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俊德
大慶地名的由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少數民族。如目前大慶市薩爾圖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薩爾圖”,在蒙語中是“月亮升起的地方”;二是來源于“闖關東”移民。如大慶高等院校集中的地方“王家圍子”就是闖關東的王姓人家來到這個地方,建房開路,其村落便以王姓命名,還有“七井子”、“八井子”、“三間房”、“三姓屯”等等都是。還有一些名字來源于一些具體的人、事、地理環境和民間傳說等等。不過,來源于大慶油田開發而形成的地名也不少,大多記載著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
1959年11月7日,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等領導到肇州縣大同鎮視察石油開采情況。新油田的發現讓大家心潮澎湃。歐陽欽對身邊時任省委秘書長的李劍白說:我們這兒出油了,是不是一個非常關鍵而偉大的發現呀?全國人民是不是應該好好慶祝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李劍白連連稱道“是該慶賀。松基三井噴油正值國慶十周年的大慶前夕,是向‘國慶’獻了大禮,喜上加喜,應該大慶。”歐陽書記的眼里露出少有的驚喜:“好啊,那咱們就給這個即將誕生的油田起個名字吧!松基三井在大同鎮,我們就把大同改為‘大慶’,你看怎么樣?”大家連連稱好。
11月8日的慶祝大會上,歐陽書記在講話中提議將大同鎮改為大慶區。隨后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根據歐陽欽同志的提議,做出了《關于成立大慶區和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隨后把地質資料上的大同鎮長垣改為大慶長垣,這個長垣構造帶上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資料顯示,早在隋代以前,現在的紅崗一帶就有人居住。上個世紀初,這里歸大清王朝的“安達廳”所管轄。1979年大慶建市以后,這一帶才歸大慶市管轄。“紅崗”這個名字的來歷還得從“紅崗油田”說起。“紅崗油田”原來叫杏樹崗油田,至于為什么稱其為杏樹崗油田,那就不得不提到“杏樹崗屯”了。早在1928年,有一伙人來到如今的“杏樹崗”一帶開荒,久而久之,居住的人越來越多,這里漸漸成了一個自然屯。因附近土崗上長滿了野山杏樹,就取名為“杏樹崗屯”。
1960年,石油會戰領導小組將石油會戰重點由大慶長垣南部轉移到北部的薩爾圖地區,并在杏樹崗屯附近打出了杏樹崗構造第一口探井,稱為“杏66井”,這里也被稱為“杏樹崗油田”。“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間,薩爾圖油田改為“兩論油田”,喇嘛甸油田改為“會戰油田”,杏樹崗油田改成了“紅崗油田”,葡萄花油田改為“老三篇油田”,高臺子油田改為“創業油田”,太平屯油田改為“戰斗油田”,敖包塔油田改為“紅大學油田”(《大慶油田開發年鑒》第二卷第225頁)。后來認為油田名稱改變極不恰當,油田地下參謀部又下文改了回來。再后來,在紅崗油田附近建立了居民點,大家順其自然地就把這里稱為了“紅崗村”。
1980年3月,根據省政府辦公廳下達的一份文件,在此地設區并且命名為“紅崗區”,其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建在了“紅崗村”。紅崗區位于市區的南部,地處大慶油田中部,是油、氣集輸中心之一。紅崗區范圍內的大多數村、屯都沿著薩大路分布。這條路貫穿大慶南北,因此紅崗區的交通十分便利。如今,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四采油廠也在“紅崗區”境內,因此大家還習慣稱“紅崗”為“四廠”。
1962年,原大慶油田運輸指揮部就設在如今的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北邊,領導、職工及其家屬都住在單位附近的“地窨子”里,條件特別艱苦。為了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上級領導派指揮部下屬基建隊重新選址,為大慶油田運輸指揮部建造廠房和家屬區,接到命令后大家開始四處尋找適合建廠房和家屬區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基建隊的工人們相中了薩爾圖西南的一片大草原。當時這片大草原特別開闊,連一棵樹都沒有,很適合建家屬區。于是,基建隊就在大草原上扎根落戶了,蓋了兩座磚瓦結構的廠房,工人們就在這兩座廠房里辦公和吃住。這兩間廠房在如今的乘風莊宏升市場院內。不過工人們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地方連名字都沒有。于是大家開始冥思苦想,要給這里起個名。因附近有個村子叫“楊樹林”,大家就把這里也稱為“楊樹林”。
但是,兩個地方叫相同的名字,大家經常把兩地弄混。對于基建隊備料班來說,也總是把料送錯地方。在1963年元旦的基建隊生產大會上,于躍才提出把“楊樹林”這個名兒給改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當時工人們喜歡唱一首歌,其中有幾句歌詞是“60年代東風浩蕩,乘風破浪向前進,大慶人心向共產黨……”有人提議就叫“乘風莊”,獲得了大家的贊同,從此“楊樹林”變成了“乘風中心村”,附近的村子依次叫乘一村、乘二村……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乘風中心村”以及附近各村莊都建起了高樓,而且樓房越來越密集,“乘風中心村”及附近的村子都連在了一起,很難劃清界限。為了方便工作,原基建隊的調度員就干脆把“乘風中心村”以及附近各村莊統一叫“乘風莊”,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紅崗區與薩爾圖區交界處有個“解放村”,它隸屬于紅崗區管轄。幾十年來這個不大的“村”,以其獨有的方式有條不紊地發展著,安靜又不失繁華。“解放村”最開始叫“白玉生窩棚”。白玉生是個人名,抗日戰爭時期百姓們整天心驚膽戰過日子,有些人為了逃難遠走他鄉,白玉生就是其中之一。白玉生這一伙人逃到了“解放村”這里,因為這里什么都沒有,他們又蓋不起房子,為了能有個容身之所,他們就用身邊簡單的東西搭了一些窩棚。漸漸地這里的人越聚越多,形成了一個小屯。因為起先是白玉生帶頭搭起的窩棚,所以大家就把這里稱為“白玉生窩棚”。
到了1963年,這個安靜的小村子因為石油大會戰改變了命運。一批石油工人扛著大旗駐扎到了這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別說吃飽肚子了就連住都沒有個像樣的地方,晚上住在帳篷里凍得直哆嗦。終于在這一年的2月份,第一批“干打壘”建成了。看著自己的“新家”,石油工人們歡呼雀躍,突然間有人大喊了一聲“解放了!”這一聲“解放了”,被鉆井二大隊大隊長王進喜和教導員徐景榮他們聽見了,結果王進喜就發話把這里叫做“解放村”,大伙也都連連叫好。
不過,在老百姓中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的解放村的傳說:相傳這里有一座鋼鑄的三角架子,它是誰建的,又是用來做什么的,卻沒有人知道。因此,人們把這塊兒地方叫“中大架子”。一個孤零零的三腳架和幾戶人家就這樣安靜地佇立著。1963年,因為石油會戰的需要,鉆井管子站、運輸南站、二大隊等單位在這里建點,這里熱鬧起來。除了他們,還有一群解放軍也來到了這里。這些解放軍在這里燒磚、筑路,并修建“八一”水管線,為油田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紀念這些解放軍,遂把這里改名為“解放村”。雖然“解放村”名字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版本”,但無論哪種說法都和油田開發建設有關。
大慶這塊土地,在油田開發前雖然有一些自然村落,但大部分還是茫茫荒原。50多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今天的城市規模。但由于最初沒有建市的準備,人口分布就很散。今天即使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對一些地名和街道進行了規范和修正,但人們叫起來并不習慣而且記不住,如“XX巷”。看來還是順其自然好。無論是“莊”還是“屯”,如今聽起來很土,但卻記載了歷史的真實,改了反而令后人疑惑不解,殊不知今天的城市不正是從歷史的村莊中走出來的。歷史還要繼續向前走,還將留下一些抹不掉的東西,那些留在荒原上的很土的村莊,就像一個個樸實的路標,在風雨中矗立,并向后人昭示著歷史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