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工記》是我國古代編寫的關于手工業制作的重要科學著作,保留了大量的手工業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關于《考工記》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
關鍵詞:《考工記》 統一 天人合一 造物
關于《考工記》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陳寅恪先生認為《考工記》可能成書于西漢;梁啟超先生認為成書于戰國后期;而郭沫若先生認為《考工記》成書于春秋末期。學者對于《考工記》的研究也足以表明對它的重視。同樣,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也對后世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平日理解“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多是分析一件成功的作品被創造出來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其中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是造物的客觀條件,“工有巧”則是對這些客觀因素的主觀處理,所以這句話自然地被收錄在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當中,拿到現代也常用作比喻造物的最高標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籠統的造物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一直沿用到今日。何為“天時”?天有春夏秋冬四時之分,萬物有生長消融之分,適時地尊重自然規律的變化。何為“地氣”?指的是地理特征的不同,地理環境的區別。因為天時和地氣而導致的材料的不同,“材美”不僅體現在選材的精美上,也體現在不同材質的選擇上。“工巧”是在前邊的鋪墊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造物,先有新穎的設計理念,再對材料有具體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再加上設計師精湛的工藝技術,最后,造出來的物品要有很強的實用目的。
對于以上觀點,我們首先通過中國傳統設計中的園林設計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的古代園林設計不僅在中國歷史上閃光,在世界上都是令人矚目的,先不說在滾滾的戰火中消失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單說現在保留下來的園林,也多是精美奇巧的,像一個個精美的藝術品。而分析能保留下來的原因,首先這些園林的選址、選時等多是順應天時的,一年四季,園林內每個季節的顏色也是不停變化的,遠山近水,都要考慮天時、地氣,在一定的條件允許下,才能通過一些技術和手段,也就是造物觀中所談到的工于巧,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被,營造建筑等方式和途徑,創造出美的環境,使這個環境在具有一定美學價值的同時,也具有實用價值,還能在不破壞外部環境的條件下,以天做勢,達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到天人合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崇尚自然,源于自然,人類的發展反而在其次,如此這個園林本身才能長遠發展,流傳于世。所以說談到現存的古代園林,就不得不從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觀察,時間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篩子,沉淀下來的都是精華,隨著歲月消失掉的便是沒有達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境界,要么被歲月殘忍地拋棄,要么就在新技術的條件下被更新換代了,還有就是中國的古代園林不僅代表著園林本身高超技藝,往往還代表中國人代代相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表現出中國人民對自然的尊重與向往。在今天看來,中國古代的園林不僅僅代表著中國古典建筑的高峰,同時凝結著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蘊藏著儒家,道家以及佛學的觀點,還涵蓋了中國的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做到了園中有景,園中有詩,園中有畫,既有作為人的智慧,又有高于人工的東西,結合山水,達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保存至今,也做到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觀點雖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頁,是祖先作為重要的觀點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所驕傲的,但是無獨有偶,這個觀點在西方雖然沒有明確文獻推現于世,但早在西方工業革命期間,包豪斯成員、著名建筑設計師米斯·凡德洛就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觀點闡述,意思大概也就是順應自然,少做裝飾,在滿足多樣性設計需求的同時也不應該違背大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迎合自然,之后的選擇才是人工所創造的,整個工業革命都被包豪斯排斥,他們崇尚的是中世紀的純手工技藝,時代在發展,純手工自然被取代,這是社會的選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曾經提到物種間的選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用在這里也是一樣的,但是盲目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都是不可取的,這也是《考工紀》的重要論點。
反觀今日,社會節奏加快,浮躁于世,冷冰冰的高樓修建的速度遠遠超過自然更新換代的速度,工業革命的余溫已經波及全球,為了跟上時代的節奏,當今設計師尚且顧不上造物的質量,“材有美,工有巧”都暫時被擱置,更顧及不上什么“天有時,地有氣,”一座幾十層的大樓轉眼間就拔地而起,周圍的環境很快就被高級的柏油馬路取代,山山水水的景色被整齊的城市覆蓋,從表面看似乎也是為了發展,實際上,在我們選擇悖逆自然的同時,自然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在懲罰我們,什么沙漠化,全球變暖等問題暫時不談,眼前的霧霾就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到了我們的健康,情況不容樂觀的同時讓我們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傳統的造物觀,即在天地造物,何以為準?
(作者簡介:鄭雪嬌,女,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油畫創作)(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