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發布《2018年全球能源和CO2現狀報告》,對全球CO2排放現狀進行了描述。受2018年能源需求上升的推動,全球與能源相關CO2排放增長1.7%,達到33.1 Gt的歷史最高水平,比2010年以來的平均增速高出70%。電力行業占到了排放量增長的近2/3,僅煤炭發電領域排放的CO2就超過了10 Gt,主要集中在亞洲。
CO2排放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經濟增長推動了能源消費增加。2014-2016年,盡管全球經濟持續增長,但CO2排放量并未明顯增加。這主要是由于能源效率的強勁提高和低碳技術推廣直接導致煤炭需求下降。但2017年和2018年情況出現了變化,經濟高速增長沒有形成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路徑的規模化速度難以滿足需求的增長。因此全球經濟產出每增長1%,CO2排放隨即增長0.5%。
IEA首次評估了化石燃料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全球年均地表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的1℃中,煤炭燃燒排放的CO2則會貢獻0.3℃以上,這使得煤炭成為全球氣溫上升最大的單一來源。
2018年CO2排放量增長最主要的單體來源是燃煤電廠,排放量同比增加了2.9%(2.8億t),首次超過了10 Gt。燃煤發電占全球CO2排放的30%。2018年,盡管煤炭使用有所增長,煤炭和天然氣之間的燃料轉型速度加快,減少了全球能源使用的碳強度。受經濟和政策的推動,煤改氣減少了近0.6億t的煤炭需求,向碳強度較低的天然氣過渡有助于減少0.95億t CO2的排放。如果未推行煤改氣,那么排放量增幅將超過15%。這一轉型在中國和美國尤為明顯,分別減少了0.45億t和0.4億t的排放量。
2018年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對CO2排放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減排2.15億t,其中絕大部分貢獻來自于電力行業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中國和歐洲是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力量,合計貢獻了減排總量的2/3。核電發電量的提高減少了近0.6億t CO2排放。
2018年,排放增長的最大抑制因素是能源效率,但其貢獻卻比2017年下降了40%左右,主要原因是能效政策的執行持續放緩。
2018年是近10年來首次有計劃地增加大規模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設施的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球運營中、在建或正在嚴密論證的項目增至43個。新設施可以每年捕獲多達1 300萬t的CO2,從而使全球項目管網的潛在CO2捕獲量增加15%。美國提高了CO2使用和儲存行業的稅收抵免,也將有利于未來幾年CCUS的新一輪投資。
2018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7%以上,為全球電網新增450 TW·h。核能為低碳發電貢獻了90 TW·h的發電量。然而,這一增長速度難以滿足額外1 000 TW·h的電力需求增長,由此導致了化石燃料發電量的增加。目前發電的平均碳強度是475 g CO2/kW·h,比2010年提高了10%。
中國CO2排放量增長了2.5%(2.3億t),達到9.5 Gt。燃煤電廠發電量增長超過5%,導致排放量增加2.5億t,大大抵消了電力行業以外煤炭使用量下降的影響。
美國未能延續2017年CO2排放下降的趨勢,2018年增長3.1%。盡管如此,美國的排放量仍然保持在1990年的水平,比2000年的峰值低14%。這也是自2000年以來所有國家中最大的絕對降幅。氣候情況對美國的影響尤為明顯,制冷和供暖需求占2018年新增排放量的約60%。
印度的排放量增加了4.8%(1.05億t),增長主要來自電力、交通和工業等。
歐洲整體排放量下降了1.3%(0.5億t)。德國成為減排主要力量,排放量下降4.5%,來自于石油和煤炭燃燒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煤炭消費量的下降主要集中在電力行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37%。英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創下歷史新高,占發電總量的35%,而煤炭發電量占比則降至5%的歷史新低。英國的CO2排放量連續第6年下降。法國的排放量也顯著減少,水電和核電的發展意味著煤炭和天然氣發電廠利用率低于2017年。
日本排放量連續第5年下降,主要是由于能源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反應堆重啟帶動核發電量的增加。墨西哥排放量連續第2年下降,主要由于扭轉了電力行業排放量連續3年增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