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悅 方 翔
(1.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2.中國宏泰產業市鎮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一個城市能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可以從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此處指城市開放空間和建筑開放空間)的設計上來判斷。大型公共廣場等城市開放空間自不必說,本文主要討論現代建筑開放空間的現狀和設計研究。
筆者對建筑開放空間做如下定義:位于建筑內部空間與建筑外部空間之間,對公眾開放并可供使用的不圍合或少圍合空間。開放空間是在建筑實體之外存在著的開敞空間體,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同時也讓建筑更加豐富、更加富有趣味。建筑開放空間在建筑中的作用就如同國畫中的留白,一個成功的開放空間可以為建筑增色不少。
建筑開放空間也對應了現代主義建筑中流動空間的概念,在賴特、密斯和柯布等大師的作品中都有很多體現。同時,建筑開放空間也是城市空間向建筑的延伸,是改善城市風貌的積極因素。通過加強建筑與外部空間的聯系,加強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尤其是隨機性的接觸和交往,增加社會生活的樂趣。因此,對于建筑開放空間的研究是有現實意義的。
建筑開放空間的出現和發展,與功能需求、藝術形式、建筑技術等方面息息相關。
從建筑發展史看,建筑的開放空間設計是很早就出現并被廣泛運用的手法。例如在我國各地傳統民居中,架空的中庭、外走廊、圍廊等方式古已有之,根據環境的特定需要將開放和封閉巧妙結合,使建筑與庭院互相穿插、滲透、咬合,創造出親切宜人的建筑空間;近代南方地區出現的騎樓建筑,就是在街道與建筑之間,為行人設計出的一個可行走、可擋風避雨、并很適合社會交往的公共活動空間。
隨著我國步入工業化社會,現代建筑功能和體量迅速膨脹,以往和諧的空間關系被打破,許多建筑帶給人封閉、壓抑的感覺。建筑開放空間的匱乏,使人們失去活動場所和心靈寧靜。在這種情況下,建筑師們做出了各種手法嘗試,如建筑底部架空、屋面設置活動平臺等,改善了壓抑的空間尺度,使城市空間環境得到改善,建筑空間的開放化是必然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目前的建筑開放空間設計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對人性化的忽視。
建筑空間是為人服務的空間,必然反映出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受經濟等利益驅動,現代建筑追求更大的尺度和更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應,對形式的追求遠甚于對使用者真正需求的研究。很多設計是為開放空間而開放空間,片面追求形式、尺度失調,缺乏個性,場所的親切感和文化情趣的缺乏使得建筑開放空間沒有凝聚力,導致人的行為要求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缺乏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
2)孤立的設計。
隨著當今社會城市化甚至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類建筑需求及功能更復雜,體量也更巨大。設計師們對建筑內部空間普遍較為重視,但對外部空間則研究不夠。建筑的空間形態服從經濟層面的要求,建筑師們也更關注單體建筑創新的設計,而缺乏建筑城市一體化的設計思考。這就導致建筑與城市空間的界面不再親切生動,建筑和街道的關系失去了曾有的和諧,傳統城市中建筑的親切感和開放性越來越難得一見。
3)地方特色的缺失。
許多建筑創作還沉醉在“視覺設計”的淺顯層面,對建筑形式、表皮的設計多是玩弄手法,缺乏理性,不思考項目所在地的特色和文化,導致了與傳統的割裂,造成毫無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觀。如何延續城市的歷史風貌與城市空間特色,怎樣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氣候因素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去,是建筑師創作所面臨的挑戰。
1)效率觀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的空間效率十分重要。建筑開放空間是提高城市空間效率的有效手段,它能夠提供高度的人際交往和通達性。比如通過建立建筑開放空間,可以將公眾活動區域適當引離街道,緩解交通壓力。
2)系統觀念。
建立建筑開放空間有助于打破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將政府、規劃、設計、市政、園林以及開發商和公眾組織起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最佳組合。同時,建筑開放空間的建立使建筑回歸城市,改變以往“沿街一層皮”的狀態,達到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雙贏”。
3)強調以人為本。
日本設計師盧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寫到:“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他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建筑設計的目標是創造出適合人需求的人造環境,因此建筑開放空間的“開放”首先是建筑對人的開放,是否滿足了人的需要,研究人在建筑中活動的環境心埋和行為特征等。
4)創造場所精神。
“場所”作為完整意義上的概念是由海德格爾(Heidegger)在20世紀初提出的,挪威建筑學家R.舒爾茨(Christian Rorbery Schulz)則將它引入建筑學領域,他認為特定的場所是個人身份的組成部分。人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建筑中,既受其影響,也同時對建筑進行著自身及群體的判斷,“主體”與“客體”不斷相互作用。
把自身和所處環境相聯系是人類的本能。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說過:“人建造建筑,然后建筑塑造人”。建筑是通過一種“場所精神”來影響人類的,它既是環境設計中必須考慮的一個要素,又是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素,現代建筑開放空間的設計探索。
創造建筑開放空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建筑的底層架空、建筑的透空與凹入、建筑入口的開放空間、建筑內部的開放空間、立體化的開放空間、建筑屋頂景觀以及多種手法方式的綜合運用等。
1)建筑的底層架空。
底層架空設計指把建筑物的下部空間取消圍合限定,形成開敞、通透的效果,一般是有“頂”而無圍護結構的空間。架空設計不是為空而空,有的是為了退讓城市公共空間并主動引入人流,有的是為了引入光線等改善空間品質。該空間可以賦予某些功能,也可以不進行限定,通過人們之間的交往產生意義和價值。還可引入綠化、休息設施、娛樂設施等,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便利。
2)建筑的透空與凹入。
建筑的透空與凹入是對空間的模糊性界定。透空是在建筑體量較大時,為了不使建筑顯得過于封閉和沉悶而開出大的洞口,增加“虛”的體量以平衡實體;凹入是由建筑形體的局部后退,在城市與建筑之間形成緩沖的空間,使空間更有層次、深度。透空與凹入使城市開放空間、建筑開放空間、建筑室內空間三者的關系更加豐富。
3)建筑入口的開放空間。
入口是建筑使用的重要部分,是人們對建筑形成印象的重要部分。許多大型公建和商業建筑的入口設置開放空間,既可以緩解大量人流帶給建筑的壓力,也可營造相應的氛圍,給建筑帶來特色。
4)建筑內部的開放空間。
建筑內部的開放空間有助于創造豐富的空間效果,使建筑更加接近自然環境,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氣,同時也是促進人際交往的良好手段。
5)屋頂景觀。
作為建筑的第五界面,在高層建筑頂部可以開辟屋頂花園、屋頂泳池等向社會開放,甚至有的建筑通過巧妙設計已經無法清晰界定外墻面與屋頂,不僅對建筑本身干擾小,還可以提供高視點觀察城市,會帶來很有趣的城市體驗。
建筑開放空間作為一種空間資源,除了設計層面的問題,還要平衡開發商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很多開發商對建筑長期特色運營及城市空間品質提升沒有太多的考慮,因為從短期效益上看,更多的封閉開發空間通常會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基于這種情況,許多西方國家已針對性的制訂了相應的法規,如“架空底層公有化”的規定就要求高層建筑設計中注重底層通透空間在城市中的連續性。既從人的尺度為市民創造了連續的人行空間和豐富多彩的交往空間,也為城市良性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國很多城市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
建設行為以市場效益為前提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政府沒有給予政策、法規的正確引導,而任由個體利益最大化則一定不是最好的結果,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應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因此,政府應主動發揮其調節、引導的職能,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為形成“城市、景觀、建筑”三位一體的高品質城市風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