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紅林

這兩天碰到很多老朋友,他們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你們做投資的怎么判斷一個企業做得好不好?如何判斷消費品行業里哪些具有營銷競爭力,哪些有壁壘?
我們觀察哪些企業會上升,哪些企業會衰落,基于一個判斷——這些企業的樣本是可觀察的、可以總結的。換一種說法,我們站在這里是因為我們有智慧和遠見,因為我們在重要歷史關口選擇正確的歷史方向。這是一個邏輯?,F在商業世界的精神固化非常嚴重,比如有些類別里面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市場份額變化了,這說明有些商業領域品牌排序已經基本完成,這個時候形成了商業固化。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這樣一個固化的狀態會不會繼續下去?我想換一個視角來觀察商業史。
我們經常說觀察歷史要有寬闊的歷史視野和深邃的歷史洞察,不妨把這個深邃的歷史洞察,拉長到整個生命進化史,整個生命進化史發生了什么?對于今天的商業有什么啟示?
1.生命總在誕生,生命總想存在,但生命的真相是走向滅亡。
我們所有企業再厲害,再有生態系統,最終總會走向滅亡,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是由生命周期律所決定的,包括現在創新很厲害的Google、亞馬遜,總有一天會消亡,我們現在做的一切無非是讓它消亡得晚一點而已。
2.生命并不想有所作為,因為越復雜的生物,越容易滅絕。
大部分生命不想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的是人類這種復雜生物。越脆弱,越經不起折騰。地球上生存幾十億年,存活最長的是細菌,因為它最簡單,有的細菌在高溫強酸下都可以生存。相比而言,大型組織的毀滅源于系統、思維模式、公司文化越來越固化,一旦環境改變,固化的龐然大物很難適應新環境。
3.新的挑戰者并非打敗了原來的建制派,而是環境的改變導致原建制派的覆滅。
比如人類祖先也沒有要發明農業文明,最終邁向科技和工業文明這樣一個戰略,是它一步一步發展到那個時候成為一個生態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周期戰略的事是否靠譜?我認為不靠譜,但短周期可以,因為每一個企業必然要有戰略。
4.新的挑戰者往往來源于不成功的種群,來源于邊緣和枝干。
所有生物最成功的演化不是來自于主干,而在于邊緣和枝干。最成功的黑猩猩依然在樹上,但是有一個黑猩猩當年被打到地上,最后進化成了人。因為身體不斷縮小,人類祖先不是很成功的物種,但因為到了平原、海邊,環境更危險,甚至學會在海里捕食,形成了更復雜的人類語言。
現在很多新企業,比如滴滴,它就是一個從阿里出來的團隊做的,它是一個阿里內部沒有上升空間的團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是處于邊緣位置的企業,我們根本不用著急,因為有一天生態就會融匯到你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