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西南營歷史街區現地處南通市市中心,占地面積約為14.65 hm2。西南營曾位于南通老城區的西南片,占地面積達10.8 hm2左右[1]。凝聚南通明清時間的建筑風貌和文化特征,為了文化的傳承,了解南通的歷史,西南營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顯得尤其重要。
南通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城市,老城區的街巷空間格局結合南通的地理、自然條件以傳統禮治秩序的規劃為原則,形成了網格系統的布局模式,強調了秩序和形式。原老城區由丁古角、西南營、寺街、東北營四片街區組成。目前僅寺街和西南營兩街區保存較完整,明清建筑尚未被破壞,肌理清晰。
1)街區肌理保存清晰完整。
隨著南通城市的發展,老城在不斷的改造,其規模在縮小,但是西南營的街區肌理仍舊是清晰明確的井田制方格網的布局形態。
2)建筑破壞較嚴重。
街區內除了文保單位建筑保護的比較好,其他的建筑在質量和風貌上的保護程度參差不齊,但未有改造,保留了建筑的原真性。街區采用合院式布局,建筑在開間上體現了南通傳統的居住建筑“三開間”,采用磚木混合結構,白墻黑瓦,屋頂以硬山頂居多的形式。
西南營街區是南通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現在的街區正面臨著衰敗與破壞,昔日繁華的景象已經不在。
1)與周邊現代化的高樓不協調。
西南營街區建筑是以一磚木混合結構為主的白墻黑瓦單層建筑,而周邊被超過4層以上的商業建筑圍住,兩種建筑風格格格不入,沒有過渡的空間。街區被周邊建筑擋住,加之入口的可視性比較差,人們很難看到里面的建筑,導致街區外繁華,而街區內蕭條。街區所處南通市市中心,土地價值高,隨著周邊商業建筑需求的增加,街區正面臨著縮小的危險。
2)人口老年化,流動人口在增加。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居住在這里60歲以上的人常住人口占總片區27.12%,遠遠超過城市老年化判定標準,故居民年齡構成偏大。而街區的建筑的使用對象從原來全部是原居民變成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32.8%。流動人口中大部分是來自各個地方的打工者,整體文化素質比較低,對街區沒有歸屬感。
3)物質空間環境品質低。
街區內部道路交叉縱橫,巷子坊間的交錯使得它內部路網看起來富有變換。主巷的寬度在2 m~2.5 m之間,次巷寬度1.1 m~1.7 m之間。街道狹窄,基本只夠兩個人并肩行走。
街區周邊是商業區,將廚房、污水、垃圾等朝向民居內部,嚴重影響了街區內部環境。而街區內部生活條件落后,原先的生活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需求。加之流動人口的增多,出現違章搭建建筑,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街區缺乏可供人停留的公共空間,缺乏活力。從整體上來看,綠化很少,公共交談的空間更少量,除了商店、公社,以及沒有明確功能的空地,幾乎沒有讓人停留、交談、休息、讀書的空間。在街區經常能看到居民坐在街道上交談,使得交通更加擁擠,造成安全隱患。
面對大量歷史街區被改造成商業街以及出現“千城一面”的現狀,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城市歷史文化和特色。若僅僅從建筑外立面改造和簡單的文化注入,并不能真正使歷史街區永遠保持活力。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應以文化的傳承和與時俱進的有機可持續更新為基礎,從而形成更深層次,更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西南營歷史街區的城市肌理是與南通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居住建筑布局相關聯,體現了當地文化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與民風民俗。在進行保護與更新時應保留網格式的布局形態,巷弄形式不宜變化太大,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合理的街巷結構基礎上再做適度的調整,使其能夠符合現在的市政、消防等設施要求和保留傳統歷史的印記。
西南營西邊靠近環西文化廣場,東邊靠近南大街商業街。而西南營歷史街區內部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在更新上必須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置換街區功能,從而提升街區活力。功能上除了居住區外,適當增加旅游服務,餐飲休閑功能。
目前現狀是周邊建筑將街區擋住,街區的可視性比較差。應在街區主要的窗口地帶,從建筑風格和立面,天際線等盡可能地反映歷史地標文化地標的特點。既能吸引周邊人流,讓街區更加具有活力,又能讓歷史街區的文化特色與周邊商業以及廣場之間能夠更好的共享集聚效應。
公共空間的存在起到了空間上的過渡、交通之間的聯系以及鄰里之間的交流等作用,也會影響街區肌理的形成。歷史街區的公共空間包括街巷、建筑、建筑小品等,街巷空間是居民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載體,能使歷史街區營造出場所精神。院落是構成歷史街區的基本單元,更是文化景觀環境的重要物質要素[2]。院落的組合方式和形態與自然地理條件、文化、風俗等有關。
西南營歷史街區應延續傳統的魚骨架結構,采用對景、節點過渡的手法來形成舒適宜人的空間。加強起點、終點以及轉折點等處的可識性和意圖,以及庭院入口的過渡空間。豎向上可以通過利用山墻界面來增加空間層次感。
目前街巷空間的白墻顯得單調,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花壇、座椅等景觀小品。既能提升環境品質、豐富建筑界面、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又能為居民、旅游者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街區內院式院落布局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基于延續院落開間、進深尺度、建筑外立面的同時,對院落進行新的規劃,庭院的設計不僅保持了質感,延續了環境,還滿足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運用錯位的手法使空間縮放更加富有變化,運用斷裂的手法來提高院落的開放性,運用退位的手法將過渡空間引入,運用扭轉的手法使得院內院外環境相互滲透,融為一體。
讓公眾參與歷史街區的改造與更新,可以加強公眾對街區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公眾熱情,為歷史街區帶來新生,保護原生文化[3]。在西南營街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過程中,公民參與宣傳得到加強,公眾意識增強,公眾滿意度成為指導。
推動公眾參與有序化體現在以下2個層次:
1)參與街區營造方針、城市計劃、各種事業計劃等的制定[4];
2)參與街區風貌保護的運營和監督。
西南營歷史街區凝聚著南通城市歷史文脈的精髓。以保持肌理延續文脈為前提,引進公眾參與制,注重整體協調性,增加公共空間,能夠有效促進歷史街區成為城市中發展活力最具特色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