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一種有效的經濟形式。對于這種經濟形式,我們要認識其利弊。根據具體情況,探索符合實際需要的市場經濟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什么是市場?市,就是交易,市場,就是進行交易的場所,所以,市場經濟就是人們之間廣泛進行各種交易的經濟形式。
市場經濟什么時候產生?大約有人類,就有交易,所以,市場經濟應從古就存在,只是存在的規模和水平有所不同。但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交往的日益頻繁,人們互相之間交易的頻率也在增加,所以,市場經濟也就越來越普遍。
按照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布羅代爾的觀點,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有所不同。布羅代爾認為,資本主義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其基礎只能在長期的日常物質生活中去尋找,資本主義本質是反市場的,市場經濟處在資本主義的下層。在《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中,布羅代爾認為:簡單說來,資本主義有一種活生生的辯證關系,它同位于它下方的非資本主義因素相矛盾。人們常說大公司容忍小企業的存在,不然只消一口就足以把小企業吞下。斯湯達曾同樣想到,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大城市因出于善心,給中小城市留下一線出路。沒有小城市為大城市服務,大城市也就不能生存。至于大公司,加爾勃雷斯認為,它們不會去妨礙小企業的存在,因為小企業的規模小,生產成本較高,由此確定的市場價格能使大公司多得一份利潤。照他這么說,似乎大公司單獨就不能隨意確定價格和擴大它們的利潤。另一方面,如同18世紀的制造廠不斷求助于分散在自己四周的手工作坊一樣,大公司也把某些活計交給提供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商去完成。另外還有轉賣商、中間人的活動場所。所有這些中間環節顯然都直接附屬于資本主義,但它們只構成小企業的一個特殊部門而已。
市場經濟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從生產方面看,市場經濟有利于競爭,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多一半功勞屬于市場經濟。從消費方面看,通過交換,市場經濟提高了交換雙方的福利水平,最終提高了全社會的總福利水平。
但市場經濟的不足也是多方面的。從生產方面看,市場自由競爭,最終可能導致大壟斷集團的產生,而大壟斷集團的產生,又可能破壞自由競爭,這會與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產生沖突。從分配方面看,市場經濟可能會導致兩極分化,社會財富可能會出現嚴重不均現象,這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一是會對民主政治健康發展構成巨大威脅,民主會成為金錢民主,并導致改革難度加大。二是會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構成巨大威脅。因為財富的不均衡,必然導致經濟系統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旦這些薄弱環節斷裂,經濟系統的正常流轉就斷裂,這必然會引起經濟較大波動或經濟危機。比如,次貸危機,背后深層次實質是財富不均的問題。因為存在一部分人還款能力弱,這就為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爆發提供了基礎。另外,在財富差距大的情況下,雖然社會可能存在繁榮,但這種繁榮會更多具有虛假的成分,因為繁榮背后,演繹的更多是辛酸的故事,是辛酸支撐了繁榮,而不是真繁榮。三是財富差距大,會催生文化斷裂。窮人與富人會形成兩種價值觀,并互相沖突,這不利于團結建設。同時,對國家精神健康發展也不利。一些暴力事件有可能頻發。精神疾病患者包括抑郁癥和焦慮癥患者等都可能會增加。從環境方面看,市場經濟對環境建設也十分不利。因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貨幣,除了貨幣,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目前,世界環境問題已是一個大問題。從道德建設看,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也十分不利。因為市場交易,本質是一個買賣過程,而在買賣行為中,出價的一方,總希望有一個高價,而受價的一方,則總希望有一個低價,這中間的博弈,總是會難免有投機和算計的成分。這種行為時間久了,最終會嵌入人的意識深處,對人的道德系統產生深層解構,破壞道德大廈的穩固根基。另外,雖然在市場經濟博弈中也會產生道德需求,比如企業誠信,有誠信的企業會更有銷路,效益更好,但這種道德建設更多具有工具理性,而不具有價值理性,不是康德所提倡的所謂道德,這種道德本質是一種利益支撐下的道德,本質是不穩固的,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很容易土崩瓦解。所以,這種道德往往也具有欺騙性。另外,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也為市場經濟的道德破壞提供了更大發揮空間。
市場經濟在不同國家,應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因為市場經濟最終是一種制度設定。而任何制度設定,都必須要考慮與特定文化相容的問題。若制度與文化不相容,最終制度必然被文化蠶食,成為空架子。由于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尤其有不同的文化。所以,不同國家,不能盲目照搬別國的市場經濟模式,應探索適合自己的市場經濟模式。
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的效率最終與這個國家的道德存量成正比例。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越高,市場經濟的效率必然越高。
另外,一個國家是否適合發展市場經濟,還有一個道德臨界點。只有在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超過這個臨界點時,這個國家的市場經濟整體效率才可能為正值,才可能有條件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才可能為其帶來正效益。但若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低于臨界值,其發展市場經濟,總體效率會成為負值,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市場經濟就不是一種理想選擇。
另外,市場經濟原則也不是適用于一切產業。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就需要謹慎使用。比如農業和糧食生產,就需要謹慎。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若將糧食產業完全交給市場,對國家對社會風險極大。發展農業,在制度設計上,應需要將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再比如疫苗生產,事關人民生命安全,也事關重大,不能完全交給市場。
發展市場經濟,一定要同步大力推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這是配套工程。建設精神文明,需要重點培育三大元素:誠信意識、理性精神、敬畏意識。誠信為市場交易提供基本的底線保障;理性為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智慧支撐;敬畏為市場經濟的規則性提供內在約束。
第一,由于政府的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難以從產出方面有效衡量,可以考慮從投入角度進行約束,比如應加強預算約束、人員編制約束等。第二,政府建設需要多方利益主體參與,讓不同利益主體都有發聲渠道,這有利于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第三,政府應廣泛建立各種協商機制。通過各方協商,達成利益共識。第四,政府的制度建設應滿足公開化原則。公開是實現正義的有效路徑。公開是陽光,公開會大大激活正能量。不公開的環節越多,陰暗的行也為會越多。
第三部門是對市場不足和政府不足的有效補充。發展第三部門,需要政府大力支撐。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對第三部門的法制支撐。
信用制度讓市場經濟取得透支未來的形式。目前,透支未來的發展模式已經危及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等。經濟發展應堅持節儉的經濟學。要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規模。要嚴格貨幣的發行。
這在導向上會對市場經濟起到重要的矯正作用。單純以GDP為目的的市場經濟考核手段,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形式,會不斷在波動中前進。幾十年后,當市場經濟弊端太嚴重時,可能計劃經濟需求會更強烈;再過幾十年,當計劃經濟弊端太嚴重時,可能市場經濟需求會更強烈。最終,二者會在不斷融合中發展,同時也伴隨著體制上的波動。
未來理想社會,應是馬克思設想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由于技術的極大進步,人類可以對需求與供給進行有效預測和控制,這可極大縮小價格調節的范圍。另外,由于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可有效緩解來自需求的壓力。但人類要真正實現理想社會,需要著力建設公平的制度,需要著力建設精神文明。未來理想社會自由人的聯合體,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三者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