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社會發展中,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藝術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西學東漸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思想理念。在全新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畫的創作和實踐與傳統繪畫之間出現了顯著差異,特別是以徐悲鴻、林風眠等藝術家為代表的改良派,在其對西方繪畫方式進行借鑒的同時,不斷倡導對中國傳統畫作方式的改良。基于此,本文將以改良派藝術家對中國畫創作實踐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對我國藝術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改良派藝術家 中國畫 創作實踐
西方藝術重點在于寫實性,無論是對徐悲鴻還是對林風眠而言,都被這種表現現實世界的描繪方式吸引,色彩和素描對于他們而言也有著十分顯著的吸引作用,這也造就了二者在不同角度上對中國畫的改良。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改良派藝術家對于中國畫的創作和發展都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對中國畫創作實踐問題展開研究,進一步分析改良派藝術家所產生的影響。
一、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繼承
從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吸收和傳承來看,徐悲鴻更重視對傳統題材的掌握,其創作的題材相對更為廣泛,和其他中國傳統畫家不同,徐悲鴻的作品不僅有山水、人物,還涉及很多神話故事和風俗畫。在徐悲鴻的理念下,民族文化才是思想的基礎,這也是我們在其作品中獲取民族特點的主要原因。[1]《奔馬》《愚公移山》這些作品的出現,不僅是徐悲鴻先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也是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徐悲鴻先生相比,林風眠先生畫面中的傳統性也更為明顯。兩位雖然同為改良派藝術家,但是在風格上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是因為二者的才情和學養存在明顯差異。從林風眠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傳統元素,其作品中吸收了眾多類型的中國傳統藝術,比如瓷器上的瓷畫、皮影戲的人物造型等等,甚至還包含畫像石上的線條,由此可見林風眠先生對傳統藝術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林風眠先生在畫幅和色彩上追求更為精良,其作品通常以正方形為主,傳統性更強。在對色彩的表現上,林風眠通過對中國畫中五色的特殊應用,往往可以表現出更為奇妙的色彩關系,其對色彩的應用也是中國畫色彩應用中最具備創新意識的一種。特別是在對人物進行線條勾勒的環節中,林風眠大膽改變傳統國畫對人物的墨色表現方式,采用白粉對人物線條進行勾勒。這種方式對色彩的應用也給中國畫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途徑。[2]比如在作品《宮女》中,構圖是最典型的傳統構圖方式,借助國畫中的墨色、朱色和石藍對人物進行表現,這種方式的應用使得傳統畫作的厚重被打破,借助色彩和形似實現對畫面孤寂感的表達,也是對畫面結構和藝術元素進行結合的新型中國畫形式美學。
二、與西方繪畫技法的巧妙結合
徐悲鴻在歐洲留學階段每天都在研究作畫,將大部分時間用在畫畫上,這也是其素描的重要奠基階段。徐悲鴻不僅利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素描和人體素描,一有時間還經常到歐洲的動物園進行動物寫生。通過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悟實現了對藝術素材的汲取,所以不論是在其寫生還是創作環節中,都將西方的寫實主義有效地應用在了創作和實踐過程中。[3]
在歐洲深造和學習的過程中,徐悲鴻先生不僅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在當時歐洲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其也加強了對西方色彩關系的研究。他發現浪漫主義在對現實題材進行表現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實現對畫面氛圍的豐富,這對于激發藝術家情感,豐富視覺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在作品《巴人汲水》中,徐悲鴻先生繼承了西方繪畫的嚴謹性和細膩性,同時也實現了對中國畫筆墨情趣的結合,這也是一次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實踐風貌的重要突破。
林風眠先生不僅和徐悲鴻先生有著相同的成熟的繪畫技法,同時還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學習了眾多中西方史論經典。林風眠利用西方繪畫要素表現形式,實現了取長補短,將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作為基礎,不斷吸收西方藝術優勢,表現出了全新的中國繪畫精神。這不僅有效彌補了中國畫當時的單一發展形態,還營造了中國傳統繪畫領域的全新時代風貌。
三、結語
綜上所述,20世紀是中國藝術歷史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20世紀初期也是中國傳統繪畫受到西方藝術影響的重要時期,因此中國畫在眾多改良派藝術家的改革和發展后也逐漸轉變了傳統藝術形式的弊端,迎來了中國畫創作實踐的全新時期。藝術的發展永無止境,因此我們要在發展和進步中不斷進行創新,吸收先進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畫實踐創新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明玉.中國畫創作中綜合材料的運用略談[J].大眾文藝,2018(36).
[2]王曉東.當代語境下高校中國畫創作課程的研究與探索[J].美與時代(中),2018(58).
[3]于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畫學科的延展與衍進——以新時期中國畫壇與中央美院中國畫學科為中心[J].美術研究,2018(16).
(作者簡介:常嵩,男,本科,吉林動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繪畫)(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