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朗

我帶領的這個團隊,拿過紅點年度團隊獎,亞洲到現在為止只有三個企業得過這個獎項。我也很幸運,曾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師。
我不是來向大家來炫耀的,而是來反思的,成績過后,我干了什么?
我仔細想過,人類過去這兩百年到底想象力在哪兒?我們看一看工業發展的過程,歐洲發起工業化產品架構和工業美學,二戰之后美國人做全球分工,它管理全球價值鏈,就把物做成一個可以描述的性能價值比。現在,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不是把效率再提高100倍,平均分給全世界70億人就行了?美國人不干,他們不要平均分配。那怎么辦?只能去找大智慧,那不是物的平均分配,而是精神的共享。
未來品牌一定不在產品制造這個層面,生產制造非常重要,但是對不起,我們把它放在地上,應該把品牌經營作為主體核心。
2018年6月份廣交會上,我做了一個藝術展。在一個精致的鍋里放上小魚,看從這兒經過的人,愿意不愿意坐下來,三分鐘之后再說話。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個人。他坐下來看,面色漸漸變化。三分鐘之后,鈴響了,他站起來說:我好久沒有休假了,我應該花更多時間跟我的家人在一起。這就是這個產品打開的門,把門打開了才是價值。
我要做的是生活,而不是產品。
我去上海喜粵8號米其林餐廳做研發,我對廚師說,您做了55年大廚,中國美食的要求是什么?他說色香味。我說能不能加一個形,能不能做成山水畫的感覺,就是中國人向往的自然。我給他找了一些意向性畫面。第二天大廚就開發出這樣的產品。我分別找了網紅和跨界設計師,讓他們去體驗生活是不是應該是這樣。大家都特別感動。我又請了奧運會冠軍楊洋夫婦去體驗,他們第二天自己又悄悄跑到這個店吃了一頓。
所以,一定要用五千年的文明長度來看我們能做到哪兒,并在全球性語境下賣到全世界。為什么?13億人口只有做70億人的生意,才能養活大家。
這樣的做法和探索,可以給大家更多的啟發嗎?我總結出三點。
第一,應該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延續的中國味道。這是從哪里來的問題。如果有人說你的品牌真棒,看起來具有意大利血統,我說你羞辱了我,它不代表中國。
第二,要把這個產品做到世界共鳴的簡潔。就是意圖特別清晰,語言特別簡練,不用解釋大家都看得懂,而且可以產生共鳴。
第三,從商業角度看,要成為過目不忘的符號,這樣效率就高了。
在我的產品下面,只要有足夠的地方,我都會寫上“中國設計”、“中國制造”,不知道從商業角度這樣能否利益最大化,但是,總要有人站出來,去扛起中國設計、中國制造這面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