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整理 本刊編輯部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于2018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經驗,研究落實明后兩年“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部署2019年農業農村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2018年,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成績,糧食再獲好收成,鄉村振興開局良好。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三農”工作對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充分肯定了2018年“三農”工作的成績。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農業發展穩中有進,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開局良好,鄉村建設邁出新的步伐,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三農”持續向好形勢進一步鞏固。當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必須充分認識做好當前“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突出抓好“三農”工作各項硬任務的落實,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這次會議的重要內容,就是研究落實明后兩年“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那么,未來兩年,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這次會議究竟部署了哪些重點工作?
一個底線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要切實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要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從農村實際出發,重點做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要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優化生產結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深入推進“大棚房”問題清理整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要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切實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要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治理不良社會風氣。要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兩大重心。即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是脫貧問題,因為精準扶貧最后兩年最艱巨的任務就是深度貧困地區,也是2019年整個“三農”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二是鄉村振興,2018年已經作了一年的部署了,2019年要對各地進行試點總結,然后在各個方面進行有序的展開。
三項重點要求。第一,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制度保障,選優配強“三農”干部隊伍,切實加大“三農”資金投入力度,把“三農”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第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好“三農”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第三,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
著重推進四項改革。要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據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2019年將著重推進四項改革。第一,按期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這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基礎的工作,中央要求2019年底要基本完成。目前看,各省進度有快有慢、差距明顯。要加大人力物力保障,嚴格執行政策,確保按時完成,得到農民認可,不留矛盾隱患。第二,扎實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8年這項工作基本完成,但部分地方權證尚未應發盡發,有的地方留有歷史遺留問題,還不能鳴金收兵,明年要開展“回頭看”,善始善終做好收尾工作。第三,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重點圍繞宅基地“三權分置”,拓展改革試點,豐富試點內容,探索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有效途徑。結合發展鄉村旅游、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等,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第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促進合作社規范提升,集中清理“空殼合作社”。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協同發展。
做好五項硬任務。第一,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交賬的硬任務。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牽頭抓好產業扶貧,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產品產銷銜接和科技人才服務力度。第二,務必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高度重視有些地方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和糧食供求關系發生的變化,保面積、穩政策、抗災奪豐收,糧食播種面積要穩定在16.5億畝,糧食產量要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第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典型示范轉向面上推開;統籌抓好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村莊清潔行動等任務。第四,完全徹底清理整治“大棚房”問題。各地要真正摸清問題底數,加快整治整改,把工作做扎實做牢靠,確保清理整治任務按時保質完成,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第五,毫不松懈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一方面抓疫情防控,嚴防疫情蔓延成勢;另一方面抓生產供給,保障肉品市場供給,特別是務必保障“兩節”期間市場供應。
這次會議不僅明晰了今年的“三農”工作任務,還給出了清晰的任務單和時間點,為今年的“三農”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強調要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優化生產結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基礎,突出優質、特色、綠色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專家認為,會議討論的這份意見,通過各項工作部署,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進一步落到了實處。
對此,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2019年是很關鍵的一年,是鄉村振興承上啟下的一年,在農業方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重要的一年。中央主要強調農產品要做到有效供給,所謂有效第一要滿足老百姓的需要,第二要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又強調要發展特色農業,生產名特優農產品,而且要向著綠色、有機、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強調發展模式的變化,過去我們過度強調量的增加,可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生產出來的很多東西又消耗不了,導致了賣糧難等問題,這種供給是無效的供給。”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朱信凱說:“百業農為先,農興百業興,世界各國皆通此理。農業不是一個落后的產業,而是一個集技術、經濟、政治和國家安全于一體,伴隨和支撐社會發展進步的多功能型永恒美麗產業;農村也不是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希望的美麗田園和安居樂園。”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程國強說:“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的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挑戰,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支撐。”
如何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2017年年末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已提出,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這次會議討論的文件對“四個優先”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認為:“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必須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否則將拖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后腿。要在資金分配、公共投資和政策制定上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同時,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三季度末,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6萬人,同比增加3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2%,降至10多年來低位。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在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明年的就業壓力。隨著今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國內就業結構性矛盾帶來的就業壓力仍然存在。如受企業經營狀況影響,約有70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加上2019年高校畢業生的新增就業,就業壓力面臨多重因素疊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興洲表示:“保障民生是國家政策一貫以來的著力點,會議著重強調了對就業、社保、醫療等民生保障問題。一方面體現了從人民的福祉出發,回應民生關切;另一方面,把社會保障網編制得更好更密,有利于促進消費,形成巨大的國內市場。”
抓糧食,保供給。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以及在農村改革、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會議也提出了一系列硬任務。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把這些方面明確為硬任務,既是因為相對城市和農村其他領域來說,這些方面明顯滯后,也是因為這些方面關系到農民福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只有把硬任務完成好,才能切實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成色和含金量。”
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不讓一個貧困群眾落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之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時代賦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內涵,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我國農業最重要的經濟社會職能。這些硬任務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攻堅克難,取得實效。”

統籌發展,聚力攻堅。到2020年只有兩年,完成這些硬任務需要在哪些方面聚力攻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說:“要統籌安排好各項硬任務,建立穩妥有序推進的激勵督導機制,做到目標明確、步驟清晰、責任到位、激勵相容、部署妥當、督導有力。同時,把能干的隊伍部署到完成硬任務的第一線,突破硬任務的核心難點;以財政資金為引領,發揮社會資源的積極性,合理匹配項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