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是薩提亞女士在實踐過程中總結而來的,通過改變家庭關系,提高個體的自尊,改善溝通方式,促進個體的自我成長。其中家庭雕塑是常用的技術之一。此次研究是將家庭雕塑應運于團體心理輔導中,通過本次案例中李梅(化名)的家庭雕塑體驗,李梅(化名)對自我的困惑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對自我的認知也有準確的認識。
關鍵詞:家庭雕塑;溝通模式;團體心理活動
家庭雕塑是薩提亞治療模式中重要的治療技術。它是指家庭各成員按照與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及權力斗爭情況,利用自身的姿態、空間、距離、造型等非語言表達方式重新再現家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
家庭雕塑這一技術操作簡單,直觀性強,即便是平日不善表達的家庭成員也可參與其中,家庭成員可通過各成員擺設出的各種不同空間位置,判斷成員間的微妙關系,對自己及他人的關系模式有一清晰的觀察與感悟。對于某些人來說,用語言描述自己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很困難的,而家庭雕塑彌補了這一缺陷,同時還可暴露出平日未曾提及的、不可見的、復雜的家庭問題。
在實施家庭雕塑的過程中,治療師可以請家庭中的某個成員當“雕塑家”,其他家庭成員的位置都由這位“雕塑家”來決定。在此期間,家庭成員彼此間不可交談,就像一個個不會言語的雕塑,任由“雕塑家”安排位置。最后擺設出來的場景就代表著“雕塑家”對家庭關系的認識。有時,還可根據需要依次安排家庭成員輪流作為“雕塑家”進行家庭塑造,以了解他們對家庭相互間關系的看法。在必要的時候,治療師也可以要求“雕塑家”把自己擺進雕塑之中,然后讓治療師以輔助配角的身份取代他在雕塑中的位置。此外,治療師還可以要求各成員按照各自喜愛的方式處理家庭造型,呈現他們所采取的態度。
薩提亞將自己提出的四種為了避免被拒絕而使用的表達模式也巧妙地應運于家庭雕塑中,使得這一治療技術更為自然、直接。薩提亞指出這四種溝通模式分別為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討好型一般使用討好、迎合對方的語氣說話,努力的說到、做到對方滿意。這種討好型的人往往是只會說“是”的人,只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認可,常采取單膝跪地,身體有些搖晃,伸出一只手做乞討的姿勢。指責型是高高在上的獨裁者,指責別人的過錯,批評天下所有的事物,指責者常站在那里,一只手放在臂上,另一只手帶著手臂直指著對方。超理智型像電腦一樣理智,正確,但是沒有情感表達,感覺冷冰冰的。他們的身體僵硬,脊柱筆直,保持身體的靜止,嘴巴也不動。打岔型指所做的和所說的都與他人所說所做的毫無關系,身體每次向不同的方向移動,兩膝以夸張的內八字的方式靠在一起。
家庭雕塑不僅適用于家庭治療,還可用于團體心理輔導、治療及個案分析與治療。團體心理輔導是利用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
在本次團體心理輔導中,李梅(化名)作為“雕塑家”體驗家庭雕塑這種家庭治療模式帶給她的影響。李梅(化名),女,34歲,已婚,育有一女(三周歲),家住本地,在某中學從事教學工作,夫妻感情融洽和諧,與公婆關系也很好。但是對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于懷,不知怎么與親人相處。大約在李梅(化名)幾個月大時她被父母送給同村的一戶李姓人家,養父默默無聞,養母是一善良的家庭主婦,有兩個哥哥,大哥性格懦弱,不善言辭,二哥是家中的主心骨,大男子主義較強。從小,李梅(化名)的養父母對自己很好,直到上初中時得知自己是抱養的,并且養父母也支持自己認親生父母,但母親的表現并不是很熱情,自己的父親及姐姐對自己卻是很好,這種模糊的關系一直持續到自己結婚生子。
但近來,一直對自己身世困惑的感覺逐漸加深,抱怨自己的養母為什么讓自己認親,沒有認親,就沒有這么多煩惱;抱怨自己的親生母親認了卻又不熱情,不能給她所要的愛;抱怨自己沒能力處理好這種特殊的關系。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李梅(化名)選擇嘗試做一次家庭雕塑,以解開自己的困惑,幫助自己成長。
實施家庭雕塑過程中,團體中其他成員積極配合,在“雕塑家”李梅(化名)的安排下,呈現出以下場景:養父背對養母(想要參與家庭事務,但又覺得力不從心),大哥和養父并排站立同時也背對養母,二哥以指責型姿勢站立于大哥對面。養母正面對李梅(化名),李梅(化名)的親生母親則側立于養母身后方,李梅(化名)以討好型姿勢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而母親則以超理智型姿勢面對李梅(化名),父親和姐姐立于母親旁邊,顯示打岔型姿勢。
通過輔導老師的指導,李梅(化名)對每一位家庭成員說出藏于心中已久的想法,而每一位扮演李梅(化名)家庭成員的團體成員積極地表達出自己作為此時角色的所做所想,無論回答是否為李梅(化名)所希望的,但每一次的對話,每一次情感的宣泄,每一次對自己委屈的控訴都無疑讓李梅(化名)對自己家人的想法有了了解,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困惑得到了理解。例如:當李梅(化名)抱怨自己的養母為什么讓自己認親時,扮演“養母”的成員給予的回答是之所以讓李梅(化名)去認親,是想讓更多的人疼愛、關心、幫助李梅(化名)。團體活動結束后,李梅(化名)表示自己放松很多,終于把壓抑已久的情感毫無保留地發泄出來。
可見,將家庭雕塑這一技術應用于團體活動中可讓“雕塑家”身臨其境,真切地體會自己想要面對的一切,讓自己的真實情感得以宣泄,讓自己的困惑得到解決,能重新審視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對自己的認識,對別人的認知也有了全新的改變,從而更好地處理一切煩惱、困惑。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白英,羅錦秀,楊紅雨,吉紅,宋麗萍.家庭雕塑在精神障礙住院患者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應用[J].校園心理,2009(4).
[3]陳海霞.薩提亞模式團體輔導對高中生同伴關系的干預研究[D].碩士論文,2016(5).
[4](美)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8).
作者簡介:馮艷華,山西省呂梁市,山西省呂梁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