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濤,朱夢蓉
(1.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成都 610041;2.成都泰康蜀園醫院藥劑科,成都 610041)
隨著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和全國城市化速度進一步加快,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各項政策的落實,民營醫院無論從注冊數量上還是服務能力上都有快速增長。自2009年來,民營醫院的數量及占比均快速增加,2015年首次超過公立醫院。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2月底,全國共有醫院3.1萬家,其中公立醫院1.2萬家,民營醫院1.9萬家。與2017年2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33家,民營醫院增加2335家[1]。民營醫院的數量不斷上升,并且已經超過公立醫院,目前占比為60.40%。筆者將從民營醫院發展趨勢入手,對民營醫院經營現狀和所處困境進行分析,旨在提出有效措施,以對民營醫院健康有序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1.1社會資本投建民營醫院的政策導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營醫院就開始出現在醫療行業中,但因為當時對公立醫院主體地位的過度保護,民營醫院并沒有得到大力的發展,多以小診所的形式出現在逐步規模化的城市中。2000年國內發布《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開啟外資進入國內醫療市場的大門。2001年9月,國家進一步放開醫療市場,民營醫院才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在2003年時有些地方為補充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引進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對民營醫院實行3年免稅制度。2009年新醫改啟動以來,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政策,希望形成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合理競爭、互為補充的醫療市場。非公立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2]。放寬民營醫院市場準入,要求完善財稅價格政策,促進其與公立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3]。要求進一步放寬舉辦主體和服務領域,簡化審批流程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4]。將大力發展社會辦醫列為2015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之一[5]。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等五大舉措,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
1.2目前我國民營醫院發展的現狀 根據中國臺灣地區民營醫院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民營醫院發展已經過建立前期(1980年前)、初步建立期(1980—2000年),2000年后已經進入快速建立期,未來將進入大規模的擴張整合期。從目前民營醫院的分布來看,超過8成民營醫院分布在中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西部地區則較少,這與公立醫院的分布基本一致,在分布上并未形成錯位競爭的關系[1]。
8年來民營醫院占比已從33.79%上升到60.40%,從絕對數上已超過公立醫院;民營醫院注冊數在以每年10%~20%增長,2017年是2010年的2.65倍。見表1。
醫院床位的增長率約每年20%;規模化的民營醫院逐步增多,國家也在學科建設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如重點專科建設在2015年給予民營醫院11個重點專科授牌和資金支持。見表2。
診療人次增長率12%~23%;入院例數增長率15%~33%。這些數據持續高速的增長,表明民營醫院已進入快速增長期。見表3,4。
2.1資本來源多樣化 醫療投資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內很難達到收支平衡。目前我國民營醫院主要由非官方的個人或聯合體投資興辦,主要包括私立醫院、股份制醫院、股份合作制醫院、中外合資合作醫院以及其他形式的醫院[6]。民營醫院為了能夠快速回籠資金,大多選擇租房經營。由于融資政策的限制,多數單體的個人投資醫院很難擴大規模,基本都在維持現狀。這就為擁有大額流動資本的企業提供機會。據了解,目前已有房地產企業、保險公司、酒業等多個擁有長期資本輸入的企業投資了醫院,預計在2020年前后,將有數十家大型民營醫院會投產。類似蘇州九龍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旺旺醫院等一批外資醫院的健康運行,為我國本土社會資本投建醫院樹立了榜樣[7],華潤鳳凰醫療、泰康醫療、百匯醫療、顧連醫療等逐步涉足國內醫療建設,為民營醫療注入了活力。

表1 2010—2017年民營醫院注冊數 家

表2 2010—2017年民營醫院床位數 萬張

表3 2010—2017年民營醫院診療人次 億次

表4 2010—2017年民營醫院入院人次 萬例
2.2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 大多數民營醫院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往往壓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投入,使得大多都只能開展最基礎的醫療服務,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醫療技術。優質衛生人才目前大多集中在公立醫院,醫療團隊建設的不足,使得民營醫院即使聘請了專家,也很難完全發揮專家的作用。制定遠期培養計劃,重視學科建設和團隊建設是民營醫院長久立足的根本。
我國衛生人員整體在增長,民營醫院幾年保持在10%的增長,占比由2010年10.83%增加到2017年20.47%,總體人數是2010年3.11倍。截止2017年末,本科及以上占34.0%,大專占39.1%,中專占25.1%,高中及以下占1.8%;高級職稱占7.8%,中級占20.5%,初級占61.4%、待聘占10.3%。見表5。

表5 2010—2017年民營醫院衛生人員 萬人
多年來,民營醫院衛生人員主要來源于公立醫院流動和畢業生招聘,造成兩極化現象嚴重。退休醫生成為民營醫院醫生的主力,這部分人員職稱普遍在中高級,護理人員則多為工作5年內年輕護士。趙薇等[8]對四川省的民營醫院衛生人才職稱、學歷的調查發現,民營醫院醫生的整體學歷、職稱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護士則低于全國水平。但在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不同級別的人員進入市場流動,如:軍隊醫院和企業醫院的改革、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的合作模式、多點執業等,這都將成為優化民營醫院學歷、職稱的重要來源。
2.3醫療質量 醫療技術人才的缺乏、流動性大以及安全意識薄弱、管理能力有限是導致民營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較公立醫院低的主要原因。小型的民營醫院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的支持,往往不能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醫聯體項目的開展以及公立醫院與民營合辦項目的開放,為民營醫院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2.4社會偏見 公眾對民營醫院的偏見主要來自既往類似“莆田系”的刻板印象,主要表現為醫療質量差、過度宣傳等,消除這種偏見,已成為民營醫院建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消除這些偏見,需要民營醫院通過自律、改變自身行為的方式來證明。
2.5行業競爭 民營醫院發展不僅面對來自公立醫院的競爭,而且民營醫院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隨著人均床位的逐年增加和國家出臺的各項有利于公立醫院降低醫療費用的措施,民營醫院必須快速反應,及時調整戰略。
3.1單體擴大 隨著資本來源逐步由個人、小集團過渡到如今的大的金融、地產等機構的轉變,民營醫院的注冊規模也在逐步擴大,近幾年注冊的三級醫院已達數十家。單體規模的擴大,為提升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學科建設提供了基礎。
3.2連鎖化 當前市場已經有很多諸如婦產、耳鼻喉、腎病、康復的連鎖醫院,雖然單體規模都不是很大,但大大增加抗風險能力,品牌化的管理和經營為企業的長久發展提供有利支撐。
3.3服務差異化 為了保證市場占有率,民營醫院重點投放的除了專科醫院外,還重點發展特需服務。從患者入手,重點發展那些有較高收入的人群,提供VIP服務,如高端產科、專家預約門診等。在社會均化的醫療服務中,保持同等的醫療水平的前提下重點強調環境、舒適度、體驗等。
3.4醫療保險的準入 國內醫療保險制度日趨健全,從最初的全民公費醫療逐步過渡到社會醫療保險,目前社會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超過95%。民營醫院在保險方面除了與公立醫院同等享有申報定點醫療機構的權利,同時在商業保險、國際保險支付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和空間,為商保客戶提供更為便捷的報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