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峰
朋友在一家跨國公司擔任翻譯,月薪兩萬多元,風光無限。一日他向我倒苦水:“學生時代,總覺得大人說話不算話。”我問他:“怎么了?”
朋友說:“在我上高三時,我的舅舅對我說,要是我考上了重點大學,他就花5000元給我買一部蘋果手機。為了得到蘋果手機,我在高三刻苦學習,說是廢寢忘食、通宵達旦也不夸張啊!”“后來呢?”我問。
“后來我以600多分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可是舅舅不提買手機的事了。”朋友說這話的時候,還對舅舅的“違約”不能釋懷,滿腹牢騷。
我勸朋友:“雖然你舅舅沒有兌現承諾,但當初他許諾的初衷都是為你好,人生中的一些事不必太較真。”說實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舅舅一定對他說過很多話,可他偏偏記住了這句話。試想,如果沒有舅舅這種激勵和“誘惑”,他或許考不上重點大學,也就沒有現在令人羨慕的工作了。
我有一位作家朋友,他參加工作時進入了一家煤礦企業。有一年,領導下了一個獎勵通告,規定:“在國家級報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500元,在省級報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300元,在市級報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200元……”當時工人的月工資才600元,這么高的獎勵誘惑著朋友,他決定把業余時間用來寫稿子。休息日,別人找他喝酒打牌他沒去,找他去游玩他也沒去,而是買了很多書看。看的書多了,他有了靈感就寫稿子投出去。到了年底,他共在各級媒體發表稿子50余篇。一想到要得到公司獎勵的一筆“巨款”,他心里就樂開了花。
在公司召開的年終總結大會上,公司領導高調地表揚了朋友,說他為公司爭得了榮譽,卻絕口不提獎金的事,而性格內向的他沒敢去向領導“討說法”。
獎金雖沒有得到,但朋友在寫作之路上的腳步卻再也停不下來。如今10年過去了,朋友寫出了兩部長篇報告文學,還加入了省作家協會。并且朋友經常受邀去學校和機關作報告,每次迎接他的都是鮮花和掌聲。
生活中,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人所虧負,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虧負別人。比如小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媽媽,等我長大了要帶你周游世界”“媽媽,我長大了要好好掙錢,給你買一個大房子”。可是等我們長大了,每日為工作和生活所困,一直都沒有兌現這些美麗的諾言。參加工作后,我們在電話中也會對媽媽說:“媽媽你要好好的,過年放假時我要帶你去北京游玩”,可是等真正過年放了假,回到了農村的老家,又有很多親戚朋友需要去探望,帶媽媽去外地游玩的事又擱淺了。當然,媽媽也不會和我們計較,也沒有逼我們去履行承諾。而這些承諾,會給年邁的媽媽們很大的心靈慰藉,讓她們的生活更有盼頭。這樣,就足夠了。
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虧負別人與被別人虧負的過程。世間大多數人的初衷并沒有惡意,不要被虧負傷了你的心,我們要做的,就是從被虧負中汲取能量,堅強而樂觀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