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妙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為了解“互聯網+流通”對我國物流企業的影響,建立我國基于“互聯網+流通”的物流服務能力標準體系,找到我國物流企業服務水平的評價模型,課題組編制了問卷調查表,通過“問卷星”網絡平臺,對全國30家物流企業進行了調研。按行業劃分,第三方物流(儲運業)10家,制造業1家,商貿流通業4家,快遞業1家,國際貨代業13家;按性質劃分,個人企業3家,有限責任公司25家,股份制有限公司2家;按規模劃分,小微型企業300人以下16家,中型企業300~2 000人10家,大型企業2 000人以上4家。抽樣分布比較均勻,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抽查的30個物流企業,就“互聯網+流通”對本企業的影響情況統計結果見表1??梢钥吹?,90%的調研對象認為“互聯網+流通”對物流企業提高了工作效率;73%的調研對象認為增加了公司業務量,63%的調研對象認為完善了物流網絡構建。因此,“互聯網+流通”對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確實產生了較大影響。

表1 “互聯網+流通”對物流企業的影響統計分析表
在“互聯網+流通”背影下,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信息服務能力、柔性服務能力、基礎服務能力、人力資源能力的重要性情況如表2。根據模糊綜合評分法和模糊綜合權數矩陣[1,2,4,]5,計算得到各項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分值見表2中第6列,歸一后得第7列??梢钥吹?,在“互聯網+流通”背景下,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排在第1位,其次是信息服務能力,再就是柔性服務能力。

表2 物流企業服務能力統計分析表
評價物流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需要對表2中各項能力提出具體的測評指標,并對各項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量化。根據調研統計結果及模糊綜合評分法和模糊綜合權數矩陣[1,2,4,]5,計算得到各項二級指標的權數見表3。再由一級指標權數與二級指標權數計算得到二級指標綜合權數見表3最后一欄。

表3 基于“互聯網+流通”的物流業服務能力標準體系表
對表3中的17項二級指標按綜合權數排序,結果見表4。通過排序,可以將二級指標分為A,B,C,D共4級。個位數是7分的為A級,個位數是6分的為B級,其余類推。A級只有一項指標:技能水平;B級有7項指標,C級有6項指標,D級有3項指標。
根據表2提供的物流業服務能力一級指標體系,可建立一級綜合評價模型。設Y—物流企業綜合能力,X1—資源整合能力,X2—信息服務能力,X3—柔性服務能力,X4—基礎服務能力,X5—人力資源能力,則物流企業服務能力一級綜合評價模型為:


表4 物流企業服務能力指標分級表
由于一級指標比較抽象,實際測量時不方便,實用價值不大。因此,需要用二級指標構建評價模型。為了在實際評價中使用,可只選取表4中前8項最重要(A級)和重要(B級)指標構建評價模型。設第i個指標為Xi(i=1,2,…,8),則簡化的物流企業服務能力二級綜合評價模型為:

(1)促進了物流智能化、信息化功能的實施
傳統物流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制約了行業整體運轉的效率。而通過“互聯網+流通”,可以改善物流各功能要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比如:分揀環節實施半自動化或自動化分揀,倉儲環節實施貨物入庫、在庫、出庫管理的信息化,運輸環節實施車輛的GPS實時跟蹤,在配送環節實施智能化車輛配裝、配送路線優化、無人機配送等。這些手段使得物流數據化繁為簡,提高了物流企業的運營能力和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由傳統向現代化的運作方式轉型。
(2)優化了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功能
“互聯網+流通”促進了物流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及優化,客戶能通過平臺發布信息,物流企業能及時獲得信息,并可以了解和預測全國各區域的物流供給和需求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掌握客戶的物流需求情況,及時預測和響應客戶需求,并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客戶需要。同時利用平臺構建物流生態體系,在實現高效便捷和綠色生態的物流運輸體系的同時,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如物流金融、物流一體化、供應鏈整合等,擴大了物流企業的業務范圍。
(3)完善了基礎性物流網絡建設
利用“互聯網+”技術,物流企業能合理選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園區,減少因不合理布局而造成運營困難和資源的浪費。比如:通過互聯網了解供需情況后,取消了與中央倉庫配套的各地小倉庫,只設置中央倉庫。地方需求的貨物通過互聯網將信息傳達至中央倉庫,由中央倉庫安排直接配送至門店。實現商流與物流的有效分離,節約了倉儲成本和管理成本,促進傳統物流企業由缺乏經驗的盲目建設向系統規劃的轉型和發展。
(1)提升資源整合能力
通過加強區域間物流企業的廣泛戰略聯盟,建立跨企業邊界的信息共享機制。利用物流信息技術如EDI、GPS等共享數據采集,共建物流網點實現互連互通、互利互惠。針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加快電商物流基地、冷鏈、配送基地等基礎物流設施建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北斗導航、無人機等智慧物流技術,構建智能化物流通道網絡,如智能化倉儲體系、配送系統。同時物流企業要進行組織改革,以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形成精簡、高效、完整、扁平的現代物流組織體系。借助“互聯網+”技術重新規劃運輸、裝卸、包裝、倉儲等物流流程,實現物流資源,包括技術、設施設備、組織、流程四大方面資源整合。
(2)加強信息服務能力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流通企業為主體,鼓勵電子商務平臺、批發市場等協同參與,加快物流大數據平臺建設。促進物流領域大數據集成和共享,為物流業創新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撐。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地理位置服務及導航、生物識別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和推廣,建立物流信息處理的標準化專業化系統,促進物流信息采集、加工、處理、決策流程的智能化、高效化,從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傳遞的準確率和及時率。
(3)創新柔性服務能力
將物流供需信息由互聯網平臺進行共享,快速有效地應對上下游企業對于運輸、交付和服務等需求變化。利用企業內部的物流專業系統解決物流服務中訂單處理時間滯后、柔性不足、倉庫訂單循環時間長等問題。并將物流與其他行業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將物流業與金融服務業、IT服務業、制造業、流通企業等實現物流與數據處理的有效融合。將資本作為不同行業之間的紐帶,延伸物流業務的范圍,促進傳統物流業由封閉向開放轉型發展。
通過用于物流服務能力評價的5類17項指標分析,以及上述建立的二級綜合評價模型,可以看出,對于某一特定的物流企業服務能力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技能水平、信息傳遞準確率、信息傳遞及時率、成本控制能力、信息化系統的標準化與技術先進程度、運輸能力、技術人員比例、倉儲能力等8項指標來判定的。在經過專家根據物流服務能力標準評分后,取評分小組得分的平均分值,則可得到對應的Xi值。代入評價模型,可得此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指數。物流服務能力指數的確定,可以有效指導物流合作對象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