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華
(冕寧縣蠶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冕寧 615600)
涼山州冕寧縣沙壩鎮村民陳友剛,2015年依托蠶桑發展項目實施,以每年200kg大米市值為承包費流轉土地180余畝(12hm2),按“6215”的栽培模式全部建成了標準化桑園,同年成立了“冕寧縣沙壩鎮友林蠶桑家庭農場”。2019年12月,被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其定額管理經驗在提升蠶桑產業效益方面有獨到之處。
桑園建設過程中配套建設了養蠶基礎設施,新建標準小蠶共育室120m2、簡易大蠶棚2750m2、省力化蠶臺10500m2,貯桑室200m2,無害化蠶沙處理池5口,工具房100m2,農場還購買了旋耕機2臺、伐條機2臺,抽水機4臺,加上切桑機、紙板方格蔟和其他一些養蠶工具和基礎設施,農場總投資達到了160多萬元,2018年全年養蠶320張,單產56.8kg,產繭18.2t,售繭收入達94.8萬元,2019年因干旱影響造成桑葉減產,春季養蠶60張,夏季養蠶70張,產繭7.2t,收入29萬元左右,帶動周邊村民20余人就業。
農場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發現規?;l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定額化管理是蠶桑家庭農場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通過定職責、定基數、定目標、定獎懲,確保了各環節勞動用工的合理配置,激發和調動了養蠶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把打工干的事當做自家的事做,農場減少了浪費,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養蠶打工人員也多掙了錢,形成了農場和打工者雙贏的局面。
農場將所有桑園分成四片,每片在50畝(3.33hm2)左右,每片確定一個管理人員,主要負責修枝、整型、除草(一季一次)、施肥(一季一次)、桑樹病蟲害防治,每畝每季用工費50元,桑葉采摘用工費:春季0.4元/kg,夏秋季0.3元/kg。
養蠶環節確定一名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養蠶臨聘人員的組織和管理,每張蠶種以單產45kg為基準核算用工費400元,單產超過45kg,每增產1kg鮮繭獎勵5元(其中2元作為技術負責人考核獎、3元作為飼養工人考核獎勵),單產考核上不封頂,養蠶工人主要負責給桑、除沙、消毒、上蔟、捉浮蠶;采繭費按0.8元/kg計算。
農場聘請有技術總負責人1名,主要負責農場的管理、考核和培訓,制訂生產計劃,負責監督和檢查,對農場主負責。工資待遇接養蠶季節4000元/月,非養蠶季節3000元/月。非養蠶季節臨時用工,按6元/h核算,普通臨時用工按5元/h核算。
為提高的產出效益,農場還利用桑園寬行中套種不影響桑樹生長和產葉的馬鈴薯、大蔥、魔芋等矮桿農作物,實行多元化發展模式,降低農場整體投入和生產成本,增加農場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農場的穩定發展。
以每張蠶為單位核算,蠶種、蠶藥款80元(由農場主承擔共育及費用),養蠶人工費400元,采葉260元,桑園管理和土地承包費560元,其他各項費用200元,合計成本1500元左右。2018年農場每張蠶售繭收入2800多元,單張純收入達到1300多元。全年養蠶320張,加上小蠶共育、桑枝、蠶沙等總收入94.8萬元,利潤達到41萬多元,成本占56%,利潤達到44%。
下一步,家庭農場將搞好市場調查,積極和農商企業對接,選好需要套種的經濟作物,提高套種指數,增加農場經濟收入。加強農場管理,在用工措施上進一步細化。加大工人的技術培訓,提高工人的養蠶技術,提高產繭量和蠶繭質量增加工人收入,減少技術工人流失。加大對桑枝食用菌的開發,使桑枝食用菌產品多樣化,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積極發展林下養殖,飼養一批鵝,利用鵝吃食桑園雜草,減少飼養成本和除草成本,實現生態循環種養殖。積極探索桑葉、蠶沙等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場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