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璘
(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山西太原 030009)
汾河太原城區段,歷來是太原這座幾千年古城洪水肆虐的主要河道。現在的太原汾河景區建成二十年來,必然肩負著太原城區防汛抗洪的使命。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極大地完善了基礎工程建設和提升了防汛抗洪的能力及成效。
汾河從晉北的管涔山發源,上游流經幾百里的山區,于太原城北的上蘭村流入了中游段的太原盆地。由北向南縱貫太原城區,分城為東西兩域。太原東西兩邊也是山地圍繞,所以市區三面環山,北高南低,城區正如盆底。汾河的上游山區,河道狹窄,坡陡流急,沖刷力大,挾帶著復雜的黃土地貌的大量泥沙。轉入太原盆地后,河道漸寬,坡緩流慢,并有較多的支流匯入,泥沙沉積量大增,河床變淺,這就為汛期洪水泛濫埋下極大的隱患。
除了汾河水,另外就是城區經常受到東、西山爆發的山洪威脅。主城區東西兩山有邊山支溝入汾口十多處(汾河景區重點監控東岸支溝有7條,西岸支溝有5條),這些邊山支溝有極強的雨洪水的匯集力,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山溝涌下,加之有400多萬居民所產生的城市污水,進入汾河的出口就有30多處,汛期來臨時,這些水從四面八方匯總而來變成洪流,洶涌向城中最主要泄洪渠道汾河。太原汾河景區就必然成為搶險抗災,關乎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沖。
此外,由于歷史的原因,過去城區各處防洪工程規模小,標準偏低,遠不及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新時期,太原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但生態環境也大為惡化,綠林草坪等透水面積大范圍縮小,硬化不透水路面大規模增加,使雨水下滲量銳減,導致雨洪徑流增加,流量和強度增大,時間減短,城市排水能力不及,加之城市垃圾,污水的增加,環境受到破壞,地下水道淤積堵塞,明顯增加了洪災的危險性。
太原市屬于暖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區,是一個典型的雨水不均,嚴重缺水的城市。春季干旱、多風沙、蒸發量大;夏季溫度高濕度重,降雨十分集中,多呈暴雨形式;秋季天高氣爽,雨水稀少;冬季寒冷干燥,雪量稀微。而汛期6月~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70%。如此集中的降雨,也為洪水的發生制造了天然的禍源。
鑒于對汾河汛情的深度認知,鑒于歷史損害的沉重警示,省市政府,汾河景區的全體員工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扎實備汛,切實做到思想認識、領導責任、技術方案、搶險隊伍、物資儲備、巡查培訓、具體措施、后勤保障等的全方位落實。幾十年來,每年都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及早部署,頭等大事。每年汛期前,根據太原市防汛辦汛期預警修訂防汛預案,盡早全面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到人,并且積極嚴格開展實施。
防汛的基礎工程設施,是抗洪制勝的基本保障。為了防止水患,國家在1961年,在蘭村上游修建了的汾河水庫,庫容量為7.21億 m3。隨著太原的發展迅猛和要求,1999年,在蘭村以上14 km處又建成汾河二庫,庫容量為1.33億 m3,汾河二庫建成后,太原城區段的防洪標準由原來的100年一遇提高到了300年一遇的標準。太原汾河景區正是依托這兩個水庫,泄洪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近年來,太原市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同時,對防澇水利基礎工程等也進行了大力改建。對邊山支溝及城區的為數眾多的排洪渠、退水渠、沙河、道路和街道地下排污管道、雨水管網系統、排污系統、污水處理廠等都進行了現代化新技術和高標準的治理和新建,提高了防洪退水治污的標準,大大清除了淤阻通水的障礙,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的防澇排洪能力。這也減輕了太原汾河景區防汛抗洪重擔的壓力。
1998年,政府決心大力實施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汾河太原城區段的治理,不僅把數十年來,垃圾如山,污穢不堪,淤阻癱瘓的河道徹底整治一新,為汛期泄洪暢通了水道,而且為蓄水美化和防汛作了最佳的設計和建設。河道中部為主河道,它的兩側地下是東西兩條暗涵,接受邊山支溝雨水和城市污水,排入下游污水廠處理。主河道用橡膠壩作為擋、排的基礎壩體,河道除拓寬加深外,用7道橡膠壩將40多千米的河道分段攔截。而1號到4號壩,中間又以中隔堤形式分成東西兩渠,東邊為220 m的清水渠,西邊為80 m的渾水渠。渾水渠為日常小流量的行洪道。平日蓄水美化,汛期洪水涌來時,則調節橡膠壩溢流塌壩泄洪。為排洪創造了極靈活高效的條件。
汾河城區段經過多年整治后,防洪、泄洪能力大大增強,汛期中小雨時主要從兩側暗涵排至下游,大到暴雨時邊山支溝的雨水越過暗涵流入清水渠,根據情況適當塌壩將洪水排至下游,遇到特大暴雨,匯集雨水流量大于400 m3/s時,清水渠塌壩過水泄洪。
為了保障防汛搶險的需要,汾河景區每年汛期前都提前充分做好防汛物質的準備。例如2016年,他們在5月就儲備防汛編制袋25 000條,防汛專用鐵鍬500把,救生艇2艘,救生衣200件,發電機用柴油16 000 L,汽油1 000 L,這些防汛物資有專人保管,專處存放,險情來臨隨取隨用。景區管委會還成立了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數十人的搶險隊,負責防汛設備設施應急處理,同時成立了以監察、安保人員為主的上百人的搶險隊,負責景區范圍內應急搶險。
景區管委會建立了嚴格的巡查、培訓、值班制度,進行常態化的管理。特別是5月進入防汛準備期,每天有匯報,每周有檢查,每月有例會,切實落實責任制。為防止突發事件,提前對景區泵站、橡膠壩設備運行情況進行嚴格檢查,并安排各維護單位進行業務培訓,強化防汛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技能,以及應對和解決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2016年,從4月到6月利用工作間息,對各泵房人員進行輪流培訓,每周一次共進行了12次,辭退或撤換不合格人員。組織認真學習橡膠壩運行中的注意事項、防洪塌壩運行操作,充排水運行操作,發電機運行操作,配電室運行操作,水泵安全技術操作等。
2014年6月28日汾河景區管委會組織了大型的專項防洪應急實戰演練。制定了詳細的演練方案,以洪水情況觀測、報告,組織搶險救援,塌壩排洪泄洪為內容,中層以上的主要領導全部上陣,相關人員60多人,全面組織了總、副指揮,物質保障、通訊、預警觀察、運行調度、安全保衛、搶險隊、解說等相應專職專人機構,嚴格以逼真的洪汛來臨實施演練方案,從思想精神狀態,到技術實施操作等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景區的巡查值班制度更是嚴格履行。值班人員在有汛情時,根據各自管轄的區域,分赴不同的管段,觀察汛情,及時打撈礙洪物,積極應對汛期水量,確保及時排洪。每月每日隨時都對橡膠壩及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嚴格檢查。泵房每月維護保養一次,發電機組定期保養,汛期增加檢查和維護保養次數。
洪后景區進行全面排查,修復工程器械,處置隱患,沖刷清理暗涵雜物,特別是清除大量的邊山支溝入汾口幾萬立方米的淤泥。
2016年景區從氣象及相關部門獲悉當年適逢全救超強的厄爾尼諾現象,汛期雨水會發生異常。景區的防汛抗洪更早作了強力的部署。進入七月汛期,雨水較常年明顯偏多。7月19日,太原市遭遇了20年來最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歷年罕見的持續降雨,氣象部門資料顯示,全市平均降雨量達136 mm以上。頃刻間,暴雨洪水導致道路堵塞、樹木傾伏、路面水位猛漲,火車站等多處重要道路橋洞被淹,多處出現超歷史水位險情,抗洪搶險進入最危急時刻。受連續降雨的影響,各邊山支溝的溢水嚴重,市內9條主要河流均同時發生洪水。進入景區汾河的洪水越過暗涵涌入清水渠主河道,水位迅速超過警界線。7月20日,景區防汛總指揮下令,4號壩、5號壩、6號壩、7號壩塌壩運行。這是景區首次實行副壩全塌運行。洪水洶猛地沖過壩堤,過水量約500 m2/s,連續過水約10 h之多,進入景區雨、污水量約2 000多萬立方米。由于備汛充分,組織得力,協同全市搶險及時迅捷,市內主要河流排入景區的洪水,迅速得到安全排放,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勝利完成了排洪泄洪重任。雨洪過后,7月22日,景區起壩恢復蓄水,專業人員進行打撈清理雜物及清淤工作。這次進入邊山支溝淤積淤泥量多達68 826 m3。
太原汾河景區的防汛抗洪管理啟示我們:思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統一指揮,有堅強有力的組織指揮體系是抗洪搶險制勝的關鍵;預案周密,超前部署,扎實備汛是抗洪搶險制勝的基礎;完善防洪工程設施體系,充足防汛物質儲備是抗洪搶險的重要保障;以人為本,嚴守制度,責任落實,巡察到位,督察有力,不斷磨煉出精兵強將是抗洪搶險的有力保證;深度認知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汛情特點,及時掌握現時精準的氣象水文等防汛信息是抗洪搶險制勝的重要依據和先決條件。今天新時代更創造了日新月異的良好的防汛抗洪條件,汾河的如猛獸般的洪水終將被人民降伏,變為馴順有利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