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妍,徐優文
癌癥是危害人類生存質量的第一大殺手,其中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的惡性腫瘤,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癌癥之一。宮頸癌在所有婦科惡性腫瘤中發病率高居第2位,并隨著現代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宮頸癌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發病率也隨之上升[1]。2009年我國出臺實施了一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工程:對城鎮35~59歲婦女進行“兩癌”(“兩癌”即為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篩查,該項目對提高城鎮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識,降低患病婦女病死率,促進城鎮女性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借助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工作,總結分析當地婦女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的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為其后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研究對象為2012年1—12月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包括張灘、關廟、吉河、瀛湖、流水、茨溝、早陽、河西、沈壩、新城10個鎮的常住農村婦女。篩查納入標準:有性生活史,不在月經期和孕期,沒有做過全子宮切除術,檢查前1 d不上藥、不沖洗、未發生性行為。本研究經安康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者均自愿參加篩查并能接受檢查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篩查要求本次系首次在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中進行宮頸癌篩查,預計參加篩查人數應為2.5萬,但實際有10 149例婦女參加篩查。普查規定的年齡范圍是35~65歲,因篩查指南建議對21歲以上有性生活史或所有有3年以上性行為者進行篩查,并且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初次性生活時間較早,早婚早育現象普遍,當地絕大多數老年婦女一生中從未參加過任何篩查,所以實際參與篩查年齡范圍是19~75歲。在篩查前各鄉鎮衛生院對篩查進行宣傳,并對年齡、婦科疾病的種類、地區分布進行統計。
1.3篩查方法
1.3.1 巴氏涂片及染色 被篩查者取膀胱截石位,用陰道擴張器充分暴露宮頸,用無菌棉簽拭去宮頸口多余黏液,以宮頸外口為圓心用宮頸刷向同一方向旋轉3~5圈后取出,立即在載玻片上向一個方向推移均勻,在載玻片一側貼上標注姓名并編號的標簽,立即固定于95%乙醇中,時間不少于15 min,然后取出晾干,送安康市中心醫院病理科進行巴氏染色后鏡檢。將樣品靜置于95%的乙醇溶液缸內3 min,自來水沖洗,后浸泡于蘇木素液內5~8 min進行細胞核染色,用自來水沖洗至無顏色,靜置在飽和碳酸鋰溶液內1 min出現返藍,用自來水沖洗后,放入95%乙醇中脫水1 min,用橘黃液染色2~3 s,再用95%乙醇漂洗3次,用巴氏染色液染色1~2 min,繼續用95%乙醇漂洗3次,最后吹干、涂中性樹膠。
1.3.2 巴氏涂片描述性診斷系統(TBS)分類法 閱片由有經驗的細胞學診斷醫生完成,報告結果使用2001年重新修訂的TBS報告系統進行分類。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細胞為正常(WNL);不能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不能排除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不典型鱗狀細胞(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與宮頸上皮內瘤變Ⅰ級(CINⅠ)符合;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包括CINⅡ、CINⅢ以及原位癌(CIS);鱗狀上皮癌(SCC)。宮頸細胞學陽性表示檢查結果為ASCUS或以上者。
1.3.3 陰道鏡檢查 對檢查結果為ASCUS或以上者,在安康市中心醫院婦科進行電子陰道鏡檢查并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被篩查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陰道擴張器充分暴露宮頸,再用消毒棉球輕輕拭去宮頸表面黏液,在電子監視器下直接觀察宮頸上皮的病變,活檢區首先選擇陰道鏡下的醋白上皮和碘染色不著色的區域,如鏡下為正常轉化區,選取宮頸四象限(3、6、9、12點)區域活檢,取下的組織標本送病理科檢查。活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包括:正常或炎癥、CINⅠ、CINⅡ、CIN Ⅲ、浸潤癌。
1.4統計學方法對所有參加篩查的農村婦女的數據錄入Excel表格。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統計推斷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多樣本比較的χ2檢驗或秩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篩查率=(實際篩查例數/應篩查例數)×100%。
2.1年齡概述篩查對象年齡范圍是19~75歲,共10 149例,其中年齡為36~60歲的婦女8 750例(86.22%)。在參加篩查的婦女中,30歲以下最少,僅91例(0.90%),30~<40歲者2 060例(20.30%),40~<50歲者3 872例(8.15%),50~<60歲者3 300例(32.52%),60歲及以上者826例(8.13%)。
2.2宮頸脫落細胞檢查結果及與年齡的相關性對10 149例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進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其中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TBS)正常或炎癥總例數9 875例(97.30%),發現宮頸細胞學異常者274例(2.70%)。細胞學異常中ASCUS 167例,檢出率為1.64%;ASC-H 87例,檢出率為0.86%;HSIL 6例,檢出率為0.06%;LSIL 14例,檢出率為0.14%。具體數據見表1。不同年齡段宮頸脫落細胞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657,P=0.000)。

表1 安康市10個鎮農村婦女年齡與宮頸脫落細胞檢查結果/例(%)
對所有宮頸脫落細胞學診斷異常的農村婦女274例進行陰道鏡及活組織病理檢查,共檢出CIN共16例,包括CINⅠ3例,CINⅡ7例,CINⅢ6例,占參加篩查總人數的0.16%;其中宮頸浸潤癌4例,占參加篩查總人數的0.039%。不同年齡段宮頸癌前病變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941,P=0.002)。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篩查脫落細胞學診斷異常檢查結果/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以宮頸巴氏涂片為主要方法的宮頸癌篩查的普及和推廣,宮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呈下降趨勢。在宮頸癌高發地區的中國,近20年里宮頸癌的病死率降低了大約68%,且城市婦女宮頸癌病死率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農村婦女[3]。農村宮頸癌的年發病數和死亡例數均占世界的1/3[4]。研究認為宮頸癌的發生需要若干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從癌前病變進展到浸潤癌[5-7]。由于宮頸癌存在著一個較長的癌前病變期,且早期宮頸癌病人治愈率高達90%,因此宮頸癌篩查研究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19世紀4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在宮頸癌篩查中將巴氏涂片法作為經常使用的一種篩查方法。1957年中國從北京地區開始進行婦女宮頸脫落細胞篩查工作,現已經逐漸推廣到了各個省、市、縣。2012年Moyer[8]的研究表明,使用巴氏涂片與液基細胞學進行篩查,宮頸癌病人的人群發病率明顯比未篩查人群的發病率低。我國在宮頸癌普查中對宮頸應用巴氏涂片法,通過該方法降低了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9],所以,宮頸癌的篩查仍然是目前預防和控制宮頸癌的主要手段。
安康漢濱區女性總人口數為47.38萬人,預計篩查漢濱區10個鎮的常住農村婦女2.5萬人。篩查前通過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形式對各個鄉鎮常住婦女進行宮頸癌普查工作的目的宣傳,但實際只有10 149例參加本次在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中進行的大規模宮頸癌篩查,完成率為40.60%,不到預計篩查人數的一半。此次在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中進行宮頸癌篩查參與比例較低,可能原因是當地婦女自我保健意識較差,動員困難,依從性不高,對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對宮頸癌篩查相關知識的了解,對開展宮頸癌篩查工作意義的理解也不夠深刻,部分人員健康意識淡薄,認為自己沒病沒必要參與篩查;其次因為安康經濟不發達,有很多農村婦女外出打工未能參加篩查;再者由于當地某些私立醫院為了商業利益進行不規范的宣傳和操作,使部分人過度治療,花費少則數百多則上千,受此影響,部分人擔心再次上當受騙未沒參加篩查。故提高農村婦女對宮頸癌篩查相關知識的認知迫在眉睫。
2009—2013年全國農村婦女兩癌篩查中,宮頸癌前病變的檢出率為0.05%,宮頸癌的檢出率為0.008%[10]。本研究對10 149例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共檢出CIN 16例,占參加篩查人數的0.16%;其中宮頸浸潤癌4例,占參加篩查人數的0.04%。數據表明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宮頸癌前病變與宮頸癌的發病率均高于中國平均水平。我們應該重視安康農村地區宮頸癌的篩查工作,頻率可以多為每年一次,部分為3年一次。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宮頸癌早期篩查的目的,不同地區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如醫療機構條件、經濟收入等)合理采用篩查方案,進行個體化的篩查。
據WHO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50萬例新發生的宮頸疾病病例,而在中國每年新發生的病例約有13.15萬例,占到全世界的28.8%[11]。本研究發現ASCUS病人年輕化,我們應提高對ASCUS病人的重視,今后應擴大宮頸癌篩查的范圍,不僅要加強對生育年齡的婦女宮頸疾病的篩查,也要包括所有有性行為的青年婦女和絕經后的老年婦女,及時對ASCUS病人進行正確的分流管理,以減少CIN及以上病變病人的漏診和失訪。其中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是一種有效的分流方法,可以從細胞學結果為ASCUS中有效地檢出CIN提供參考,也可減少陰道鏡下的活檢[12]。但HPV檢測費用較高,由于受到當地經濟條件的限制,在本次篩查中未采用,也無法了解安康漢濱區農村婦女HPV感染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應對安康農村婦女定期進行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宣傳宮頸癌防治的知識,增強防癌意識,使廣大農村婦女了解與宮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以阻斷宮頸癌的發生。針對宮頸癌的高危因素,有針對性的對當地婦女進行健康教育,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而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