入達2.6億元。
園區建設以省級龍頭企業智溢繭絲綢公司為實施主體,引進溫氏集團、成都鮮菌源公司等企業帶動,實行“公司+專合社+農戶”發展模式,園區內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反租倒包、委托代養、蠶養殖保險等利益聯結機制。整合現有農業農村、水利、畜牧、農業綜合開發、環保、農機、水保、耕地保護、旅游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針對產業發展需扶持環節制定相應補助政策,充分調動企業、業主、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縣委、縣政府把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珙縣蠶業新時期發展的重要機遇,倍加珍惜,倍加重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園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人。領導小組分別與縣級相關部門、鄉鎮和龍頭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落實了建設獎懲責任。園區建設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目標督查管理,對園區建設任務實行項目清單制,明確牽頭單位、責任人.各項目實施主體、責任人按照項目建設內容,完成時間制定倒排工期進度表,確保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縣政府分管領導定期召開園區建設項目交賬會,會商園區推進工作中的問題,督促項目建設進度。
珙縣蠶桑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在熱火朝天的推進中,我們將嚴格按照省上要求,對照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和認定評分標準,自加壓力,勇于創新,全面完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