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話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應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你在網站上買書,商家就會根據你的喜好和其他購書者的評價給你推薦另外的書籍;手機定位數據和交通數據可以幫助城市規劃;甚至用戶的搜索習慣和股市都有很大關系。
但大數據≠大的數據。現在的大數據包括來自于多種渠道的多類數據,其中主要來源于網絡數據。數據分析不是新的,一直都有,但是為什么叫大數據呢?
主要是因為網絡數據的格式、體量、價值,都超出了傳統數據的規模。通過對這些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儲、分析、整合、控制而得到的數據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的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更好地輔助決策。
本科專業中和大數據相對應的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是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專業。該專業學制為四年,大部分為工學。有個別院校將其歸屬在理學門類,授予理學學位。
作為交叉性很強的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很難說完全歸屬于哪個獨立的學科。所以,不同的高校牽頭申報的學院不同,有的是信息學院,有的是計算機學院,有的設在統計學院,還有的在經管學院。
同學們可以從大學的傳統優勢領域和行業背景考慮選擇方向。比如,復旦大學的大數據本科專業是設在大數據學院下;北京大學是在數學學院開設了該專業,偏數學的內容更多一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該專業設在信息學院,因為財經是學校傳統優勢,專業會偏重經濟、金融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
但無論是開設在哪個學院下,數學、統計學、計算機三大塊課程必須得有。各高校在這幾門背景學科的基礎上,交叉融合其他的專業知識技能。不過,根據各校偏重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有所差異,對該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具體查看各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睛況。
2011年至2014年四年間,我國大數據處于起步階段,年均增長在20%以上。2015年,大數據市場規模已達到98.9億元。2016年增速達到45%,超過160億元。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有望成世界第—數據資源大國。但數據開放度低、技術薄弱、人才缺失、行業應用不深入等都是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領英《2016年中國最熱職位人才報告》顯示,有六類熱門職位的人才當前都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其中數據分析人才的供給指數最低,僅為0.05,屬于高度稀缺。
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資料也顯示,未來3至5年,中國需要180萬數據人才,但截至目前,中國大數據從業人員只有約30萬人。
同時,大數據行業選才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初期,大數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ETL研發、系統架構開發、數據倉庫研究等偏硬件領域,以IT、計算機背景的人才居多。隨著大數據往各垂直領域延伸發展,對統計學、數學專業的人才,以及數據分析、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偏軟件領域的需求加大。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只招理科生,但女生的比例并不低,而且該專業的錄取分數還是比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