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梅
(山西省投資咨詢和發展規劃院,山西太原 030009)
垣曲縣位于運城市東部,縣境西接夏縣、聞喜,北靠絳縣、沁水,東鄰陽城、河南濟源,南同河南澠池、新安隔河相望。
垣曲縣轄新城、皋落、長直、王茅、華峰、古城、歷山、英言、蒲掌、解峪、毛家灣1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878個自然村,縣域總面積1 629 km2。整個縣域山區面積高達1 170.80 km2,垣曲縣山區較多,特色農業主要以核桃、花椒、煙葉種植為主。
圍繞垣曲縣1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展開實地調查調研,讓村民積極參與到調研過程中,并尊重村民對村莊的發展意愿,根據村莊發展優勢特色及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的制定鄉村發展目標策略及發展路徑;在鄉村用地布局上,協調“三生”空間的關系,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對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村容村貌特色塑造及環境整治等方面做出指引,并根據實際需要,對具有傳統文化及歷史的村莊等優先達到建設直營的作用;建立自上而下的鄉村規劃體系,引入先進規劃理念保障鄉村規劃實施。
近5年實施農村全域環境大整治,加快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業生態質量,按照村莊規劃好,建筑風貌好,環境衛生好,配套設施好,綠化美化好,生態自然好,管理機制好的目標推進鄉村建設,重點圍繞推進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新村建設、社會事業建設和體制機構創新等五個方面重點全面展開。到2030年,鄉村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0 m2、農村新型社區綠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達到50%、農村新型社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農戶入合作社率達到70%等,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全覆蓋。
利用垣曲縣優越的生態條件基礎,打造垣曲生態農業品牌;以推進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與農業協調發展的鄉村生態旅游,形成“項目帶動、基地為主、園區示范、板塊聯動、片區覆蓋”的大、中、小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循環圈,發揮垣曲縣的主導農業優勢,引導農業布局逐漸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打造具有千畝或一定規模的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引領全縣園區化農業的發展,實現規模集約經營,加快實現現代農業發展,到2030年打造具有特色的6大農業種植園區,分別布局在王茅鎮設施蔬菜園、皋落鄉香菇種植園、英言鄉、蒲掌鄉辣椒種植園、華峰鄉優質核桃示范園、紅豆杉種植園、王茅鎮蓮藕種植園。
按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全覆蓋的理念,布局垣曲縣鄉村基礎設施。在鄉村道路建設方面,全面建設四好農村路,全縣范圍內實現“巷道之間小循環,村村公路互相連,鄉鎮公路戶循環,縣域公路大循環”的公路網絡;供水方面,鄉村在集中服務范圍內,采用管網延伸供水,大、中型鄉村聚居點可采用獨立集中供水(供水站),小型鄉村聚居點可采用分散供水,相鄰村莊和同一村莊里的不同聚居點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考慮區域集中供水;在污水處理方面,聚居點在場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服務范圍內應優先采用接入污水管網系統,集中處理,地形起伏大、居住點分散、臨近河(湖)等區域的大、中型、小型聚居點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散居農戶繼續推廣沼氣池,對生活污水進行初級處理;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面,原則上每個鄉鎮宜有一個垃圾轉運站,在所有收運村莊中心位置,且與收運村莊的收運距離盡量不超過10 km。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從生活圈理論視角出發,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在四級生活圈內配置。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配建在村級組織(村兩委)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文化體育中心、衛生計生中心、綜合調解中心、農家購物中心的基礎配置上根據需求進行配置,一般控制在2 000 m2以內,按照村莊規模進行配置不同層級的公共服務設施,達到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垣曲縣村莊風貌整治從空間環境、建筑群體和建筑單體等三方面提出風貌整治建設指引。
鄉村空間環境依據復雜多變的山區地形特征決定了垣曲縣的大多數村莊坐落于山地丘陵地帶,極少數處于水網平原地帶,在地形整治上,作為空間環境所依存的骨架,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處理地形是一個非常適宜的選擇。臺地能夠與自然環境相契合的,并將水均勻地分布于整個地面,在進行景觀設計、道路設計中,應秉承對于地形的最小限度的改造原則,并進行一定程度的生態補償。
在鄉村道路上,道路整治分為穿越通過型道路整治、復合共享型街道風貌整治,以河西村為例、生活休閑型道路,以左家灣為例;村莊景觀設施小品從照明、標識、雕塑、建筑小品、圍墻柵欄等提出了建設指引。
村莊綠化風貌主要從自然山體、道路、宅前屋后、公共廣場綠化提出建設指導意見,強化村民綠化意識,保護村內古樹名木,平原村莊必須重視邊界綠化,建筑與農田之間,建筑與水域之間是重要的綠化邊界,道路綠化注意周邊景觀的引導與遮擋的節奏控制,村口橋頭等場地,宜孤植或叢植標志性大樹。休閑廣場周邊宜種植適量庭蔭樹和休息座椅結合的綠化,垃圾箱與綠化帶結合布置。
對村莊建筑群體風貌的整治,從建筑意向上看,垣曲縣域內的鄉村整體風貌主要有兩種類型:南部濕地水網區“水韻人家”、沿亳清河流域的村落,以及歷山生態區與毛家灣、解峪山林區“水墨山居”。對于“水韻人家”和“水墨山居”型區域內的村容村貌,發揚原有歷史文化,改造老街老巷,為居民趕集、廟會等提供活動空間,建筑從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一致性,即與環境的協調性、合院式院落、二層土木混合結構為主,從選址、營建、格局、結構,到材料、裝飾等都呈現一種渾厚素樸、端雅凝練的風格。在建筑風貌的控制上,維系獨有的美學意向與建筑風貌。
為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入發展,對村莊居民建筑分類進行提升改造,打造具有垣曲縣地方特色的建筑風貌,村內現狀建筑多為灰色混凝土墻面,破舊臟亂,建議主墻面應使用低彩度、中高明度的涂料或面磚;沿省道兩側的村莊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涂料或面磚,圍墻遮擋,種植高大喬木弱化建筑色彩;對移民新村增加圍墻、綠化,改善私密性,創造多種類型生活場所等。
縣域鄉村建設規劃作為一個全新的規劃類型,垣曲縣縣域鄉村建設規劃作為試點之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指導垣曲縣村莊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