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平,韓惠強,柯志鴻,游偉強,陳錦珊
醫院制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臨床需要經批準而配制、自用的固定處方制劑,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特色產物。醫院制劑屬于藥品范疇,是對市場藥品供應的有效補充,其質量直接關系到臨床用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1-3]。盡管醫院制劑中間品與成品均經過檢驗合格后才可放行,但是抽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其質量是設計和生產所決定的[4-7],因此,提高醫院制劑的生產質量管理水平至關重要?,F對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院滅菌制劑的生產偏差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總結實踐經驗,推動質量持續改進,保障臨床用藥安全[8]。
回顧性分析2016年1—12月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院19例次滅菌制劑生產的偏差項目,并運用“頭腦風暴”并參考PDCA[P(Plan)、D(Do)、C(Check)、A(Action)]循環的管理模式,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探討偏差原因,針對主要原因擬定糾正和預防措施,之后組織末端落實,跟蹤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執行情況,比較實施前后的偏差發生情況,最終進行結果確認。
2.1偏差基本情況2016年全年共出現偏差19例次,其中重大偏差2例次,主要偏差8例次,次要偏差9例次,見表1。
2.2偏差原因分析運用PDCA小循環、頭腦風暴和魚骨圖查找各種原因,見圖1。
分析魚骨圖找出的各種原因,認為影響制劑生產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1)人的因素。制劑生產人員的質量意識、風險意識不強,執行標準操作規程、配制規程不嚴格,核對制度有時流于形式。(2)機的因素。設施設備使用年限長、故障率高,日常維護保養不夠精細。(3)料的因素。個別藥包材存在質量缺陷。(4)法的因素。不同人員對生產工藝的理解不夠一致,對一些關鍵操作要求還不夠具體明確。(5)環的因素。衛生清潔消毒有時存在死角。

表1 滅菌制劑生產偏差的基本情況
注:a表示該偏差出現的次數,其余未標注次數的為僅出現1次

圖1 魚骨圖分析制劑生產偏差產生的原因
透過這些主要原因,可看出這5個環節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的,但“人”的因素占主導地位,因此加強人員管理和崗位培訓,提高人員的生產管理能力與專業技術水平至關重要。
2.3措施擬定和實施針對產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運用“頭腦風暴”,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探討偏差原因,擬定了12條糾正和預防措施并落實執行,具體見表2。

表2 糾正和預防措施

表3 制劑生產偏差同期對比/例次
2.4效果確認通過合理應用“品管圈”的管理手段,參考PDCA循環,跟蹤分析糾正和預防措施執行情況,對實施前后的偏差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見表3。通過同期對比發現,2017年上半年偏差例次相對于2016年上半年減少了55.56%。
2.5標準化和持續改進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后,根據工作任務分工,通過生產部門負責人、各工序崗位負責人、各工序生產人員,逐級跟蹤落實,定期檢查落實情況,并結合每月月初的工作計劃和月底的工作小結,對偏差的糾正和預防措施跟蹤落實和檢查總結。定期向質量管理辦公室匯報糾正和預防措施落實的相關情況,并在科室每季度的制劑質量分析會上進行分析、匯報和總結。推行質量管理辦公室、生產部門負責人、崗位負責人三級監控,月、季、半年、年度匯總,對制劑質量進行分析、評估,根據上一個周期的檢查結果,提出下一步需要繼續改進的措施,進入下一個改進周期,由此實現制劑質量的持續改進。
3.1偏差管理偏差管理作為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手段,對提高產品質量保證能力具有重大意義[4,9-10]?!端幤飞a質量管理規范》(GMP)第二百四十八條規定[11]:企業應當建立偏差處理的操作規程,規定偏差的報告、記錄、調查、處理以及所采取的糾正措施,并有相應的記錄。在制劑生產過程中,針對偏差管理普遍存在思想認識不足,培訓不夠到位,管理程序不合理,糾正和預防措施不全面等問題[12-14],因此首先必須提高偏差管理認識,加強偏差管理培訓,并建立科學的偏差管理體系。
3.2偏差糾正和預防措施GMP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11]:企業應當建立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系統,對投訴、召回、偏差、自檢或外部檢查結果、工藝性能和質量監測趨勢等進行調查并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調查的深度和形式應當與風險的級別相適應;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系統應當能夠增進對產品和工藝的理解,改進產品和工藝。在工作實踐中,糾正和預防措施重在執行,其實施要點在于消除潛在的不合格風險,避免同類偏差的重復發生及耗費大量的管理資源,并最大限度降低質量風險。通過嚴格執行糾正和預防措施,院內滅菌制劑2017年上半年的生產偏差例次大幅減少,特別是與去年同期相比未再發生重大偏差,表明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醫院制劑生產中,應加強質量風險管理,合理運用品管圈的管理手段,按照PDCA循環有效解決偏差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而推動質量持續改進,提高生產管理水平,保證制劑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