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王坤楓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改變了美國小說風格的大師,是小說新文體的扛旗人和集大成者。”1他一方面受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口語化語言風格的影響;另一方面,融合了自己在《堪薩斯城星報》當見習記者的新聞寫作經驗,當時報社編輯部指示記者“盡量不用形容詞”,寫“短句”和短小的開頭段落,使用生動有力的文字。顯而易見,馬克·吐溫的影響和報社的寫作經歷促成海明威形成了他獨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即冰山原則,開啟了小說敘事的新手法。本文以他的短篇小說《印第安營地》為文本,探討他這一獨特的冰山原則創(chuàng)作風格在文本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則,他說:“如果一名散文作家對于他寫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他也許會省略他懂的東西,而讀者還是會對那些東西有強烈的感覺的,仿佛作家已經點明了一樣,如果他是非常真實的寫作的話。一座冰山的儀態(tài)之所以莊嚴,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2由此可見,海明威認為作者創(chuàng)作的小說應該像一整座巍峨深沉的冰山,包括露出水面的可以看得見的八分之一和隱入水下見不到的八分之七兩部分。
作者的文字表述就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則是作者沒有寫出來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讀者在閱讀時和閱讀后主動地去探索思考。很顯然,文本的文字(八分之一)是為了讓讀者去探究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八分之七)。
海明威對露出海面的這八分之一通常會做出濃縮緊湊的描述,文字簡樸凝練、表達準確、直截了當;句式簡單易懂,口語性強,重視人物對話;并采用“照相機式”的描述方式,客觀冷靜、簡單明了。即像照相一樣,總是力圖保持一種客觀的姿態(tài),并呈現(xiàn)出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省略自己“足夠了解”的內容,省略“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海明威竭力避免維多利亞時期那種空洞、浮夸的裝飾性文字,不大發(fā)議論,不宣泄情感,只關注具體事件和過程,并選用最具體、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對于沒入水下的八分之七,讀者需要利用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去填補、去發(fā)掘,去探究故事敘述者留下的空白。海明威認為好的作品能讓讀者直接感受到情感方面的任務。而取得這一效果的最好辦法是含而不露,少用主觀批評,少用情感色彩強烈的語言,盡量少用形容詞、副詞。這樣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張力,即平淡的毫無情感的敘述背后,隱藏著強烈的情感沖突,巨大的人生痛苦,可怕的事實真相,或人生的茫然無措。從而拉近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二者的直接互動。因此,讀者利用自己的經驗,親力親為地發(fā)現(xiàn)的這隱藏于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情感、意識、真相)才是冰山深沉巍峨的關鍵所在。海明威的這一冰山原則具有貌似單純(騙人的簡單),實則蘊含豐富的特點。
《印第安營地》發(fā)表于1 9 2 4年,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尼克和自己的外科醫(yī)生父親以及喬治叔叔一起去印第安營地為一位印第安難產婦女接生的故事。尼克親眼目睹父親在手術條件極為簡陋并且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用大折刀和九英尺細接鉤線成功地為一個難產的印第安婦女做了剖腹產手術。然而在嬰兒順利降生后,印第安丈夫卻用一把剃刀割斷喉嚨自殺了。
在這篇小說中,海明威把冰山原則運用到了完美。下面以印第安產婦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描述為例進行分析。
產婦大叫起來。
“哦,爸爸,難道您就不能給她用點什么藥好不讓她這么喊嗎?”尼克問道。
“不能,我沒有帶任何麻醉藥,”他父親說,“不過她那樣叫喊不礙事,反正我不介意,因為那沒什么大不了的。”
上鋪,她丈夫翻了個身,面向著墻壁。
…….
過會兒,當他開始動手術的時候,喬治叔叔和三個印第安男人按著產婦,好不讓她亂動。她咬了喬治叔叔的胳膊,……
尼克給他父親端著盆,手術做了好長一段時間。他父親拎起了嬰兒,拍拍他,以便讓他透過氣來,然后把嬰兒遞給那老婦人。
……
“瞧,這就行啦,”他父親說著,把什么東西放進了盆里。
尼克看也沒看。
“現(xiàn)在,”他父親說,“該縫上幾針了,你想看便看,尼克,隨你。我要把切口縫上了。”
尼克沒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已全無。
……
“這手術真可以上醫(yī)藥雜志了,”他說。“先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產手術,再用九英尺長的細接鉤線縫切口。”
在上述這段文字中,海明威展現(xiàn)給讀者的剖腹產手術,就像用照相機照相一樣客觀地記錄下來手術的全過程:四個男人按著產婦;產婦咬了其中的喬治叔叔;手術做了好長時間,孩子才拿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尼克一直給他父親做助手端著盆。海明威使用了平白、直觀、冷靜的對話語體,大量的動詞以及省略的方法。寥寥數語,簡單明了地勾畫出了冰山位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
而那隱沒水下的八分之七,需要讀者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構建。雖然海明威沒有用任何形容詞描寫產婦所經歷的雙重劇痛(分娩的陣痛和大折刀割在沒有打麻醉藥的身體上的疼痛)和慘叫聲,但是讀者卻仿佛身臨其境般地經歷了產婦的疼痛,并聽到了一聲聲不絕于耳的慘叫,從而對印第安產婦產生一種巨大的同情和憐憫,并敬佩她的堅強和偉大。
在描寫野蠻的剖腹產手術給小男孩尼克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方面,“冰山理論”的描寫手法也得到了明確體現(xiàn)。海明威沒有使用任何的形容詞對尼克進行心理描寫,只簡單地寫到“尼克給他父親端著盆”,當他父親把什么東西放進了盆里時,“尼克看也沒看”,父親用細接鉤線縫切口時“尼克沒有看”。這幾個簡單的動作描寫充分表明了尼克之前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和好奇心已經完全被生命誕生時的血腥場面、不絕于耳的慘叫聲和男人們毫不在乎的情緒所淹沒。海明威有意地省略了胎盤這個詞,而使用“什么東西”來進行替代,目的就是讓讀者參與到文本的建構之中,通過自己的經驗去探究一下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當溫熱的帶血的嬰兒胎盤的畫面閃現(xiàn)出來時,讀者就能立刻體會到少年尼克初次面對血淋淋的出生場景時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痛苦,在心理上與尼克產生共鳴,并理解“尼克沒有看”這個簡單的動作背后所隱藏的復雜的情感。顯而易見,這種省略會讓讀者自發(fā)地產生鮮明的視覺畫面和強烈的心理沖擊力,效果要比直接告訴讀者好得多。因此,通過讀者與文本這種直接的交流與互動,海明威成功地建構出了冰山位于海面之下的八分之七。
英國評論家赫·歐·貝茨認為海明威所開創(chuàng)的冰山文體風格在美國文壇引起了一場革命:“海明威是一個拿著板斧的人,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還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3安奈特·T·魯賓斯坦也說“海明威的影響在于其文體,他是自馬克·吐溫之后的第一個對文學語言進行徹底改變的美國人。”4由此可見,海明威的冰山原則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小說敘事時代。通過照相機式的描述,多動詞、多對話和省略的語言風格,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在《印第安營地》中的運用發(fā)揮到了完美,充分地激發(fā)了讀者參與到隱藏在文本之下的八分之七的故事建構中來,從而實現(xiàn)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虞建華. 《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頁.
2.?海明威. 死在午后[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第193頁.
3.?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63頁.
4.?A·T·魯賓斯坦:《美國文學源流》(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第476頁.
(作者單位:長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