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代展子虔在我國美術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其作品《游春圖》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畫卷,也是我國青綠作品中里程碑式的開創。本文從展子虔的生平、《游春圖》的藝術特色、對后世青綠山水畫發展的影響這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展子虔 《游春圖》 青綠 色彩
一、展子虔生平介紹
我國古代經歷了一個很短暫的朝代——隋朝。隋朝時期經濟社會一片繁榮,對外交流廣泛,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隋代運河的開通使得人們交流更加便捷,宗教與繪畫的融合更加密切。展子虔作為隋代最為重要的畫家,他的一生經歷了兩個朝代,隋朝和唐朝。他的幼兒時期在戰亂中度過,自幼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繪畫天賦,之后入朝為官,直至晚年衣錦還鄉。在官場展子虔不得志,他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拜訪名山大川,游歷大江南北。從他的山水作品中就看得出他的性格耿直,不為世俗所染,保持自己的秉性,寄情于大自然。他在繪畫方面涉獵廣泛,對人物畫的描寫十分傳神。因為隋代文化交流廣泛,佛教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寺廟中的壁畫盛行,展子虔曾在許多寺廟中繪制壁畫,其線條流暢,對馬的畫法也是十分逼真。正是因為展子虔將不同年代的繪畫技法不斷學習,又融入自己的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在初唐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被合稱為“唐畫之祖”,在整個繪畫史上有他不可磨滅之功。
二、《游春圖》的藝術特色
《游春圖》長80.5厘米,寬40厘米,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描繪的是初春二月游玩的場景。《游春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將山水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畫科,而在這之前山水只用作人物畫的襯托。《游春圖》中表現的視角更寬廣,人物不再占有主體地位,主要表現的是山石、樹木和云水,人物在畫面中只是作為點綴,不再刻意描寫,與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南北朝時期風格截然不同。在此之前,人物畫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了,“以形寫神”的觀念已有,各類素材在畫面中都已經出現過,但這些素材能夠在一個畫面中出現是之前畫作中沒有過的,也打破了之前特定的模式,使其面貌一新。
《游春圖》采用的是全景式構圖方式,在畫面中近實遠虛,近大遠小,通過山石的轉折把畫面往后推進,形成前后關系,通過水的遮擋,讓畫面中的層次更加豐富,顯示出層巒疊嶂之景。在水系中點綴人物、小船、樓閣,所有景物在整個畫面中恰到好處。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展子虔善于通過細節刻畫來展現人物的神態等,在畫卷中,雖然人物形象的輪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神態,每個人物的風格也略有不同。在筆墨上,整張畫面的山石全部用線條勾畫出來,沒有一點的皴擦,勾出山形態之后再用石青、石綠色分染,山腳下用泥金分染,在山石的勾勒上注意了山石的變化,行筆運筆上變化多端,很好地表現出了山石的質地,畫面節奏感十足。畫卷中左面勾畫了幾個小土丘,與右邊巍峨的高山形成一種對比,整個畫面中節奏感更強烈。在對樹木的勾畫上,先勾出外形然后直接填色,樹干用赭色染,葉子雙勾后用綠色染。松樹的樹干直接染色,不畫出樹紋,松針用墨綠色染,其余草木用粉紅色、白色表現,既古樸又艷麗。遠山的樹木用點狀表示,與遠山的質感相結合,豐富了整個畫面。在云水的勾勒上,用筆流暢,如“行云流水”般,反反復復地疊加,使層次感更豐富。水在整個《游春圖》中占據了差不多一半的畫面,在水的表現上有湖水、溪水,還有瀑布景觀,各具特色,動態靜態相結合,是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用筆上更體現出“骨法用筆”。“隨類賦彩”的法則使青綠山水畫區別于水墨以及其他形式的繪畫,表現青綠山水獨特的美。在《游春圖》中,山石用石青石綠色分染,石橋屋宇用朱砂色、赭色分染,亮出點點白色。這幾種色彩的運用一直成為山水畫創作當中的基調。山石上的分染能夠表現出山石前后的層次感,水的分染表現出水的體積感。在整個畫面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染色的方法,在整個畫面中充分發揮,塑造了畫面的整體感與韻律。多種色彩交會使用,注意層次的變化,冷暖協調,表現出青綠山水獨特的魅力。
三、對后世的影響
展子虔之所以與前人的山水不同,是集前人的筆法開創新色彩理念,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對后世青綠山水的創作有著啟示作用。這也對我們當代繪畫藝術提出了要求,在當今西方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并駕齊驅的時代,發揚和繼承我們的青綠山水,既要遵循古法又要推陳出新。我們要學習古人在構圖上的法則和對不同山石樹木的不同筆法。用古人的用色技法來表現當代事物,不同于油畫的寫實,更具有筆墨效果與韻律。如何將色彩的運用發揮到極致,是當下我們新時代繪畫者努力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思智.展子虔藝術成就考[J].美術觀察,2008(06).
[2]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張永穎,男,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