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中
廣告是戰略的具體表述
品牌打造的四部曲:
1.提煉出品牌的核心價值;
2.找到正確的戰略表現核心價值;
3.一遍又一遍地重復;
4.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一對一的品牌聯想。
廣告語不僅是品牌的核心價值,更是戰略的具體表述,廣告語必須服從于具體的戰略,所以企業戰略如果不清晰,往往會導致廣告語訴求不明確,廣告語經常的變動會最終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無法產生統一的認知。
在撰寫廣告語之前,我們必須明白:
企業的核心戰略是什么?
戰略需要解決的核心沖突是什么?
企業戰略的核心人群是哪些人?這些人的價值認同是什么?
王東岳說,認知的目的是為了求存,而非求真;廣告語的目的也是如此。廣告語的目的在于表述,讓消費者能夠認同;更在于能夠讓消費者喜歡,并直接采取行動。出于戰略的目的,廣告語如果能打破一切沖突的疑慮,直接發號施令,讓消費者采取行為,才是“有價值”的廣告語,而不僅僅只是廣告文字。
這種廣告語才是最有結果的行動口號!
紅牛——困了累了喝紅牛
餓了么—— 餓了別叫媽,叫餓了么
益達——餐后嚼兩粒
王老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看了這些口號,消費者就會跟著行動嗎?
有些讀者一定會質疑,我們是否太過簡單地處理消費者的認知了,其實不然。
消費者要的不是最完美而是最簡單解決沖突的方案。
人腦很懶惰,不愿耗費精力理解高度復雜的信息;而人又是習慣性的動物,將你的廣告語轉為消費者的習慣,讓他們保持行動的慣性,保持“感知流暢性”,就能更便于消費者做決策。
所以,廣告語要成為消費者的日常,成為消費者的習慣之前,我們首先要尊重消費的經驗和習慣,將廣告安插其中。Mac問世的時候,史蒂夫·喬布斯在蘋果內部的口號就是:“讓電腦用起來像電話一樣容易”。
而在當時,電話的使用并不像今天那么方便和快捷,你必須記住7~10位數字,如果撥錯了號,不僅要重新開始,系統仍然會收費 ;那么麻煩的過程,為什么喬布斯那么重視設計感和體驗感的人卻說希望“讓電腦用起來像電話一樣容易”呢?
因為“習慣”,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電話的撥打方式,即便那是不怎么愉快的體驗方式。我們也需要尊重這種慣性的力量。
廣告語千萬不要人為地制造和消費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沖突;而應該規劃出讓產品融入生活環境、鼓勵人們使用的最佳路徑,潛移默化地成為消費者新的習慣和經驗。
各位讀者會不會擔心,眾多的廣告語早就把人類的行為和習慣設定完了?新的產品、新的品牌如何逆轉局面,參與“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
別擔心!
人們對自己的現狀永遠不會滿足,江南春曾經總結過中產階級的三愛、三怕、三缺——愛美、愛玩、愛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獨;缺心情、缺愛、缺刺激;而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能夠解決這些沖突的辦法就是——消費。
廣告語就是我們新的消費理由、消費動力,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夠洞察消費者沖突,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找到那個最關鍵的“觸發詞”。
觸發詞:收買大腦
廣告語必須找到觸發的關鍵詞,收買大腦,觸動大腦下達指令,最終完成購買產品,喜愛品牌。
觸發詞是沖突的解決方案,但對應的是人的“幻覺、錯覺和想象力”——蘋果的“不同凡響,改變世界”。
觸發詞的關鍵在于對大腦的“收買”,并能夠形成習慣性購買,你的產品或者品牌如果因此成為消費者固定購買模式的一環,才能長期解決企業的沖突,為品牌創造持續贏利的能力。
廣告語要收買大腦,形成反射條件。
反射性:在潛意識的狀況下調整行為,以確保刺激后得到獎勵,就能記住下次該怎么做;或者反射出不采取某種行為,將造成什么樣的后果,以反向警示的方式達到發射。
習慣性:重復——讓經驗和獎賞形成慣性。
反射型獎賞多為先天或生理上的獎賞,習慣型決定則是經由后天學習,強制與記憶形成連結而來的。實驗動物在經過嘗試與學習后,便會知道鈴聲響就代表開飯了,就開始分泌唾液。人類經過認知學習之后,也會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且只要確定有效,日后就會不經思考,遵循該方法。
雅客長白甘泉——早晨第一杯水
益達口香糖——飯后嚼兩粒
三全水餃——吃點好的,很有必要
中興百貨——一年買兩件好衣服是道德的
目標型:別人不會記得你說過的話,但是會永遠記得你帶給他們的感受——將你的廣告語與觀眾的沖突相連結,你才能獲得關注。
螞蟻金服——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World Gym 世界健身俱樂部——不用PS,也能變S
如果是新品牌殺入市場,廣告語更需要用“新的、不可替代的消費感受”取代老的、舊的消費習慣,甚至需要“樹敵”的策略,提出消費者無法忽視的廣告目標,這樣才可能扭轉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路徑,激發新的消費需求:
案例分析:
滋源洗頭水——洗了一輩子頭發,你洗過頭皮嗎?
沖突: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開始關注洗發水中的成分,形成了“硅油會堵塞毛孔,造成脫發”的認知,長期的積累形成了巨大的沖突需求,國際品牌卻無法提供解決方案。
樹敵式營銷——和“有硅油”洗發水的樹敵。
樹敵策略的第一步:首先在物質層面上攻擊敵人的軟肋,提出無硅油的物質訴求。
樹敵策略的第二步:必須建立在敵人物質訴求的對立面,但更需要解決的是消費者沒有被競爭對手滿足的沖突。
無硅油的概念一經引發,甚至在大象公會上都有專題討論:
無硅油洗發水真的更好嗎?
如果僅僅將無硅油作為一個創新的訴求點,那滋源是否能夠獲得今天高端洗護NO.1的品牌地位呢?只有站在國際品牌的對立面,制造出消費者沖突,并提供解決方案的廣告語:
你洗了一輩子頭發,洗過頭皮嗎?
將無硅油的利益點,轉化為消費者的沖突點,才能真正成為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品牌,所以滋源不是洗發水,而是洗頭水,是無硅油的頭皮護理。制造了一個強有力的沖突:你洗過頭發,但你沒洗過頭皮。而也正是這句訴求,不僅解決了消費者的沖突,更是對競爭對手狠狠地重擊一拳,讓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2016年“雙11”狂歡節,滋源以1.2億元銷售額位居洗護類全網第一,也是前十品牌中唯一的民族品牌;如果用直觀的數字來解讀的話,在兩年半的時間里,滋源累計市場銷售額達到了75億元,以平均客單價100元計,這意味著在中國已經有7500萬人次使用了滋源產品。這在長期被寶潔、聯合利華兩大國際集團幾乎壟斷的洗護市場里,可謂是一個品牌奇跡。也正因為滋源的巨大成功,2016年底,滋源品牌與格力、華為、天貓等一起入選了國家品牌計劃,這是中國洗護品行業的唯一。
當新品牌希望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的時候,目標型廣告語必須簡單、粗暴,一招致命地告訴消費者新品牌解決沖突的能力,以及新的消費體驗,消費感知是什么。用消費者體驗取代“講道理”,才能換來消費者的初次體驗。
而要觸發消費者的行為,觸發詞的關鍵必須緊緊圍繞這“廣告語的三顆心”:消費者的心、競爭對手的心、企業的初心。
如果一切都具備了,找到沖突,找到解決沖突的那個按鈕——按下那個按鈕吧。TIME I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