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潤德,左艷麗,武玉娟,張文鵬
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農業是人類的“母親產業”,是人類抵御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農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有在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會有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中華文明的星空中,農業文化是極其閃亮的一顆巨星,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族著名首領之一帝嚳的兒子名棄,即周后稷,相傳是周族的祖先、種植農作物的能手,后被奉為谷神。在他之前農業一直處于刀耕火種、盲目發展的時代。他對于農業的貢獻不僅是發展了農業,而且改進了農業原始的耕作方式,推行了一套新的耕作技術,使得農業獲得了一個大豐收、大發展的時期?!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說:“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弊源艘院?,慶陽一帶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其農業火種在千年的歲月中不但沒有熄滅,而且還養育了成千上萬的民眾。農耕文化在慶陽積累和發展以后隨周人西出岐山走向了全國,從此對黃河流域、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現代農業生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化肥、農藥零增長支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可以發現在農業生產發展上國家給予的極大幫扶和調整。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體現了“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如果我國的農作物歉收了,任何國家都沒有能力幫助我國解決人民的吃穿問題。因此,農業穩定發展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盡力提高作物生產技術,大力發展新型農業模式,在新型智慧農業發展的時代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等一系列的戰略布局,避免世界糧荒的不利影響,確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盡快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所以,本文以慶城縣經濟作物的變化、水利建設、工業化與機械化推進、農民純收入變化等為例對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簡述和提出建議。
慶城縣是黃河流域農業發展的典型地區。慶城縣(原慶陽縣)位于甘肅東北部,涇河上游,東鄰合水,西瀕黑河,與鎮原縣相望,南與西峰毗鄰,北與環縣、華池接壤。地勢由北向南傾斜,總土地面積2 692.6km2,轄5鎮10鄉,153個行政村,總人口33.43萬人。古稱北地,扼首古長安北去寧夏蕭關之要沖,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享有“周祖圣地,岐黃故里”的美稱。又因慶城縣位于董志塬上,董志塬廣袤奇特,是黃土高原保存最完整的一塊塬面,土層深達150m,堪稱世界之最,故其尤為適于農耕。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是農作物生長的寶地。于是這里就成為聞名遐邇的“隴東糧倉”,形成了以農為本的經濟發展格局??h內已形成蘋果、黃花菜兩大特色支柱產業,“赤城”牌蘋果譽享隴原,“慶針”牌黃花菜暢銷海內外,馬嶺黃酒、中藥材、白瓜籽仁、甘草酸銨等產品,曾多次榮獲甘肅省優名牌產品稱號。
1.經濟作物。慶城地區因雨量稀少、氣候干燥,主要種植如粟、黍、小麥及大豆等旱地作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作物的品種出現了很大的改良,以小麥為例,小麥出現了相應抗病、抗旱、抗蟲等優良特性。2012年前后經過慶陽市科技局的考察和現場勘測,并對“隴高”系列小麥的區域化布局進行調查,分析測產后得到隴育三號、隴育四號、隴育五號小麥長勢良好,畝穗數、千粒重等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產明顯和平均產量大幅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戰國時期不到百斤,唐時繼續提高150kg左右,到達清代時畝產大約為183.5kg,隨著小麥品種的不斷改良和管理技術的創新,目前小麥畝產量一般在250~450kg。在其他方面,2011年引進了8個果、瓜、菜新品種和13個玉米、雜交蕎麥、牧草新品種。推廣壓縮型基質營養缽育苗、西瓜甜瓜嫁接栽培、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幼果園果樹瓜菜立體套種等16項新技術,至此全縣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9.1%,慶城縣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黃花菜是慶陽地區最為著名的傳統土特產品,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古即有“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的贊美詩句。慶城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于蘋果等果樹生產,九五期間,全縣蘋果面積接近10萬畝,主要集中在南部塬區的赤城、白馬、驛馬、高樓、熊家廟、安家寺等11個鄉鎮,蘋果產量5 500萬kg,銷售收入1.3億元,人均300多元。
2.水利建設。黃河流域氣候十分干燥,雨量稀少,主要為旱地。為了抗御黃河流域氣候干燥、雨量分布不均的自然條件,漢代趙過在春秋時畎畝法的基礎上推廣了代田法,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農民為了讓地里的農業作物可以更好的生長,剛開始通過人力或者畜力等從水源地拉水澆灌,后來人們通過渠道等設施引流澆地。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的逐步成熟,1984年,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2008年慶城縣農業開發項目投入大量資金,新增灌溉面積2.58萬畝。至2010年底,全縣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3 990處,其中人飲工程43 844處,城鄉生產生活用水基本保障。2016年排水管道密度達到6.10km/km2,供水管道長度46.53km。供水總量達到200萬m3。到2016年底,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6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
3.機械化與工業化?!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鞭r具便是農民的“器”,猶如戰士手中的刀劍。在傳統的農耕中農業生產巨大發展的突出標志便是鐵制農具的出現。由于有了鐵制農具,改造自然條件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如《呂氏春秋·任地》就說“五耕五耨”可使“大草不生,又無螟蜮”。隨后,農具的形狀和樣式在不停的變化,但始終需要農民付出巨大勞動力才能夠實現其功能。自動化機械的出現大大解放了勞動人民的雙手,實現了勞動力的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20世紀50年代后期,慶城開始出現并使用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經過幾年的發展開始使用畜力搖臂收割機和其他類型的畜力收割機,后來又發展機力臥式割臺收割機和機側放鋪禾稈的立式割臺收割機。于1977年研制成立式割臺收割機。到1984年底,慶城縣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0余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800余臺,農業用汽車達到80多輛,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100多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約1 000部,谷物聯合收獲機達到10余臺,飼料粉碎機達到400多臺,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1 666余臺。1984年,機耕面積達16.5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6%?,F代高效特色農業正在悄然興起,一派生機勃勃、人興業旺的田園勝景,至此農業生產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近九年相關數據如下:
表1 2008—2016年慶城縣農機發展情況
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肥料的變化極其重要。肥料古稱糞,而“糞”字最早出現在戰國,稱施肥為“糞田”?!盾髯印じ粐氛f:“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可見當時施肥已較普遍。綜上所述,在推行鐵制農具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深耕多鋤和多糞肥田等措施,農業的精耕細作傳統,實已奠定基礎。魏晉時期施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開始講究施肥的數量、時間和種類,有了基肥和追肥以及人畜糞的生熟之分,并強調使用熟糞。綠肥作物受到重視,并被安排到輪作中去。播種前實行的“溲種”法,是一種帶肥下種的技術。此外,還出現了穗選法以及單打、單鋤、單種的選種、留種法等。黃河流域的耕作栽培技術日趨完善。在肥料使用方面,宋時強調合理施肥以培養地力的重要性。當時除“踏糞法”即人工堆肥外,又出現漚肥和捻河泥、餅肥發酵、燒制火糞(相當于現在的焦泥灰)等,從而大大豐富了肥料的種類和來源。隨著工業化時代邁進,各種類型化肥進入農業生產。主要分為有機混合肥和無機混合肥兩種,有機復混肥是用泥炭土,腐植酸等高含量有機質的原料加上少量的氮磷鉀無機肥摻混造粒而成的粒狀或粉狀肥料。其性質比農家肥要好,而且施肥方便,沒有惡臭。適合于大規模,機械化施肥,是農場、蔬菜基地、林場、草場的最愛。有機肥主要是含有比較高含量的有機質,一般要大于20%或30%的有機質,外加少量的氮磷鉀養分。主要作用是增加和更新土壤里的有機質含量,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減輕板結和酸化情況,提高土壤的利用率。無機復混肥,是把各類含氮磷鉀的原料摻混,造粒而成的肥料,多為粒狀。多從礦物質里提取,或者合成,養分高,見效快,能大量提供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元素,還可添加鈣,鎂,硫,甚至錳,鐵,硼,鋅,鉬,銅,鈷等中微量元素。能助進作物的生長,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產量,是現代農業的必需品。因為有了無機肥,人類的農業產出量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蟲害。害蟲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現代應對害蟲的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變?,F代害蟲防治方法主要有農業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學防治法幾種。農業防治法是通過調整栽培技術等一系列措施以減少或防治病蟲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各種有益的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物理防治法以物理農業中的物理植保技術所涉及的土壤病蟲害、地上害蟲、氣傳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可用于植物全生育期病蟲害的防治,這種方法沒有農藥引起的藥物殘留問題,是一種環保、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植保方式。化學防治法是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4. 農民純收入變化。2008年,慶城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 430元。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173元,居全市第四。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 287元,至2014年達到5 439元。
近年來全縣大力培育蘋果產業、草畜產業、瓜菜產業、苗林產業、中藥材產業五大特色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規模較大。至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238元。
圖1 慶城縣農民人均純收入
經濟作物的轉換和優良改進、機械化推進和化工產品、水利設施逐步健全等都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是,面對“互聯網+農業”農業現代新型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將2016年農村人均收入和全國貧困地區農村人均收入為例進行對比(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452元,比上年增長10.4%。)可以發現當地農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此,提出以下觀點。
1.大數據指導經濟作物的生產。通過每年對當地具體的氣象(光照、降水等)、蟲害等數據統計建立的數據庫,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準確的天氣預測進行實時有害預防以及通知農民。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以小麥為例)大致包括:萌發、出苗、生根、長葉、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結實幾個時期,農作物生長的每個時期受到不同天氣因素蟲害等的影響都會關系到最后的產出,應該加大力度宣傳指導并且鼓勵農戶集中學習或網頁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肥料施用等技術,針對農作物每個生長時期不同的營養需求進行準確、有效施肥,做到化肥合理使用最大化和農作物產出最大化。在經濟作物品種不斷提升的同時有效改良作物生長環境。
2.大規?;a加大農業社幫扶。在當地引導建立規?;r田并且集中種植,大力幫扶種田大戶和促進農業社集體經濟發展。但也有農戶提出,雖然現在收益好了,可同時付出也要比以前大得多。如果靠純種地閑時間也比較多,所以這邊多數年輕人要么外出打工徹底將土地交給老人管理,或者一邊打工一邊種地。在農業生產中有許多的不合理性,存在勞動力的拉扯和浪費。
如果誘導農民將土地規模化生產,那么同樣的作物有著同樣的生長周期,是否可以集中勞動力在固定的時間空間,然后其他時間勞動力又可以無憂的從事其他工作?;蛘?,年輕勞動力可以安心打工,組織村子老人小孩也可以完成部分簡單的農業生產,年輕勞動力只需收割回鄉。這也將促成合作社的形成并且可以集體購買機械,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實現全面機械化。
鼓勵土地集中于村莊或種田大戶。村里的土地零散,致使機械的購買是極不合算的,如果土地規?;蛘呒蟹N植,那么機械的購買價值便出現了。還有可以實現規?;鏊幊x和人工降雨。這極大地減少農業生產的支出,并解決零散土地的重新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土了地價值。并且可以引導在山地促成集中養殖,做到生態循環利用和責任個人制的保護生態。
3.建立地方農業行業帶頭企業。致力于打造地方企業帶動整體作用,做好宏觀調控,可以極大減少谷賤傷民的情況。加大力度幫扶農業生產大戶和農業帶頭企業,同時實行村莊人才,加大當地收入效益也是留住勞動力的關鍵。如果能實現本地種地務工效益高于外界,不僅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且解決了自然村勞動力問題。在建立農業帶頭企業后還可以加大農業科研投入,真正的實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多元化農業發展。慶城縣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享有“周祖圣地,岐黃故里”的美稱。其優越的歷史地位和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是旅游發展的絕佳地區,可以借助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建立與多元化農業發展相互促進。建立多種農業模式,如觀光休閑旅游農業、家庭農場結和農家樂等方式。
5.加強建設“農村+互聯網”銷售管理?,F代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無處不在的社會,電子商務正在迅速成熟。慶城是盛產蔬果的地方,如果能線上線下雙向銷售可以極大減少農作物滯銷問題。促進城鄉產業銷售鏈條的形成,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同時提高農民的直接利益。并且通過這種全新農產品銷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增強品牌塑造,實現農產品產-供-銷的一體化。
自周祖以來華夏兒女便懷揣著農耕文化的火種走向了一個璀璨的時代。隨著歷史長河的波濤洶涌,這顆火種融進了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血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戰略。2017年11月19日,在“2017(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副部長葉貞琴作出下述表示。“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臺階,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推進提質增效產業扶貧,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今后一個時期,農業部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建設部署的落實,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蔽覈r業的發展將會在鞏固已有農業生產力的同時推進農業創新、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濟主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慶城縣是一座擁有悠久農耕文化歷史的古地。盡管現代社會綻放的科技之光使得農業的發展在短期突飛猛進,機械化和工業化大大解放了農民的雙手;但是在新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依然荊棘叢生,這便更加需要積極應對和樹立披荊斬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