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TA的成長:龔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自貢市“龔扇”第五代傳人之一,第十一屆青聯委員,代表作品有《紅線盜盒》。“手藝人最應該做的是守住這份手藝,因為總有些東西比金錢更重要。”
適用話題:信仰;傳承;文化;耐心;精益求精。
在132年前,一位民間手工藝人創造性地用纖細如發的竹篾絲,把鄭板橋的竹畫入扇,做成《竹魂》扇參加“賽寶會”,結果一舉奪魁。當時的慈禧太后見之大悅,賞金牌一枚,賜名“龔扇”為“宮扇”。
這位民間手工藝人就是龔扇的創始人龔爵五。
這把宮扇薄如蟬翼,瑩如潤玉,宛如紈絹,卻沒用一絲一線,而是用上千根直徑0.01mm的極細竹絲編織而成。在不同的光效下,扇面上的人物會跟著產生不同的變化,給人飄忽不定的神秘感。于細微處見神韻,在明暗間見匠心,龔扇被為“天下第一扇”,當之無愧。
龔倩從6歲開始,就跟著父親進山選竹子。做龔扇所需的竹子,最好是山陰面的一年大慈竹,這種竹子竹節長,竹絲柔韌富有彈性。而且不能有疤痕、蟲洞,一般只能在11月份采。挑選竹子,不僅是一項眼力活兒,更是一項體力活兒。每次挑選早上六七點出門,常常要選上一天,天黑了才能回家。但小小的龔倩跟在父親身后,沒有一句抱怨。
選好的竹子,要扛回家刮成竹絲。這是一場手、眼、心的結合,從竹條到珠片再到竹絲,反復削刮,層層剝離分解,竹片在刀片下變得越來越薄。他們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把竹絲的厚度從0.015mm降至0.010mm。別看只少了區區0.05mm,卻付出了整整幾代人畢生的努力。為了掌握這項絕技,龔倩整整苦練了15年。
做好這一切工作之后,剩下的就是編織了。晶瑩剔透、柔軟如發的竹絲,整齊地碼在桌上,手藝人必須高度集中,有可能呼氣時稍一用力就會把輕如羽毛的竹絲吹亂,導致功虧一簣。“人”字編,挑起兩根經線壓住緯線,用來表達天空;“點”字編,挑一根壓四根,適合表現大地。最難的是人物面部的編織。龔倩往往要用“破”的手法,將已經極細的竹絲再一分為二,線條才會更加細致流暢,編出的人物表情細膩靈動,富有神韻。
繃扇,是龔家的獨門絕技,也是龔家最核心的機密。假如繃的技術不過關,會使辛辛苦苦編好的扇面毀于一旦。經歷過最后一步,一把龔扇就制作完成了,而整個過程需要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龔倩說,她一直記得自己15歲那年,父親龔道義在彌留之際對她的囑咐:做了手藝人,就不要想著大富大貴,你一定要把龔扇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當時的她或許并不懂傳承的意義,但她知道,只有做好龔扇,才能對得起父親,對得起龔家。如今,龔倩10歲的兒子作為第六代傳承人,也已經開始學做龔扇了,除了技藝,龔倩跟他講的最多的就是傳承。
龔倩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去等待一把扇子的誕生。但龔家卻用了幾代人的光陰和努力,最終等來了“天下第一扇”的誕生。這,就是一位手藝人最崇高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