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隴南本土對乞巧文化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2019-02-14 05:44:10蒲向明
甘肅農業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蒲向明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文學與傳媒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一、“隴南本土”涵義回溯

“隴南”初名,實屬于一個歷史文化名詞。清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洪洞縣董文渙授甘肅鞏秦階道兵備道年余,擬籌資創辦書院。光緒元年(1875)三月始建,次年五月竣工,名隴南書院[1]。光緒三年(1877)七月董文渙病逝官邸,創辦隴南書院是他留給秦州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但其名稱中的“隴南”一詞令人費解。董文渙《創建隴南書院碑記》稱:“文昌書院久圮廢,隴南文教遂替。文渙憫之,請括各州縣叛回遺產,估充經費,營建隴南書院,視文昌加廣?!庇纱丝磥?,他所言書院之“隴南”,就是鞏秦階道轄區范圍,比秦州大(包括鞏州、階州轄地),但又比之前隴右道范圍小,地理位置在隴坂(隴山)之南。他稍后所作《隴南書院落成示同舍諸生詩》,表達了一致的“隴南”涵義。光緒十一年(1885)時任鞏秦階道的姚協贊撰《諭隴南書院諸生示》,從學習態度、讀經、讀史、讀詩賦等四方面向諸生提出要求與希望[2],沿襲董氏“隴南”之稱,涵義并同。隴南書院以治經與治事并舉的實學為宗旨,加上有“隴南文宗”之稱的秦州鴻儒任其昌主持,使之成為甘肅著名學府,對以秦州為中心的隴東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是以書院為導源形成了不少地方名校;二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三是倡導了一種經世致用的學風,意義深遠。

“隴南”再名,就是一個歷史地理名詞了。民國初,袁世凱令各州廢府設道,清鞏秦階道于民國二年(1913)四月改稱隴南道,治天水縣(原秦州改,今天水市)[3],屬甘肅省。轄天水、秦安、清水、徽、兩當、禮、通渭、寧遠(武山)、伏羌(甘谷)、西和、武都、西固、文、成十四縣[4]。一年過后的民國三年(1914)六月,隴南道改置渭川道。由于這個歷史地理名詞的存在、持續,在民國初至新中國成立的一段較長時間里,有“隴南十四縣”之說長期沿用。此“隴南”一名,顯然要比現行隴南市地理范圍大很多。

“隴南”今名,是一個行政區劃名。1985年武都地區(階州)更名為隴南地區,轄9縣:武都、成縣、徽縣、兩當、禮縣、西和、文縣、康縣、宕昌。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設立地級隴南市,原武都縣改為武都區,下轄8縣一區。從西漢水流域留存乞巧民俗文化的現實情況看,本文所指隴南,即今名所指范圍?!半]南本土”,即指當今隴南市轄區。

二、國內對隴南乞巧文化的推介、宣傳取得了顯著成績

自2007年西和縣舉辦首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以來的11年間,國內對西漢水上游地區乞巧民俗文化有組織、有規模的推介、宣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西和縣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沒。我們僅從“數字超星”數據庫以“西和乞巧”“隴南乞巧”“西和禮縣乞巧”(包括單獨字段“禮縣乞巧”)“西漢水乞巧”字段獲得的檢索結果,可見一斑(見下表)。

數據表明,經過十余年有組織、有規模的推介、宣傳,“西和乞巧”“隴南乞巧”已經成為文化品牌,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認知。比較而言,由于對“西和乞巧”的推介宣傳起步早,受重視程度高,影響力更甚。當然這四個字段之間,并不是單獨割裂的,在推介、宣傳和研究的實際運行層面,還有交互、混融和聯系的情況。

就報紙文章看,也不全是宣傳和推介,有的文章也帶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視野。如西和縣委宣傳部《悠悠乞巧情千年女兒夢——西和乞巧文化發展綜述》一文,用相當長的篇幅對傳承數千年、保留很完整的西和乞巧做了深層次探討,不僅記述了連續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動,歷經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還揭示了乞求“巧娘娘”賜給姑娘們聰慧、靈巧和好運的文化意義,使讀者感受到了這一民俗特有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內涵,達到讓西和乞巧節備受各界關注、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的客觀效果[5]。

一些圖書章節,從田野調查的所得入手,真實科學地反映了西和乞巧流傳至今的淵源歷程。華杰《七月七日西和乞巧節》,是在改革開放后不久最早系統介紹西和乞巧節(也稱“巧娘娘”節)的圖書專章,他把七夕和乞巧聯系起來,借助方志(《西和縣志》)的記載,挖掘的乞巧節的歷史文化含蘊,以說明這是一個情趣橫生、獨具風采的民俗節日[6]。徐鳳《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專列“西和乞巧節”一節,以廣闊的視野指出:“西和乞巧節是一種集儀式、詩歌、舞蹈、工藝美術于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在前后歷時約一月的時間里,崇拜的對象是‘巧娘娘’,即傳說中的織女,主要參加者是未婚女子,主題是向‘巧娘娘’乞‘巧’,其儀式程式化,有固定的場所,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盵7]

國內宣傳研究隴南西漢水上游地區乞巧民俗文化情況調查表(數據來源:數字超星)

一些圖書列專題全文,有側重地探討乞巧的某一個方面,宣傳帶有研究深度。張昉《隴南民俗文化·歌舞謠諺卷》專列“隴南乞巧舞”,指出:“隴南乞巧舞是女性舞,流傳于西和、禮縣一帶,具有隴南濃郁的鄉土氣息。屬于帶唱的秧歌式舞蹈,主要是以秧歌的舞步為基本動作。表演者兩人以上或更多,她們手拿扇子、紗巾,穿插變化隊形來表達真摯的感情和虔誠的心靈。”[8]

實際上,對隴南乞巧文化的推介、宣傳就一直和研究密切相關,其中存在著較為復雜的牽連和互相作用的肌理,此非本文重點,權且略過。另外,國內對隴南乞巧文化推薦宣傳的成績,還有大量的網帖文獻未納入本調查,限于篇幅,擬不展開討論,但成就巨大,效果顯著已經是一種客觀事實,需要提及。

三、隴南本土以外國內專家在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研究上的創獲

隴南本土以外的國內專家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華杰《采花謠——隴上采風錄》(2003)對80年代西和乞巧民俗做過整理及記錄,而且對唱腔有記譜,這是收集者首次以曲、詞、乞巧過程全面描述乞巧節的記錄的創舉。理論研究起步最早、起點最高者當屬趙逵夫先生。他說:“20世紀80年代末禮縣大堡子山秦先王陵墓被發現以后,我想到了西和、禮縣這個歷史悠久的節俗同早秦文化的關系,才從探討其源頭的方面寫了《連接神話與現實的橋梁——論“牛女”故事中烏鵲架橋情節的形成》(《北京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論“牛郎織女”故事的產生與主題》(《西北師大學報》1990年第4期)兩篇論文……2004年9月,母校西和一中六十周年校慶,我為全校老師同學作了一次《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的學術報告,自己也重拾了這個放置了十二年的大課題。此后西和一中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的課外科研學習活動,也便將目標轉到了這個方面,縣上有的文化人也開始關注乞巧風俗與乞巧歌的采錄與研究?!盵9]他的研究不僅試圖解決隴南乞巧文化的起源和七夕與乞巧的關系問題,而且還對西漢水上游地區處于黃河、長江流域毗連區的文明起源、民俗文化演變作了更扎實的基礎性探討。稍后楊洪林先生對漢水、天漢之間的聯系進行了文化考察,并對《牛郎織女》民間神話故事作了理論探源,他從先民宇宙觀、故事主角與農耕文化及故事的文化土壤方面論及“牛女”的“根”在中國得出新的結論[10]。

趙逵夫先生早期的乞巧文化研究,有一個較為集中的觀點:甘肅西和、禮縣七夕節盛行乞巧活動,此風俗由來已久,應同秦人的傳說有關,織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來,牽牛則由周人之祖叔均而來,同秦人發祥于漢水(西漢水)上游,周人也去漢水不遠有關,目前所見最早反映牛郎織女故事情節的材料,也都同秦文化有關,進入封建社會之后,牽??椗墓适虏虐l展為表現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男耕女織生活的故事[11]。今所見20余篇趙逵夫先生研究隴南乞巧民俗文化的專文,涉及到了西漢水流域西禮兩縣乞巧文化方方面面,新見迭出,不一而足,加之他出版的著作《西和乞巧節》(2014)、《西和乞巧歌》(2014)、《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文化》(2015)等,使他在隴南乞巧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廣度無人能及,也是推動西和地方政府加強文化名片建設的主要動力之一。

從時間斷限看,自2007年8月在西和賓館舉辦了首屆“中國乞巧文化論壇”以來,隴南本土以外學者對西漢水流域乞巧民俗文化的研究,經歷了兩三年的起步過程。大量隴南乞巧文化研究的論文出現在2010年后,研究路徑呈多維放射狀。主要特點可以作如下四個階段性的歸納:

第一,2010-2011年(包括2009年1篇),以博碩士論文和學者專文為主,涉及田野考察、地域特點、女性文化、乞巧歌思想藝術等研究點,有向面上擴展的趨勢。如:韓宗坡《“非遺”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研究——以甘肅西和乞巧民俗考察為例》(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郭昭第《西和乞巧習俗的地域表征與文化精神》(《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陳宇菲《乞巧中的女性文化研究——以甘肅西和乞巧民俗為例》(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郭昭第《西和乞巧節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蘭州學刊》2011)、薛世昌《原生態言說與西和乞巧歌的賦比興研究》(《蘭州學刊》2011)、陳斐《讀趙子賢先生〈西和乞巧歌〉》(《社科縱橫》2011)、張銀《西和乞巧歌辭探析》(《社科縱橫》2011)等。

第二,2012-2013年,以著名民俗研究專家論文為主體,涉及乞巧節俗文化的科學保護、西和乞巧節的原初性、隴南乞巧的秦風余響、乞巧節文化空間變遷、“跳麻姐姐”民俗事項等方面的研究,深度有所增加,研究視野也顯開闊。如:李雄飛《〈西和乞巧歌〉的價值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12)、烏丙安《西和乞巧節的依法保護與科學保護》(《中國藝術報》2013)、柯楊《西和乞巧節的原初性及地域性特征》(《中國藝術報》2013)、劉錫誠《西和乞巧節的秦風余響》(《中國藝術報》2013)、劉憲《從傳統到當下——甘肅西和乞巧節文化空間變遷研究》(《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3)、柯楊《淺談西和乞巧節的原初性及其地域性特征》(《民間文化論壇》2013)、剡自勉《隴南乞巧中的“跳麻姐姐”民俗事項再探》(《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等。

第三,2014-2015年,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在隴南乞巧民俗的集體情感、古俗唱詞、情感表達、女性智慧、傳承與展演、民間宗教儀式、文化藝術特征等方面,開拓了較新的研究領域,但基礎性的研究似乎重視不夠,研究廣度有收窄的趨勢。如:宋紅娟《非定向性情感及其表達——以西和乞巧歌為例兼論涂爾干的集體情感》(《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4)、馬麗娜/馬向陽《西和乞巧古俗唱詞中的女性意識探析》(《陰山學刊》2014)、宋紅娟《“心上”的日子——一項西和乞巧的情感人類學研究》(北京論壇國際會議專場論文2014)、郭昭第《東方智慧女神:西和乞巧歌巧娘娘崇拜的基本主題》(《文藝爭鳴》2014)、韓雷/劉憲《從本真性視閾看甘肅西和乞巧節的傳承與展演》(《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劉憲《“代理論”視閾下甘肅西和乞巧節的傳承與變遷研究——以姜席鎮姜窯村為例》(溫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宋紅娟《邁向情感自覺的民間宗教儀式研究——以西和乞巧節俗為例》(《民族藝術》2015)、付喬《彰幽抉微、精博允當的區域文化研究大著——評趙逵夫主編的〈西和乞巧節〉》(《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李旭峰《淺析甘肅隴南乞巧文化藝術特征》(《戲劇之家》2015)等。

第四,2016-2018年,以隴南乞巧舞蹈、民俗音樂、乞巧歌演唱、非遺保護、歷史反映等為主要研究點,研究隊伍出現的收縮的情況,整個研究趨向從數量到質量似乎走向式微,影響也漸弱。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葉俏華《西和乞巧舞蹈的特征與社會功能淺析》(《節日研究》2016)、彭金山《〈西和乞巧歌〉及西、禮乞巧習俗散論》(《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王艷艷《西和“乞巧節”及其民俗音樂乞巧歌之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7)、趙逵夫《西和乞巧歌中對新中國歷史的反映》(《甘肅農業》2018)、李少惠/趙軍義/于浩《文化治理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中國隴南乞巧節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8)。

四、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的回顧

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溯源應該在明清方志載錄。康熙二十六年抄本《西和縣志》內容簡練,在民俗部分未題及乞巧。乾隆三十九年刻本《西和縣志》(全四卷)卷二“禮儀民俗”載七月節俗云:七月,“七夕”,人家室女陳瓜果,拜獻織女星,以“乞巧”。十五日,“中元節”,居人祀先薦亡。[12]這個記載雖簡略,但清楚說明民家女獻織女以乞巧的當時風俗狀況。

相比周邊西漢水——渭水流域諸縣方志,此記載最詳細的。如清乾隆六十年刻本《清水縣志》(十六卷)“歲時民俗”載:七月,七日,“乞巧”,十五日,祀先,薦麥蟬;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寧遠縣志》(六卷)歲時民俗載:七月,“七夕”,小兒女“乞巧”。[13]記載乞巧民俗就極省筆墨,也說明了這一代縣地史官對“乞巧”的漠視。還有一些清本、民國本方志如《岷州志》《漳縣志》《文縣志》《徽縣志》均無乞巧民俗流傳的記載。令人不解的是王揄善纂修康熙本《禮縣新志》、董興國纂修雍正本《禮縣志》、方家發纂修乾隆本《禮縣志》均未載禮縣乞巧流傳情況,即使最晚的民國鉛印本孫文俊纂《重纂禮縣新志》在卷二“風俗”中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士庶家祀先薦亡,用冥錢”[14],并未提及七夕和乞巧。

實際上,至遲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人記錄過禮縣乞巧民俗。趙逵夫先生提到,他見過那時禮縣農民詩人劉志清搜集的幾首乞巧歌,說明隨著新中國成立社會關系發生變化,乞巧風俗在禮縣的存留引起更多注意。上世紀末出版的《禮縣志》在書前彩頁收錄《縣東少女“乞巧”習俗》八十年代彩照,而且在第七編“社會”第二章方言謠諺“歌謠”類收錄了“巧娘娘”條,詳細記錄了西漢水上游鹽關、祁山、永坪、永興等鄉鎮流傳七天巧娘娘“乞巧”演出的情況,并且收錄了流傳于永興鄉的一首《巧娘娘歌》[15]。

比較而言,西和縣對于乞巧民俗文化的研究,在民間更有雄厚基礎。民國趙子賢先生的《西和乞巧歌》(2010年由趙逵夫先生整理出版),首次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乞巧的歌詞和現狀,并按《詩經》的“風”、“雅”、“頌”為其分類,在西和乞巧的保存與整理以及文字記錄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子賢先生對乞巧民歌的文化意義和史料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題記》中曾寫出一詩云:“莫謂詩亡無正聲,秦風余響正回縈。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樣求生一樣鳴。水旱兵荒多苦難,節候耕播富風情。真詩自古隨風沒,悠遠江河此一罌?!盵16]此詩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民間文學觀:認為乞巧之聲是秦風之余聲,并且“西和如此普遍、隆重、持久的乞巧活動其他地方沒有,這給女孩子一個走出閨門、接觸社會的機會,在古代是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表現,在今天是一種對社會、一些問題發表看法的方式,既反應老百姓之心聲,也是存史,同《詩經》中的詩有同樣的價值?!斌w現了他文學思想的新見和如何正確對待民間文學的深刻見解。如此等等早就醞釀的高見,也就潛移默化到了修志者的思想中。上世紀后期撰定的《西和縣志》在第六編社會的“風俗”一章節日中就錄有“乞巧節”,對節俗的情況作了全面概述[17]。趙子賢先生之女趙蘭馥著文《〈乞巧歌〉與我所經歷的乞巧》,對民國以來西和乞巧的流變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材料[18]。

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的主要力量,來自西和、禮縣和隴南師專,時間上從2006年起漸趨強勁。余永紅探討了乞巧風俗活動過程及其“巧娘娘”紙偶造像問題,指出其具有的濃郁地方特色[19]。張芳以研究西和、禮縣一帶乞巧歌音樂、舞蹈為切入點,對乞巧樂舞有其獨特的形態特點,以及乞巧音樂在儀式中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功能性做了探討,指出了音樂、乞巧儀式和信仰對象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20]。李鳳鳴研究《西和乞巧歌》,對反映西和女性主體意識的歌給予特別關注[21]。高應軍通過對乞巧民俗的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以及特點價值等的探究,對西和乞巧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建議,認為西和乞巧文化在開發工程中需要避免純商業化操作,要做到文化保護先于經濟效益,采取保護性開發方式,同時要注意處理好社會各方的利益關系[22]。余永紅還對乞巧風俗的文化生態與世代傳承,以及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工業文明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有效、科學的保護乞巧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思考。[23]張芳通過一次在西和歷時4年多的調查,比較真實、全面地記錄了西和、禮縣境內的乞巧節的原貌和節日歌舞的狀態[24]。蒲向明把唐宋詩文反映隴南(隴右)乞巧的作品與其對隴南乞巧民俗流傳的影響聯系起來,揭示西漢水流域今存乞巧民俗文化的奇特性[25]。溫虎林認為西和、禮縣的乞巧民俗屬秦人遺風,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間乞巧的活動范式,,以原生態方式流傳,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價值,兼容伏羲文化、炎黃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淵源[26]。

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在2015-2016年的時段里,出現了“高原現象”,研究水平有了整體提升。溫虎林認為隴南乞巧民俗有明顯的古代求生育祭祀遺風,乞巧活動中的特殊祭品“巧芽”就是體現生命力的象征,乞巧活動中的取水與拜巧過程,帶有古代郊祭與履跡遺風,與秦人關系密切[27]。余永紅認為乞巧文化的圖像系列是緊緊圍繞乞巧活動的偶像、儀式、結果等三個方面而形成的。這些圖像雖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體,但通過這些系列圖像,不僅可以窺探歷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狀況,同時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視覺藝術化呈現形式[28]。王曉靜從田野調查出發,對西和乞巧節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動作、結構、歌舞等形態方面進行了初步考察與研究[29]。潘江艷認為隴南西和縣、禮縣乞巧活動具有歌舞性、娛神性及功利性特征,研究乞巧民俗的文化形式及其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30]。蒲向明以在西漢水上游祁山鄉西漢村七天八夜完整乞巧民俗過程的田野調查中,發現隴南乞巧民俗所包含的地域文化蘊涵,諸如與三國文化、民間傳說和地方小戲“隴南影子腔”、“隴南花燈戲”等,存在,種種聯系和相互影響[31]。蒲向明認為西漢水上游西漢村(屬甘肅省禮縣祁山鄉)的乞巧民俗,具有古樸文化孑遺的特征,它還是一個女神(巧娘娘)崇拜祭儀活動的完整存留。通過田野調查發現隴南乞巧民俗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原初性,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隴南乞巧祀典、禮儀和習俗的動作以及舞蹈、演唱,具有深廣的表現力,展示了遠古遺風(特別是早秦文化)的一些活態,并隨著環境、時代和風尚的變化而發生著演進[32]。蒲向明通過對西漢村完整乞巧活動的考察研究,發現西漢水流域乞巧民俗活動是隴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資源,對推進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建設有重大現實意義[33]。趙淑蓮則對隴南乞巧活動中,從坐巧迎神到娛神送巧等環節,表現出的女子在乞巧時的虔誠、依戀心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34]。

2017年以來至今,隴南本土對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研究,勢頭似有放緩跡象,數量與質量整體思維如以前,但同時研究的深入化情況有所加深。李鳳鳴認為趙逵夫教授整理出版《西和乞巧歌》,反映20世紀40年代以前西和歷史的時政新聞類乞巧歌狀況,為我們了解上世紀40年代以前西和歷史,甚至隴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35]。趙淑蓮研究認為在乞巧歌中,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乞巧婦女們崇尚忠貞的愛情,聰慧美麗、多才多藝、淳樸善良、堅強能干,巾幗不讓須眉的人格魅力[36]。余永紅研究指出,西漢水上游地域乞巧風俗中的巧娘娘崇拜,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崇拜者的純女性化、崇拜方式的巫儺化和偶像造型的民藝化。與西漢水上游地域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也與當地相對封閉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37]。余永紅認為隴南乞巧民俗的“麻姐姐”可能都與“壽麻”有關,是隨著遠古西北地域氐羌文化向中原地區的滲透而融入中原文化之中,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最終演變為不同的地方神靈。[38]趙淑蓮、趙菊蓮認為隴南西和“乞巧歌”中,大量的方言俗語的運用,給人以鮮活的生命感、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隴南山鄉的泥土味兒,傳承了上古民歌常用的“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表現形式和美感價值,以聲調和旋律來感染人的情感[39]。

與上述納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根據國家藝術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省高校科研項目等研究計劃的論文相比,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民俗文化的著作寥若晨星。重點的有兩部:其一是李鳳鳴、韓宗坡、王亞紅著《西和乞巧民俗研究》,該著由三編組成,以西和乞巧風俗與乞巧歌為考察對象,理清乞巧歌在民俗學與民間文學方面的關系,以西和乞巧民俗為例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原則,進而探索乞巧風俗千古流傳的原因[40]。其二是張芳《西漢水上游乞巧及樂舞研究》,該書采用音樂人類學的方法,在對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乞巧儀式現存事象陳述的基礎上,描述乞巧音樂、舞蹈之基本形態及特點,剖析音樂在乞巧中的作用和功能,進而探討音樂、舞蹈和乞巧儀式及信仰對象之間的關系[41]。另有西和縣教育局編《西和地域文化》學生讀本第四部分“多姿多彩夸民俗”專節:傳承千年的乞巧節,有一定的普及性價值。[42]許彤主編《乞巧女兒節女書法家作品集》以書法作品展示西漢水流域乞巧風貌[43]。西和縣推出《中國女兒節:畫說乞巧》連環畫,對乞巧文化旅游開發具有現實意義[44]。

五、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的反思與展望

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溯源悠遠,至遲可以追及明清方志記載,但真正關涉學術研究,最早是在2006年舉辦首次乞巧文化論壇以后,十余年間此消彼長。2013年乞巧節上升為省級節會,并在北京舉辦高層論壇,成為標志性事件,本土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后續隴南文聯創辦《中國乞巧》雜志(內部刊物),為本土各界搭建研究隴南乞巧的平臺、展開深入研究乞巧的抓手創造了條件,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在廣度上已有可觀,涉及諸多方面,聚焦點多在乞巧儀軌、歌曲舞蹈、民俗文化、語言文學、藝術與審美等幾個角度,其中與秦文化的關系研究成為局部熱點。總體而言,隴南本土研究西漢水流域乞巧文化涉及面廣而深度不足,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應該看到,在現有隴南本土八縣一區,僅有西和、禮縣存在薄弱的研究力量,隴南師專作為地方高校承擔起了重要研究職責,做出了一些成績,但仍然是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隊伍建設無支撐點,研究機構或平臺沒有發揮功能,研究的人力和資金投入不足,分學科研究未能深入,形成了一定的懸浮現象,工作并未落地。后續要搞好本項工作,要加強隴南師專與西和、禮縣的聯系,充分發揮校地各自具有的優勢,加強研究隊伍建設,發揮研究機構職能,想方設法籌措經費,增加研究投入,引導開展分學科方向的研究,動用研究力量注意分合機制建立,就會走進持續研究、推進學術發展的新境地。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二区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欧美日韩导航| 免费播放毛片| 91青青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AV动漫| 国产视频大全|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麻豆国产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欧美日一级片|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第一页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 999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在线网站18禁|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婷婷丁香色| 韩日免费小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资源|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αv毛片|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