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玲
(四川省三臺蠶種場,四川 三臺 621100)
蠶病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病原引起的。由于感染、寄生時間不同,表現癥狀也有很大差異。蠶體受到病原體侵蝕感染后,會引起某些組織器官發生機能和形態上的病變,外觀上就表現在體態、行動、皮膚、食欲、發育等方面的變化。健康蠶身體比較結實,蠶體均勻,尾角上翹,眠起齊一,就眠時頭胸部昂起。而病蠶一般表現為:蠶體萎縮細小或皮膚松弛,頭胸纖瘦或胸背拱起、環節腫脹、胸部透明發黃、尾部縮小、尾角下垂、出現脫肛、封口等。因此,在養蠶過程中應加強蠶體觀察,以便及時發現蠶病,盡早防治,把蠶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才能增加養蠶經濟效益。下面對一些主要蠶病的癥狀及初步診斷作簡單介紹。
家蠶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感染病毒后病原存在于病蠶的血液、脂肪、胃腸組織和糞便里,蠶兒食下被病毒感染的桑葉或創傷感染均可致病。主要有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軟化病。
此病為亞急性傳染病,一般從感染病毒到發病,只要3-5d,以眠前發病較多。病蠶一般表現為環節腫脹,體色乳白,狂躁爬行,體壁易破并流淌乳白色濃汁等癥狀。如果還未發現流膿,但其他癥狀明顯,可刺破蠶的尾角或腹足,將血液滴于干凈的玻片上,觀察顏色,病蠶應為乳白色。在600倍左右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大小較整齊的六角形多角體即可確定為此病。該病因不同時期感染,呈現癥狀也各不相同,分別表現為“不眠蠶”、“高節蠶”、“膿蠶”、“黑斑蠶”等癥狀。
本病為慢性傳染病,稚蠶期染病,蠶兒食桑逐漸減少或不食桑,發育緩慢,群體開差懸殊,發育顯著不齊。起蠶發病皮膚多皺呈起縮狀,4、5齡食桑2-3d后發病,胸部略透明,嚴重時完全停止食桑,呆伏蠶座邊緣或殘桑中。胸部第二、三環節扁癟多皺,腹部腫脹,尾部萎縮,蠶體背面后部帶乳白色,排帶綠色或乳白色軟糞,污染尾部。用鑷子從中腸后部取腸壁組織制樣,用高倍物鏡檢查,有密集而光亮的大小開差很大的多角體(四角、五角或六角)可確定為本病。如果多角體大小均勻,則是血液型膿病。
簡稱空頭病,發病比較普遍,尤其夏秋季發病比較嚴重。病蠶群體發育極不齊一,一般蠶兒食桑逐漸減少,胃腸空虛,蠶體瘦小,表現遲蠶、縮蠶、空頭、下痢和吐水等多種樣癥。起縮癥狀在各齡餉食后1-2d出現,5齡起蠶發生最多,病蠶很少食桑或完全停止食桑,排軟糞,嚴重時下痢。
本病表現為起縮、空頭、發育緩慢、排軟糞、嚴重時下痢等癥狀。在初步確定有本病或中腸型膿病的基礎上,取病蠶中腸觀察,如不顯現乳白色,其管壁薄而透明,大致可確定為本病。進一步的確診需采用血清診斷法或生物實驗法。此病病毒不形成包涵體,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病原。
家蠶細菌病是由細菌寄生引起的疾病,病蠶尸體軟化腐爛,所以又統稱軟化病,是生產中常見的一種蠶病。特別是在夏秋季,高溫多濕條件下容易發病,如果環境不衛生,飼養管理粗放,造成創傷,細菌就從蠶、蛹或蛾的皮膚傷口侵入血液而發病。根據細菌發病的類型,可分為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中毒病和細菌性胃腸病三種。
該病急性發作,發病初期行動呆滯,接著胸部膨大,腹部各環節收縮,吐液,排軟糞,最后痙攣側臥而死。初死時,有暫時的尸僵現象,其胸部膨大,頭尾翹起,腹部向腹面拱出,各環節由于緊縮而中央稍隆起,體色與正常蠶無明顯差異。不久,體壁松弛,體軀伸展,軟化變色,腐爛發臭,僅剩外皮。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有無大量細菌來確認是否為敗血病。
又叫卒倒病,大多為急性發作。感染后幾小時內即表現病癥,迅速死亡。特征為食桑突然停止,胸部稍膨大,頭胸昂起,痙攣。然后腹足失去抓力,尾足向內蜷縮,尾部萎縮,空虛,伏在蠶座上癱瘓而死,體軀柔軟,體色與正常蠶無明顯差異。初死尸體體色不變,體軀伸直,手觸有硬塊,身體漸漸變黑腐爛,流出惡臭的黑褐色液體。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大桿菌。
俗稱空頭病,在夏秋季和葉質不良的條件下多發病,一般表現為食桑緩慢,逐漸停止,舉動不活潑,排不正形糞,軟糞甚至污水,身體軟弱,消化管內容空虛,充滿消化液,外觀半透明。多發生在五齡后期,餉食后不食桑,體軀縮小,體壁黃褐多皺,萎縮而死。顯微鏡鏡檢消化液,有大量的雙球、鏈球細菌。
真菌病是養蠶過程中普遍發生的蠶病,多濕環境下發生較多,大多數真菌病感染初期外觀與健蠶無明顯差異,潛伏期長,病重時,體壁上出現病斑,死后尸體多干枯、硬化不腐爛,所以叫僵病也叫硬化病。由于寄生菌的種類不同,病蠶尸體分生孢子的顏色也不同,可分為白僵病、綠僵病、灰僵、赤僵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危害最大,其次是曲霉病。
家蠶危害最嚴重的病是微粒子病,具有獨特的胚胎傳染途徑,對蠶種生產的危害性極大,是蠶種的檢疫對象。該病曾給歐洲蠶業造成毀滅性災害,后經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研究明確了微粒子病的病原和傳播途徑,創立了母蛾鏡檢的方法,控制微粒子病的傳播。本病主要表現為發育不齊,蠶體開差大,病蠶生長緩慢,身體瘦小,體色污暗,多細小蠶,半蛻皮蠶,上蔟后多薄皮繭或不吐絲蠶。有的蠶在體壁上會出現胡椒狀小黑斑。從蠶背部剖檢內部器官,可見絹絲腺上有乳白色膿皰,消化管稍見乳白色。目前確診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是顯微鏡檢查,對不健康、不正常的蠶、蛹、蛾及母蛾進行檢查,發現微粒子孢子則可確定為本病。
除上述幾種主要蠶病外,還有蠶蛆蠅病、虱螨病、螫傷癥、各種中毒等蠶病,在生產中一定要注意多觀察,加以防范。
蠶兒個體或群體出現以上描述的癥狀時,通過肉眼觀察,做出初步判斷,及早進行有效防治,診斷步驟如下。
目診就是用肉眼觀察識別蠶體是否健康,主要觀察群體發育情況、蠶兒的行動、體色、體形、病斑、吐液及排糞等外觀癥狀。同時對血液、消化管、絲腺等組織器官的病變進行觀察。在觀察中結合上述各種蠶病的病癥加以鑒別,初步得出結論,對一些不能確定的病蠶可作顯微鏡檢查。
觸診就是用手指感覺蠶兒皮膚的彈性,蠶體的硬度,胃內有無積糞。健康蠶感覺蠶體結實有彈性,體弱蠶則軟弱無力,一般僵蠶、曲霉病等通過觸診可診斷出結果。
健康蠶食欲旺盛,壯蠶食桑能聽到沙沙響的聲音,如果盛食期蠶兒食欲不旺,食桑聲音小,表示蠶兒體弱或者有病。
生產中通常采用在蠶兒發育的各個時期抽取樣品進行顯微鏡檢查,及早發現和準確診斷蠶病。小蠶期抽選發育遲緩、體色深暗、遲眠、遲起、半蛻皮蠶,大蠶期選取發育欠佳、經過遲、體色渾濁、皮膚起縮、行動不活潑等蠶進行顯微鏡鏡檢。后期抽取蔟中不結繭蠶、死蠶、薄皮繭、蠶糞、裸蛹、不良蛹、卷翅蛾、焦尾蛾、禿蛾、黑星蛾等進行顯微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