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投資五年多來,收過無數的BP計劃,總是講“我規模有多大”“我今天有多大”“我未來會做得有多大”,還有“我有多快”。但從來沒有人在BP當中說:我效率有多高——我今天效率有多高;未來隨著多快、多大以后,我的效率有多高。
事實上,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一個互聯網公司沒有人均10萬美元的利潤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大和快的背后,是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我認為有五個關鍵環節。
個人效率提升
我的工資,為什么不能我做主
淘寶有賽馬會,整個集團都在推廣,什么是賽馬會呢?就是我的級別,我做主。后來延伸到我的工資,我做主。
以前是什么形式?領導考察,覺得你表現不錯,找你談話:你要晉升了。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會受寵若驚。現在我們對優秀的銷售說,你做得不錯,明年打算升你做主管,繼續努力。銷售一聽:我為什么要當主管?我做銷售挺開心的。我們對優秀的工程師說,你可以去做主管了。碼農卻說,我管好自己就行,不要管別人。
這代人不一樣了。
后來我們怎么解決呢?自我驅動。年初,如果你覺得年底想晉升,就報名。不報名的人就一定不會晉升。能不能晉升兩級?行,你報名晉升兩級,我們就用兩級的標準來要求你。對于這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給到他自我驅動的機制。
個人當夢想帝?這想法沒毛病
這個機制還包括什么呢?你要把一個大的組織,想辦法變小。因為個人在一個一萬人的公司,或者哪怕一百人的公司,他的成就感會變得很小。
最小作戰單位如果有活力、能驅動,一個公司就有活力。最近很多小店,都改成了“內部員工加盟”,讓員工自己當老板。每個人為自己的夢想做事,才可能成功。
這個夢想可以是財富,但不一定是財富。夢想是每個人獨立擁有的。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團隊每個人的夢想是什么,幫助他實現、給他機制實現。讓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去自我驅動。
相信小伙伴的自我約束力
當然,個人效率的提升,僅自我驅動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約束。但是“90后”不喜歡被約束,那怎么辦?提倡自我約束。
舉個例子。在阿里加班,可以再吃一頓晚飯。當時,一頓晚飯公司出15元,一年大約250個工作日,就要吃掉差不多2000多萬元加班費。最早的管理辦法很簡單,員工提申請,主管批準,然后撕張券給你,六點鐘開飯,你就去吃。這個制度,很多人覺得很正常,用了很多年。
但是,我們再問自己,這個制度是不是真的好?
第一,誰也沒有規定工作到幾點以后是加班。所以確實有一批人,六點鐘吃飯,申請加班,吃完以后六點半,加班到七點鐘走人了。于公司,也沒有制度說這不可以。
第二,我們從沒有去想,每天五六千人,提加班申請,主管批準,發一張券,這個動作,花多少時間,花了多少錢。好像這是不花錢的。
后來我們跟員工講清楚,加班晚餐是給加班員工吃的,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但是如果你今天覺得很累,回去不想做飯,想吃完以后再回去,也沒關系。反正公司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把公司吃光了,吃窮了,我們散伙。
一年下來,前一年加班餐費在1400萬元左右,取消報批制以后,多了大概100萬元,變成1500萬元了。但計算一下,200多個工作日,每天四五千人打申請,主管批準發券,這事值不值100萬?
你的公司,你的組織,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報批制?這是愚蠢的制度,官僚就是這么來的,組織的效率就是這么下降的。
提高個人效率,除了自我激勵以外,不要有太多級約束。我們相信大部分團隊,有自我約束能力,有正常的道德底線。但是你要跟他講,是什么樣的道德底線。群眾之間也是會互相監督的。
組織效率提升
能不能回到創業者初心?
組織效率下降的最大問題就是你對團隊沒有基本信任。為什么創業的時候效率都比較高?
所有的人知根知底,一個團隊以前可能還一起共事過,不僅是默契,更多是一種信任。當年支付寶有一句廣告詞非常好:因為信任,所以簡單。我把這句話連下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高效。
公司中我們都希望老板和員工是互相信任的,但怎么做到呢?我建議強勢的一方要率先邁出一步。對員工來說,你是老板,你是公司,你就是強勢的,你要先走出一步。
回到互聯網時代,組織效率的提升,需要四個在線:員工在線、產品在線、客戶在線、管理在線。這四個“在線”順序還不能出錯。
什么叫“在線”?
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移動互聯網讓四個“在線”變得可行。
今天,特別是傳統企業,首先會做的第一個在線是什么呢?產品在線,他把公司所有的產品和服務掛到網上、APP上,然后說:我擁抱互聯網了。但是沒人來。
這是次序錯了。第一步要做的是員工在線。以前讓員工在線,需要給每個人配一臺電腦,需要花很多錢。在今天不需要。自己的手機就是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員工在線。
員工上線后,再把產品搬上線,再把客戶搬上線。在互聯網時代,黏住客戶的不是組織,一定是個人,人拉人,才有黏性。
組織效率的提升,就是你讓每一個員工,都具備組織賦予他的能力,這是他個人實現不了的。
案例:孩子王
孩子王的每個銷售就是母嬰顧問。孩子王實現的是100%客戶必須是電子化會員,100%的客戶交到每個員工手里,哪個員工先把這個客戶發展成他的電子會員,終身就是他的客戶。
我們有一次去看孩子王的店,見到一個母嬰顧問,他打開手機,上面有963個客戶,一個月可以掙兩三萬元。他說他以前是開母嬰店的,現在把小店關了:我的小店多累,才幾個客戶,不過兩百多個商品。現在孩子王,卻可以給我7000個商品的產品庫。你可以理解為產品在線,賦能給了這個員工7000個商品,給了他963個用戶。
這個母嬰顧問擅長做的是嬰兒護膚類產品,但是膳食類的即嬰兒吃的東西他并不熟悉。沒關系,公司背后有知識庫,很多問題都是自動回答,也就是推薦回答的問題。他按一下就用個人名義發出去了,這個就是管理在線。
另外,他個人不覺得是在給孩子王上班。他覺得這900多個客戶,每個月還得漲好幾十個,就是他一輩子的資產。下班時他告訴我,還要去給一個客戶送兩桶奶粉。這是公司要求的嗎?不是,他自己想去送,因為上門沒準會帶點別的生意,把公司物流成本也省了。為什么?他覺得這個客戶首先是他的,其次才是孩子王的。
資產效率提升
提高資產效率只有兩種辦法:第一,防止產生新的閑置資源;第二,釋放閑置資源。
消滅二八原則里的“八”
傳統行業有一個重要法則——二八原則:20%的商品或客戶,帶來80%的銷售和80%的利潤。問題就出在這個二八原則。20%的產品帶來80%的銷售,這是賺錢的,壞就壞在,加上80%的產品帶來的那個20%的銷售,就不賺錢了。
比如說賣鞋子的店,你得備一個50碼的超大碼吧?這種碼是給姚明這樣的人穿的,但是你不知道姚明啥時候會走進你這個店。但為了滿足客戶需要,你有一千家賣鞋子的店,就得每個店都放一雙超大碼的鞋子。
這就是二八原則里面的“八”,互聯網誕生給它一個名字,叫長尾產品:它占用了你的商業面積,降低資金周轉效率。這是零售企業和很多實體經濟最痛苦的地方。
互聯網1.0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互聯網的存在擴大了“商圈”的概念,只要物流能觸及的點,都是它的商圈。像京東,就一個中央倉庫,備了十雙像姚明腳一樣大的鞋子,全世界的姚明都可以來買。
而互聯網2.0,就是消費者按需定制,零庫存。意味著我們沒有制造新的將要被閑置的資源。
釋放真正閑置的資產
那么已經閑置的資產,如何釋放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釋放閑置資產。比較典型的商業模式是優步、滴滴打車。司機在馬路上繞,車閑著,人也閑著。有很多私家車,閑著也是閑著。你把它釋放出來,所以才能夠讓一個普通用戶享受VIP待遇。
我很看好把閑置資源釋放出來的分享經濟,不看好重新投入資源做共享經濟。分享經濟不用考慮“率”:我的房子閑著也是閑著,空也是空著,無所謂。
共享經濟就是要追求資產利用率。經常有人問我對摩拜單車、ofo怎么看。我只問每輛車每天的使用率,如果不能讓資產的使用率提高,它就沒有創造價值。
戰略效率提升
不是所有公司都要做北上廣深
因為戰略都是談發展比較多,一談“發展”就有“規模”二字。我們先來看規模和效率的關系。不是所有的企業、所有的行業,規模都會帶來效率。所以我們提出一個三級規模效益理論。
先說最小的一級,3平方公里規模效率。大量的O2O,屬于這一級。
以外賣平臺為例。我作為一個消費者關心什么呢?打開手機點餐,看周圍3平方公里有什么好吃的能給我送過來。至于全國這個平臺上有100萬家餐廳?關我什么事。
一個餐廳關心的是什么?在這3平方公里范圍內,這個平臺一天給我帶來多少個訂單。至于平臺全國有900萬單,關我什么事。
這就意味著無論消費者還是賣家,不會因為你的平臺大,而給你更多的錢;關鍵在于每一個3平方公里都必須賺錢。
千萬不要忽悠投資人說:我每一個3平方公里不賺錢,我100個這樣的3平方公里的單位放在一起,就賺錢了。你每個都不賺錢,那100個、1萬個更不賺錢。
這個模式是不是非常不好呢?也不是說不好,但每3平方公里都賺錢是非常困難的。有沒有比這個模式稍微幸福一點的呢?
有,我們叫同城效應。也就是三級規模效益理論的第二個效應。
什么樣的公司是同城效應呢?比如58同城。58上最多的是什么?租房、找工作、搬家。我住在天河區,找一個海珠區的搬家公司也沒事;我要找份工作,今天在正佳廣場,但番禺的工作我也會考慮。所以,每個城市,就是它提供的服務。這類公司也很簡單,要做到每個城市都賺錢。
只有第三種公司才有全國或者全球規模效應。
比如說沃爾瑪當年,全球采購,全球供貨,買得多,省得多。為什么沃爾瑪在中國做不到呢?它的全球供應鏈和采購規模在中國沒用。在中國另外搞一套供應鏈,那就比不過我們本地的超市了。天貓、京東只要物流能覆蓋全國,就有全國規模效應。
效率的核心在于做密度
三級規模效應理論應該怎么運用呢?
還是回到我現在做投資,一年收到了商業計劃書幾百份,長得都很像:A輪做好一個城市,B輪做北上廣深,C輪做15個核心城市,然后就沒有了,很多公司到C輪戛然而止。
很多人不理解,不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要做北上廣深的,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須全國鋪開去做的。除非你是全國規模效應,你才需要北上廣深,才需要15個城市。
所以效率的核心,在大部分的行業,要做密度,把密度做起來。密度做得高,效率就容易提升,品牌就容易傳播。
階段不同,戰略的選擇也不同
馬云和柳傳志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國企業家。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這是馬云告訴我的九個字,阿里是這么做的。柳傳志告訴我,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兩大高人,九個字都是一樣的,但次序不同。
有一天我問馬云誰對,馬云說都對,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次序。公司剛創的時候,請你用柳老的方法,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為什么呢?我們叫看菜吃飯,還是看飯吃菜。
你剛創業,沒有馬云這么強大的忽悠能力,那你就是有多少人制定一個符合這些人能干的戰略,所以你是先搭班子,后定戰略。帶隊伍是一樣的。
但是你到了一定規模,你就是先定戰略,再搭班子。也就是我用這個戰略,如果發現班子有欠缺的話,我是可以通過引進人才來彌補我的短板,去實現我的戰略。所以要實現戰略效率,企業要視不同階段去選擇。
另外,公司有了一定規模,會面臨著創新乏力,或者叫戰略定位方向不清。如何把戰略亮點找出來呢?復盤。很多公司三年戰略、五年戰略寫完就擱那兒了,有階段性的復盤嗎?有回頭來看一看嗎?戰略的核心就是取舍、排序、資源分配。什么是戰略?試點成功我取,試點不成功我舍。三個都成功了,排序,我優先發展哪一個,排完序分配資源。
創新效率提升
阿里有一個項目,叫阿里媽媽。今天淘寶收入的將近70%跟阿里媽媽有關,可見阿里媽媽這個項目有多重要。我們花多少錢去干這個項目呢?200萬元。我們在一定范圍內讓大家來報名:公司只投資200萬元,你也可以參與投資,占百分之二三十。
如果你是集團內部來申請的話,集團原有的級別、工資、股權全部拿掉。做好了呢?公司會用風險投資的方法來追加投資,最后可以和淘寶換股合并回去。
這200萬元包括了所有事情,你如果用公司的辦公室、律師、電腦,都是要算錢的。員工的工資也是含在這200萬元里面的。
所以他們第一件事就去找馬云說這條件實在太苛刻了,那我們就去你以前創業的地方,湖畔花園,租金費用就省了。另外高管決定不拿工資,把人工成本也摳下來了。
就200萬元,流量問題解決不了?
那群人,在公司上上下下到處去找財務上已經折舊折光的、報廢的服務器,找到2700臺。工程師是有創造力的,他通過不同的架構,讓2700臺舊的服務器起到5000臺新的服務器同樣的作用。
還不行。阿里媽媽除了淘寶內部的流量,還需要外部的流量。外部流量都被百度別的公司包了,或者百度聯盟圈進去了。那個時候百度的分成體系好像是六四開,百度拿六。我們宣布一個政策,95比5,我們只拿5,你拿95,但條件是沒有預付款,有賬分賬。
很多網站就敢于挑戰一下百度,所以一下子就起到了一個淘寶聯盟的顛覆性作用,最后這個項目成了。
這么一來,我們來看看做了一個什么事,我們又把它回到了一個創業的環境。用內部創投的方法才能把創新效率提高,提升這個創新的成功率。所以說,創業的時候、沒有錢的時候,也就是要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時,是你最聰明的時候。
(本文根據衛哲老師在混沌大學研習社的課程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