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提
我之所以選擇學醫,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我爺爺的影響。他曾經是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退休之后,經常會給我講他過去治病救人的真實故事。在這樣的熏陶下,我一直對醫生這個職業非常憧憬,哪怕知道這注定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高考結束后我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醫學的懷抱。
即使有了心理準備,但又厚又多的專業書還是給我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因為臨床醫學的范圍很廣,畢業后可能會進入外科、內科、兒科、婦科、精神科等各種科室,所以只要涉及得到的專業課我們都得學。
除了基礎醫學方面的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等課程,還要學習臨床醫學方面的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四大主干課程,外加神經病學、耳鼻喉科、眼科、傳染病學等等。光是內科學一本教材就有1 65萬字,外科學教材也有148萬字,要知道四大名著里字數最多的《水滸傳》也不過才96萬字。所以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學了臨床醫學,才知道當年魯迅為什么要棄醫從文。”
期末考試劃重點?不存在的。整本書都是考試重點,因為病人不會按“重點”來生病。每到期末,不管是大一還是大四,平時滿滿的課表都會化成面前幾百萬字的內容,等著我們印到腦海里。從白天背到深夜,再從深夜背到凌晨是常事。只要專業選的好,年年期末像高考,說的就是我們醫學生了。
光背書還不行,以上學習的只是理論,哪怕背完了整本書,可以說出每一個概念、每一條原理,但實際動手操作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們還需要做各種實驗。癩蛤蟆、兔子、寄生蟲、小白鼠都是我們的實驗對象,剛開始的時候,我光看一眼寄生蟲或者癩蛤蟆都惡心得不行,后來見得多了,心理素質變得越來越強,解剖癩蛤蟆或者小白鼠都不在話下。
我們還會學習人體解剖,也許“尸體”聽起來很可怕,但我初次見到的感受不是害怕,反而有種恍然大悟和肅然起敬的感覺。選擇將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的無言老師們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我們一般會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面對他們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直觀死亡的過程,幫助我破除了對于死亡的恐懼。另外,不管是動物還是大體老師,我們都會給予實驗對象應有的尊重。
只要選擇了臨床醫學,就意味著走上了一條終身學習的道路。本科至少有5年,想進好醫院至少得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又需要3到6年。畢業也并不意味著結束,還有臨床執業醫師考試、3年規范化培訓等各種關卡。要想評職稱,論文、科研學術成果也是不能少的。即使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各種疑難病例也需要不斷學習。如果只是向往醫生職業的光環,或者抱著學醫體面又賺錢這樣的想法,最好還是不要踏入醫學這個“坑”了,不然你可能會很失望的。
雖然學醫并不容易,未來的就業形勢也不見得樂觀,但我依然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因為學醫不僅讓我掌握了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有機會像爺爺當年一樣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也讓我能夠更加理智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看待病痛和生死。