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銀 楊曉瑜 程明 柯皓天 劉玲
(1.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絲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3.四川省絲綢協會,四川 成都 610031)
柞蠶(Antheraea pernyi)屬昆蟲綱鱗翅目大蠶蛾科柞蠶屬的泌絲昆蟲,因喜食柞樹葉而得名,也稱山蠶或野蠶,我國柞蠶鮮繭產量占世界柞蠶鮮繭產量的90%以上,四川、河南、湖北等省(市)是我國的一化性柞蠶主產區[1-4]。柞蠶軟化病有4種類型,包括柞蠶敗血病、柞蠶細菌中毒軟化病、柞蠶非包涵體病毒病和柞蠶空胴病,其中柞蠶細菌中毒軟化病、柞蠶非包涵體病毒病主要發生在黑龍江、吉林等二化性地區,河南、四川等一化性蠶區比較少見。柞蠶敗血病屬柞蠶血液型疾病,發生較輕、危害較小。柞蠶空胴病在全國大部分柞蠶區普遍發生,危害最為嚴重[5]。
柞蠶空胴病發生范圍廣泛,前期癥狀不明顯,多在五齡集中發病,一般年份發病在10%左右,嚴重時可達50% 以上,是影響柞蠶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蠶農的經濟收入和柞蠶業的健康發展。近幾年,隨著我省秦巴山區柞蠶產業恢復性發展,柞蠶病蟲害發生亦呈上升趨勢。其中2018年春季蠶期,巴中市巴州區部分農戶蠶場發生較為嚴重,給蠶農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根據病原物的形態特征、血清學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最初將柞蠶空胴病的病原物鑒定為柞蠶鏈球菌 Sterptococcus pernyi sp.nov。該菌屬革蘭氏陽性菌,多單個細胞或成對排列少數3個細胞排成短鏈,無鞭毛和夾膜,不形成芽抱。菌落圓形凸起,表面光滑有光澤,適宜生長pH范圍為8~11,可在含6.5%NaCl培養基中生長。該菌對柞蠶有強致病力和傳染性[6-7]。
目前,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將柞蠶空胴病病原菌-柞蠶鏈球菌 Sterptococcus pernyi修訂為柞蠶腸球菌Enterococcus pernyi,在NCBI分類模式下,歸屬于硬壁菌門Firmicuters、桿菌綱 Bacilli、乳酸桿菌目Lactobacillales、腸球菌科 Enterococcaceae、腸球菌屬Enterococcus[8-9]。
柞蠶空胴病病原體侵入宿主的方式有繼代傳染、食下傳染、創傷傳染及接觸傳染等4條途徑,其中主要傳染途徑為食下傳染。多數病原體附著至卵表面,皆是借助各種媒介在蛾產卵后沾染到卵表面,而柞蠶鏈球菌有種特殊的傳染方式,可以通過柞蠶雌蛾產卵將體內病原附著在卵表面[2]。
1.2.1 繼代傳染
柞蠶鏈球菌喜堿忌酸、不水解淀粉、不分解脂肪、不液化明膠,在蛹中腸、蛾血淋巴等組織內不能繁殖,呈潛伏狀態[2]。患病較輕的柞蠶可正常營繭、化蛹、羽化、產卵,柞蠶鏈球菌便隨著柞蠶的變態,從蠶中腸轉移到蛹退化中腸,蛹的中腸呈中性不適合病菌增值,柞蠶鏈球菌便潛伏于蛹中腸內。隨著蛹體羽化,柞蠶鏈球菌穿過中腸進入蛾體腔,再通過血淋巴循環擴散至蛾體的各種組織中。隨著蛾的卵巢管發育成熟,其內pH值升為8.0,柞蠶鏈球菌便穿過卵巢管膜,于卵巢管內壁繁殖并附著到卵面,蟻蠶孵化咬食卵殼食下柞蠶鏈球菌而感染[2]。蟻蠶感染,一般2齡便開始發病死亡。
1.2.2 世代之間傳播
患病蠶排泄的糞便、病死蠶的尸體攜帶大量的柞蠶鏈球菌,柞蠶接觸到患病蠶排泄的糞便、病死蠶的尸體或食下被感染的柞葉,從而感染柞蠶空胴病。
1.2.3 柞園中的麻蠅擴大傳染
麻蠅專門在病蠶的肛門處產卵,幼蛆借助病蠶稀糞進行生長,麻蠅經常在病蠶稀糞處著落,便把病菌帶至其他柞葉,一旦健蠶食下便引起擴大傳染。
1.2.4 不同昆蟲間交叉感染
有研究表明,柞蠶鏈球菌可感染柞園中20余種鱗翅目昆蟲幼蟲,而且被感染的昆蟲排泄物及其尸體中的柞蠶鏈球菌可感染柞蠶,并引發柞蠶空胴病[10]。
一般在各齡期眠起后2~3d開始發病,病蠶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多停留在柞枝上,不愛食葉,發育慢,蠶體收縮,消化管空虛無硬糞粒,排黑褐色稀糞,污染肛門,后期頭大尾小,剛毛長,以尾足或腹足抱住柞枝,頭部下垂而死,死后尸體不潰爛,無腥臭味。
1齡病蠶:不喜食葉,不愛活動,發育遲緩,隨病勢發展,停止食葉,排少量褐色稀糞,蠶體瘦小,萎縮,常停留在光枝上,死后被風吹落或因稀糞粘附在柞樹枝葉上。2~3齡病蠶:眠起蛻皮后,不活動,不取食,蠶體收縮,體色變淡,把握力弱,死后大部分掉落地面。4~5齡病蠶:眠起蛻皮后,不活動,不取食,蠶體瘦小、顯得頭殼大、剛毛長,排泄少量稀糞,尾足抱住柞枝頭部下垂而死。因消化管內空虛,尸體略有透明感。
患病輕的蛹無明顯病癥表現,患病重的蛹主要表現在中腸形狀不正,中腸膜變成灰色,繭殼內蛹體尾端的內壁常被污染。
患病程度輕,柞蠶蛾無明顯病癥表現,患病程度重的蛾比健康蛾羽化遲,排泄灰色或褐色尿,背血管兩側出現隱約不清的灰褐色雙線。
柞蠶空胴病是柞蠶生產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其分布范圍廣、為害時間長。該病的防治應以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嚴格選擇種繭為基礎,卵面消毒與合理的飼養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防治。
提高柞蠶對柞蠶鏈球菌的抵抗能力,選育高抗品種是防治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選擇抗病性強和上代放養精細、發育健壯、發病較輕的蠶種進行放養,我省自主選育的優良柞蠶品種“川柞1號”、“川柞2號”在農村區域性試驗期間表現出優良的抗病性能,在我省柞蠶區推廣,可一定程度減少發病,提高產量、增加收益[11-12]。
選用上一代沒有發病的種繭,在各項指標均高于平均值的合格種繭區內,選擇優良個體,設立對交區,嚴格選蛾,淘汰病弱蛾、未批蛾、背血管兩側有紅褐色雙線或排灰褐色尿蛾,選中蛾雌、雄分掛,異蛾區交配,嚴格目選,單蛾產卵,逐蛾鏡檢,進行初、復檢,嚴格淘汰病蛾卵。
氫氧化鈉—鹽酸(硫酸)卵面消毒法是目前控制柞蠶空胴病最有效的措施。卵面消毒春季一般先用0.5%~0.8%的氫氧化鈉洗卵1min,洗去卵面的粘液,使病菌裸露出來。以清水沖掉卵面堿液,再用10%鹽酸或5%硫酸消毒10 min,液溫保持在18℃~20℃,或用3%甲醛消毒30 min,用清水洗凈后陰干。秋季直接用3%甲醛(鹽酸甲醛混合液)浸泡 30min(24±1℃),或甲醛 100mL與高錳酸鉀60g混合產生的甲醛氣體消毒60min。
嚴格消毒,徹底消滅病毒,是預防蠶病發生的關鍵。除了卵面消毒,蠶室、蠶具用3%的甲醛溶液噴霧消毒或毒消散(5g/m3)熏蒸消毒,密封24h后通風,周圍環境及走廊通道用5%石灰水噴灑或生石灰粉消毒。為防止卵面消毒后的再感染,消毒后的蠶卵應及時送到山上蠶場或保存在無毒保卵室內陰干,進入保卵室的人員要防止帶入病毒,沒有條件建立保卵室的,可直接放入保卵盒,或放在無污染、未堆過繭、未制過種的潔凈房屋保卵。
科學養蠶,及時收蟻、勻蠶、移蠶,使蠶良葉飽食。小蠶期選用嫩葉,最好是1~2年柞葉飼養,小蠶期抵抗外界惡略環境能力較差,可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養蠶密度需適當,根據柞園大小、葉質老嫩及氣候環境確定養蠶密度,可適當偏稀。蠶期嚴禁摟草,防止塵土污染,避免雨天、大霧天、或中午溫度較高時間移蠶。發現病蠶及時淘汰,集中深埋或燒毀,防止病害擴大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