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紅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我國高等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全新的設計學科,它的形成與發展皆來自西方現代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一直探索的問題。自1988年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可在教學模式上還沒有成熟的成規。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多半是按照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來開設,受本專業教師的水平所左右,專業教學缺乏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設計作品往往呈現一種“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風格。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則會將環境藝術設計定位在“國際潮流”的層面,這種盲目定位,將成為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羈絆。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設計的對象涉及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我們將環境藝術設計劃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部分。物質形態是指構成環境景觀的各類物質要素,這些物質要素又按不同的材質分為不同的類型。意識形態是指影響人們行為的精神因素,如:人們的民俗習慣、宗教信仰,人們對地域文化、審美觀點、倫理道德的認識等等。環境藝術設計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如同生物學中生物群落的共生鏈,維持著自然萬物的萌發,使之處于動態的平衡穩定狀態。這種狀態是現代環藝設計所應達到的最終目的,其過程在于設計出最優化的“人類—環境平衡系統”,這個系統將展現人與環境的平衡、地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平衡,實現人與環境在新的高層次上的平衡和發展。
環藝設計專業涉及的范圍很廣,因側重點不同,每所高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也就有所差別。這里的差別多半是專業設計課程的不同,而專業理論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室內設計原理等基本教材,雷同化的教學,導致學生忽視民族歷史與人文知識的學習。在面對室外環境藝術設計時,因缺少對某一區域文化脈絡的理解,從而導致設計作品文化內涵的缺失。
地域性文化是歷史的載體,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淀演變的文脈。是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的文明脈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此印上了地域的印記,表現出獨特的一面。地域性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而“文化”,則是一個地域的靈魂與內涵。萬里長城、古運河是我們的歷史文脈,老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平遙古城、婺源徽派民居無不展現著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性文化作為一個地區獨有的象征,是一個地區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的體現。它能夠反映出地域精神和地域特質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建筑形態等資源的文化特征,不僅在整體上作用于物質資源稟賦的結構,而且還滲透在民眾的情感之中,包括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宗教情緒、民族性格以及審美情趣等等。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有學者調查獲知,日本環境藝術設計的傳統課程,要求學生通過掌握本民族的文化脈絡,去理解本民族的歷史之美,再以此為基礎去吸收歐美國家設計的精華,以民族的為己任,把日本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用這種方法來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
地域文化資源在我華夏大地豐富多彩,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區的山水地理、歷史文脈、民風民俗,凝煉成文化基因,這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基本文化密碼,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根與源泉。齊魯文化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譽。在齊魯大地上,有8000年前的后李、北辛、大汶口文化及距今4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歷史文脈,還有中華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這無不彰顯齊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宋元明時期,“濟南二安”李清照和辛棄疾,豪邁不羈、慷慨悲壯的詞風左右中華詞壇;張養浩的散曲風格流暢清麗,達到了元代散曲高峰;大文學家蘇軾、蘇轍、晁補之、歐陽修、黃庭堅曾在濟南任職生活,為濟南文壇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清至當代,名士文人更是人才輩出,清著名文人李攀龍、顧炎武、周永年等;三十年代的王統照、臧克家、季羨林、李長之、郭紹虞、嚴薇青等及客居濟南任教的老舍、胡也頻、陶鈍、吳伯蕭、董秋芳、卞之琳等。濟南文化名士舉不勝舉,“名士文化”資源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課程及設計方案中的藝術節點。
以濟南泉城廣場其為圓心,30 km內名士可謂俊采星馳、蛟龍起鳳,演義著一部部歷史文化史詩。東部章丘百脈泉邊,有“婉約詞宗”李清照;南部歷城仲宮,有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西部云莊,有元代散曲泰斗詩人張養浩;北部鵲山,有神醫扁鵲;百花公園,有“孝德”傳世的閔子騫。這些歷史文化節點,是環境藝術設計用之不竭的文化素材。這不僅要求教師對歷史文化要有系統和全面的認識,還要能靈活的穿插在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鼓勵學生把這些文化素材應用于新城市化開放式街區的設計規劃中。
一個地區的環境形態,是其地理特征和歷史文化賦予的。決定環境形態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氣候條件;居住結構變化;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是濟南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古城中的傳統民居,依著青石板鋪筑的小巷建造,深灰色的瓦頂、粉白色的墻壁、灰白的臺階、漆黑的大門,青石板下流出涓涓溪流。“整個濟南城市被包圍在泉水的潛流中,這泉水,浸潤著所有濟南全城的大街小巷,使濟南蒙著一重水色的紗。在古逸中現著清秀的意味……濟南該稱為泉之城,因為泉水好像是濟南的命脈,它使濟南的景象美麗,使濟南的生活柔和”[1]。
泉水文化是濟南環境形態的物質空間載體。有學者認為,城市文化的物質空間載體,根據其作用可以分為展示性空間、傳承性空間、創新性空間和綜合性空間。展示性空間是所有城市公共空間的總和,包括建筑外部空間、廣場、街道、公園等;傳承性空間是延續歷史的城市文化的空間類型,包括文物古跡、傳統建筑和城市格局等;創新性空間是當前城市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空間形式,包括立交橋、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地下空間、高層空間等;綜合性空間是指兼具上述兩種以上空間功能的空間類型[2]。
按上述理念,環境藝術設計應當既秉持傳承歷史文脈,又體現當代文化潮流的原則,使環境設計在空間功能上實現古今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多樣化的環境文化空間載體。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課程中,把握好環境形態的現代化與地域特色的解讀,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中,塑造識別性強的地域形態,保留歷史文脈,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只有立足于民族,擺脫盲目跟從,才能創造出有個性的優秀作品。
環境生態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對濟南環境生態自然景觀的生動概括。除去天地造化之神奇的泉水,古人又獨具匠心,引水成渠,匯溪成湖。將山、泉、溪、湖與城池營造巧妙結合,遂織就一幅渾然天成的秀美“泉城”。濟南多山、泉、溪、湖自然美景,名聲浮于天下,為文人騷客的向往之地。例如,環波亭“楊柳巧含煙景色,芙蓉爭帶露花開。城頭山色幾圍出,眼底濤聲四面來”[3];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古人環境生態設計留給我們的不僅具有文化內涵,更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展現。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遵循古人的設計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當地特有的環境生態和歷史文化脈絡展開設計規劃。形成以環境生態和諧發展為重心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傳承歷史文脈,強化區域特色,全面提升設計作品的綜合競爭力,在當下民族的與世界的雙重擔當中盡一綿薄之力。
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要拓展地域文化在教學中的實踐,注重研究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手段的使用,整合構建現代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和有關地域文化內容的拓展,實現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