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梅 趙凱
(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宜賓 644000)
宜賓市蠶桑產業聚焦現代特色農業強市建設部署,緊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著力推動培育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加工水平較高、產業鏈條完善、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品牌影響力大、農村三產業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有力的蠶桑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鄉村振興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核心載體。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桑園50萬畝(3.33萬hm2),年發放蠶種51萬張,生產蠶繭2.05萬t,儀評收繭率、繅制5A級以上生絲蠶繭占比均在80%以上。絲綢工業生絲平均等級達到5A以上,坯綢一等品率為95%。創建了僰人牌、烏蒙雪、石海銀珠等優質繭品牌,川絲和凱娜絲等生絲品牌。有省級培育園區1個(珙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市級培育園區3個(高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珙縣七星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示范區、興文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宜賓蠶桑產業規模、質量連續多年全省名列前茅。主要作法是:
立足山區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結合區域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推動《鄉村振興規劃》《“6+2”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方案》有機結合,引領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全域發展。
以高縣、珙縣、興文縣等四十萬畝基地縣為主要區域,圍繞慶符鎮、羅場鎮、落潤鎮、嘉樂鎮、孝兒鎮、仁義鄉、底洞鎮、上羅、周家鎮、九絲城鎮、蓮花鎮等主產鄉鎮,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桑園基地補天窗工程、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等,實現連點成片、連片成區,推動園區向產業優勢區域集中,優勢產業在園區內集中。
把園區建設作為開展鄉村振興的基礎平臺,統籌園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鄉村文化建設等,對標鄉村振興20字要求,將蠶桑產業村建設與成鄉村振興美麗幸福新村相結合,打造出人民村、寶興村、中心村、楠橋村、周家村等一大批蠶業幸福美麗新村。
根據各區縣自然資源、氣候特點和產業發展基礎,精準編制園區建設方案,謀劃全市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程,全市爭創1個國家級園區,每個主產縣建成1到2個市級園區,建成一批縣級園區。
緊扣園區要素支撐,配套進行三大建設,夯實園區主導產業發展基礎。
進行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推行桑園肥水一體化,標準化桑園面積80%以上,道路黑化率達100%。水、電、路、通信、公共服務平臺全覆蓋,重要節點實時監控全覆蓋。
加強桑用和蠶用省力智能機具推廣,提升園區機械化水平和作業效率,引進建設肥水一體化、微噴滴灌、新型智能小蠶飼育機、大蠶飼育2.0版本、病蟲害自動測報以及食用菌初加工等設施設備。配套推廣新品種,引進葉用桑、飼料桑等新桑品種,細絲和多絲量等新蠶品種,園區良種推廣率達到85%以上。
著力提升鮮繭、桑枝、桑果、桑葉等蠶桑產品初加工及精加工水平,因地制宜推廣桑枝等資源的再利用,重點開展桑枝食用菌的栽植生產加工,力爭園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圍繞園區經營主體、品牌和新業態培育,提升蠶桑產業園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重點支持珙縣智溢、四川新絲路等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和有成長潛力的優秀繭絲綢企業發展,先后培育11家蠶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省級2家、市級4家、縣級5家,培育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家庭農場360家。
以區域和公共品牌“宜賓繭”為統領、大力推進“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雙品牌戰略,引導支持蠶桑龍頭企業不斷推進企業品牌建設,著力構建“優勢企業品牌+公共品牌”體系。創建桑蠶加工產品著名商標1個、知名商標4個,“三品一標”農產品10余個。
綜合開發園區生態功能、觀賞功能、養生功能、科普功能、文化功能,發展創意農業、蠶桑文化、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打造各具特色的桑蠶休閑旅游區,打造“蜀南桑海”新名片,大力發展桑園、蠶鄉等鄉村旅游,提高桑蠶業三產融合發展的附加值,拓寬蠶農增收渠道。
利用園區平臺優勢,整合各方優勢要素,激發園區發展活力。
圍繞蠶桑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目標,積極爭取各類財政項目資金和市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2019年上半年,興文縣全國農業(蠶桑)產業強鎮爭取各級資金2100萬元,珙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爭取資金2944萬元。
聘請向仲懷院士、魯成教授等7位專家作為產業發展顧問,建立“宜賓市桑蠶產業技術研究院”,與西南大學、四川省蠶研所等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先后引進蠶桑新品種、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新技術30余項、種養新模式6種、蠶業機械20余臺/套,蠶桑資源及副產物循環利用技術10余項。
推動政策性農業融資擔保公司對園區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貸款融資貼息貼費力度,形成多元投資推動園區發展的新業態。支持有條件的保險公司開展政策性、商業性保險業務,增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2019年春季,珙縣全縣推開蠶業保險,每張蠶種保費10元,其中政府補貼6元、公司補貼2元、農戶自出2元,保額500元,群眾接受度高,推廣效果良好。
充分發揮各經營主體作用,兼顧各方利益,在園區推廣高效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機制、社會化服務機制和產業扶貧機制,確保園區穩定運行,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共育戶+蠶農”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和“龍頭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育戶+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蠶業”“二次承包”和“二次分利”,大力提升蠶繭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產業競爭能力和龍頭企業實力。
實行“大園區+小業主”“龍頭企業+家庭蠶場”“共育戶+農戶”的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繭絲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和各種配套服務。
建立“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和“繭絲綢龍頭企業+蠶桑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2016-2018年全市批準達標退出貧困村422個,其中以發展蠶桑產業為主的脫貧村88個,占脫貧村總數的20.8%。
下一步,宜賓市將繼續抓好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力爭打造國家級園區1個,省級園區4個,市級園區5個,縣級園區10個。到2021年,全市蠶桑基地面積55萬畝(3.67萬hm2),蠶桑綜合產值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