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我從小在長江邊長大,住在長江三角洲的人,對于長江里所產的三種魚都很熟悉,它們分別是鰣魚、刀魚和河豚。這三種魚以味美鮮嫩而著稱,是難得的美味佳肴。
三種魚形狀不同,吃法自然也不一樣。鰣魚形狀像鯉魚,但身子比鯉魚要扁一些。做鰣魚時不能把魚鱗刮掉,因為其美味全靠魚鱗傳遞。刀魚的形狀像一把匕首,魚肉極其細膩,但吃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因為小小的一條刀魚就有上千根刺,很容易被卡著。河豚有著滾圓的身子,身上長的不是魚鱗,而是帶小刺的皮。吃河豚時通常要連皮一起吃下,據說對胃有好處。但河豚極具毒性,一不小心中毒便再無挽救的余地。
老爸對我講過這三種魚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漁民捕這三種魚用的是同一張網,形狀很像排球網,漁民把網攔在江中,讓魚鉆到網眼中去。
鰣魚頭小身子大,頭鉆過去后身子就過不去了,這時鰣魚其實只要向后一退,就能逃脫掉。但由于鰣魚愛惜魚鱗,死不后退,就被漁民捕獲了。
刀魚看到鰣魚被捕后,心想這家伙真笨,向后退一下不就行了嗎?于是刀魚穿過網眼后迅速后退,結果兩邊的魚鰭卡在了網上,其實這時刀魚只要繼續向前就能逃生,但他吸取了鰣魚被抓的教訓,拼命后退,結果也被漁民捕獲。
河豚看到他們被抓,心想你們真笨,碰到網只要不前進也不后退,不就不會被抓住了嗎?于是河豚碰到網后就拼命給自己打氣,把自己打得圓鼓鼓的,結果漂到江面上,被漁民輕而易舉地捕獲了。
小時候聽這個故事只覺得很好玩,現在再回憶起這個故事,卻覺得是如此的深奧讓人回味無窮。
人就像上面的三種魚一樣,常常被自己的習慣和天性害死,卻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常常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永遠也找不出自己的弱點;常常因為看到別人出了問題想避免重蹈覆轍,結果卻陷入了另一個更致命的錯誤之中。
人類似乎永遠逃不出自己的陷阱和宿命。但我們總要生活下去,要逃避陷阱和宿命,并且要盡可能比前人生活得更好。我們有辦法嗎?答案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但總有一些人比別人活得更快樂幸福和豁達。
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話題拓展:局限;天性;錯誤
素材分析: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確認識自己,并反省自身的不足,才能及時彌補缺陷,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